首 页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电 影 | 电 视 | English | 对 话 | 时 评 | 图 片 | 健 康 | 时 尚 | 女 性 | 汽车 | 宁波帮 | 社 区 | 博客 | 牛播网 | 论 坛 | 贴吧
首页 | 特别报道 | 视频报道 | 三十年三十事征文 征图 | 改革开放30事评选 | 30年创新人物
高层论述 | 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访谈 | 宁波巨变30年:政治 经济 民生 新农村 科教文化
 
港口触角深入腹地 临港工业的崛起
一所大学改变一座城市  撑起新型社保伞
延续城市文脉的老外滩 起航的商业航母
和谐滕头村 “一村一品”的星火燎原
客运码头的前世今生 浙东第一街的蜕变
马家富
王延勤
王锦文
3561服务班
吕忠达:与桥结缘,不走寻常路
严小军:“钱江学者”的海洋梦
吴祖楣:湾底,致富路上的“宁波红”
何承命:中国纺织业的“维科舞步”
宋汉平:破局者的温情
张祖安:宁波的“苗家大哥”
张静章:塑机世界里的追梦人
张建昌:杭州湾畔致富领头雁
相关专题
改革开放30年30事

宁波首个国家级开发区获批成立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年09月18日 16:39

宁波开发区中心区夜景。

 

宁波开发区新旧面貌对比

活力四射的宁波开放口岸。

  核心事件

  宁波首个国家级开发区获批成立

  1984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文批准在北仑小港区域3.9平方公里地块上创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发区之一。1992年10月,国务院又批准将原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北仑港工业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合并,统称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调整为29.6平方公里。

  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滩涂、渔村农庄,一片不为人知的静寂土地。20多年后,这里是一片活力四射、功能日益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中外客商纷纷抢滩的黄金之地。这里就是我市改革开放的“龙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建区最早、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这块热土的开放,始于小浃江畔一块仅4平方公里的土地。

  1984年初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关于对外开放和特区工作的重要谈话。随后,中央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宁波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以更好地利用外资及引进先进技术等,并实行10项特殊政策。这10项政策中,有一条就是允许这些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波人闻风而动。座谈会一结束,当时的市委、市政府迅速开始进行全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并着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选址工作。市委、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沿着北仑深水岸线,依次考察了大榭、邬隘、高塘、梅墟等地,筛选适宜作为开发区的区域。当最后来到小浃江入海口附近的小港时,大家心里有了底。

  这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仅散布着一些棉花田,小浃江在此由南向东北斜贯流入东海。选址讨论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这里地处沿海,交通便利,地理界限明显,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设立开发区的条件。

  静静流淌了数千年的小浃江,怎么也没想到宁波对外开放的第一把火炬,就要在它身畔点燃。1984年10月18日,国务院国发147号文件批准设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并颁布《关于宁波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定》,决定开发面积为北仑小港3.9平方公里的区域。由此,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了一条辉煌的创业之路。第二年农历大年初一,中国第十三冶金建设公司的施工队伍从上海赶赴宁波,前往参加开发区建设。当60多辆翻斗车、铲车、起吊机、装卸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驶过古老的灵桥时,正在欢度春节的人们夹道观看,奔走相告,兴奋地传说着小港将进行宁波有史以来最大的开发建设。

  1985年3月,小港横水山传来了第一声爆破,千人大军会战“六通一平”拉开序幕。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开发区的拓荒开发是在极为艰辛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到开发区参观、考察的人,无不为这里晴天一身灰和汗,雨天一身泥和水的千人奋战场面所感动。

  宁波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得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邓小平对宁波的工作作过多次指示。1984年8月1日,他在与国务委员、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组长谷牧等人的谈话时指出: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正是在这些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宁波的对外开放不断“提速”。1986年12月,国务院又批准建立北仑港工业区,面积为70平方公里,区内兴办的三资企业可享受开发区的优惠政策。1992年10月,国务院再次批准将原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北仑港工业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合并,统称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扩大为29.6平方公里。

  此后,宁波对外开放之火愈烧愈旺,开发区的发展如虎添翼。从小浃江畔点起对外开放之火,到“两区一岛”构筑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再到全市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开发区积极发挥着“先行、示范、辐射、带动”的作用。它以发展工业、利用外资、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现代临港型大工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浙江省、宁波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龙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随着宁波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宁波开发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2年年底,宁波市委批准宁波开发区、北仑区实行“两套班子、两块牌子、一体运作”的新型管理模式,标志着北仑区域的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跨上新的平台。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宁波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全市对外开放的战略重心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8年6月,累计批准外资企业1400多家,总投资220多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10亿美元,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360多个。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370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2007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32个,合同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

  宁波开发区已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 郭 鉴

  我国现有国家级开发区49个,1984年建立起来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潮起东海岸,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在吸引外资优化本地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本世纪初开始,由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产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许多开发区的发展遇到了种种困难,其发展模式和建区宗旨受到严峻的挑战,峥嵘岁月现英雄,宁波开发区经过努力走出单纯的外向型工业区的狭小天地,在与国际、国内经济交融中,通过对外部市场需求准确把握,优化组合生产要素,促进了支持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全国最大开发区蒸蒸日上

  吴俊琦 陈未鸣 李孟龙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T形产业布局的中点,紧邻中国第二大港、全球第六大港——宁波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和区位优势。作为浙江省乃至长江三角洲的重要海上门户之一,宁波开发区的建设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的历程。

  建设初期阶段。1984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宁波市进一步对外开放规划的批复中,正式批准建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继大连、秦皇岛之后,全国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这一阶段,以小港联合开发区域的开发建设为重点,进行起步区的“六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满足兴办工业项目的需要,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宁波开发区管委会和五矿、中机联合开发的模式当时被称为“宁波模式”。1986年12月11日,国务院在《关于宁波市北仑港工业区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待遇的批复》文件中明确,宁波开发区的规划面积扩大到70平方公里,成为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规模开发建设阶段。1993年,宁波开发区管委会搬迁到了著名的东方大港——宁波港畔,开发区开发建设重点也转移到了港口腹地区域。依托东方大港的优势,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广受海内外瞩目的投资热土、中国对外开放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成为浙江省、宁波市改革开放和吸收外资的战略重点。这期间,宁波开发区抓住推进大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重点,设立了有区域特色的各类工业小区,外商投资活跃,开发建设和吸收外资保持了稳定增长。2000年以来,随着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临港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迅速集聚,为新一轮大规模开发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

  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2001年7月27日,中共宁波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有关宁波开发区的若干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目标定位。2002年年底,宁波市委批准宁波开发区、北仑区“两区合一”。宁波开发区掀起了新一轮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热潮。这一阶段,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呈现出跨越式、突破性发展的好势头,相继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了石化、现代纸业、汽车及零配件、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一批关系到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临港型大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全面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开发区进入了“二次创业”新的发展阶段。

  北仑港畔忆峥嵘岁月

  吴俊琦 陈未鸣 李孟龙

  人物档案

  舒宗达,曾任开发区基建指挥部指挥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时隔二十多年,提起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拓荒开发的艰辛,舒宗达这位曾任开发区基建指挥部指挥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的亲历者,对当年的情景仍觉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设在田野中的办公室

  那一年,开发区在小浃江畔设立了。静静流淌的江水此时唱起了欢歌,迎接着上千人的开发建设大军。舒宗达回忆说,那时,开发区的干部职工可谓斗志昂扬,大家以拓荒者的姿态,做好了在这块热土上长期开拓、耕耘的准备。开发区是在一片荒芜的盐碱地上建设的,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只能用“简陋”两个字形容。那时,舒宗达作为开发区基建指挥部指挥长,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区的基本建设。他说,最初的区管委会就设在蛟山脚下的一幢平房内,周围是一片田野。后来人员增多了,又在附近造了两排活动式平房。这种房子的质量可想而知。1986年的强台风来临时,办公室的房顶石棉瓦被掀起刮飞,会议室也差点被狂风刮倒。在此险情下,管委会领导张永祥带领干部群众冒险打桩,拉绳加固,才避免了严重损失。

  回忆中,舒宗达还讲起一件趣事。他在工作之余走出办公室散步时,总会与沿途碰到的人攀谈,以了解大家的想法。不曾想,一家港口单位的工人对他大倒苦水:这个鬼地方,实在太冷清。要玩没地方玩,想买东西也买不到,不想在这干了。

  说到这里,舒宗达不禁朗声大笑。他说,当然,这只是句牢骚话,其实不要说那位工人,连他自己也没想到此后的几年开发区会发展这么快。

  记忆中的大小滨海区

  作为在这块热土上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开发”,舒宗达的肚子里还有不少现在已鲜为人知的往事。他说,大家或许会知道北仑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个名字叫滨海区,却很少有人知道那时还有个“小滨海区”的说法呢。大小滨海区的名称变化,折射出的其实是宁波人开放先行、抢抓机遇的勇气和胆略。

  舒宗达的回忆把大家的思绪带到了二十多年前。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陆续投入数十亿元巨资,在宁波港镇海、北仑等港区深水岸线建造港口及配套设施。此后,为充分发挥深水良港大吞大吐的优势,中央决定要尽快兴办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临港型大工业,吸引大量货物前来中转和大批外商前来投资。于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行政区划的区域应运而生。

  1984年1月,省政府批准新建宁波市滨海区。这个滨海区主要是在从北仑新碶到小港,过甬江,到镇海城关、炼油厂所在位置,再到清水浦这么一个狭长带状的范围内。这个带状区域范围虽小,却被确定为宁波改革开放的重心所在。

  但紧随中央进一步开放宁波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小港获批设立。滨海区与开发区、当时的镇海县等存在着区域重叠、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1985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镇海县,以甬江为界,北边设镇海区,南边则扩大为新的滨海区。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推进中,当时的人们为了区别这前后两个滨海区,便以区域大小把它们唤作“大小滨海区”。

  舒宗达说,令人振奋的是,“大小滨海区”上的所有土地,如今已全部融入宁波这盘改革开放的“大棋局”中了。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引资 优惠 装卸 爆破 出口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