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退休老儿,来自江西的一个小小边城。2014年3月到宁波客居,前些日子在宁波度过了花甲之后的又一个本命年生日,不觉廉颇老矣!
儿子儿媳都是辞去公职来宁波二次创业的,有个小孙女要照顾,于是我们老两口也就常住宁波了。一开始租住在北仑的京华名苑,因经常到市中心城区帮儿子办点事,几乎每天要在小山公园乘坐788路公交往返,对宁波的公共交通状况颇有心得,倍加欣赏。
宁波市区面积大,人口多,城市公共交通除地铁1号线和2号线一期外,主要依赖公交车和遍布各地的公共自行车。全市中心城区现有公交线路180多条,营运车辆2200多台,主要街道都开辟了公交专用车道,以保证公交车辆快速运行。宁波的公交票价很低,比如788路营运里程达38公里,全程票价仅3元,使用公交卡则打6折,只需1.8元。而且开展了“一小时换乘优惠”服务,即在1小时之内第二次乘同样票价的公交车不再收费。这样就把相当一部分市民拉进了乘公交出行的队伍,缓解了市区的交通压力。
后来,我们搬到江东区的福明家园小区住,这个小区的面积约200多亩,东南西三面设有出入大门,且三个大门外都设有公交车站和公共自行车停靠点,有十多路公交车路过,还有上百辆自行车供人们自由骑行,据说在中心城区总共投放了30000辆公共自行车,宁波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可见一斑。这是一个既缓解马路肠梗阻又便民利民的大手笔,我要为宁波市政府点赞,更为宁波人高兴;作为外乡人,我当然还有满心的羡慕和些许的妒忌。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宁波人,你就知足吧!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开始并不大了解宁波的公交优惠政策,还是投币乘车,反正也不贵。后来儿子办了一张市民卡给我用,不用天天准备零钱,省钱又方便。再后来我才知道外地人凭身份证也能办老人卡,这才享受到了宁波的乘车优惠待遇,感受到了一丝暖暖的异地情谊。
宁波的老人卡、学生卡和普通卡是通过轻微的“滴滴”声加以区分的,这种提示音既清晰又温馨,非常的人性化。我们老家的公交卡就不那么中听了,“老人卡”、“学生卡”、“员工卡”的响声不绝于耳,虽然那个女声还算亲切,但那种生怕别人不知道的叫声还是有些刺耳,让人听了老不舒服。我也是一个老交通人了,宁波的体验让我很受启发,今年春节回老家参加老同志座谈会时,我特意介绍了宁波的做法,提请老同事新领导们学学。在职干部几乎没有人去体验坐公交的感受,一些细节问题也确实难得知道,但愿他们会有所触动。
这里的公交司机很讲礼貌,遇到斑马线大都会主动礼让行人,这一点我感触很深,我每次横穿马路时看到公交车来了,都会早早摆手让它先走,免得它停下来耽误一车人的工夫,我一个退休老头,又没有什么急事,等几秒钟何妨。再说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公交礼让做好了,其他车辆却没有那么客气,照样横冲直撞。行人穿行斑马线,还得提防公交车另一侧呼啸而过的车辆,否则,被挡住视线的快车司机冲过来,那种危险就更加可怕了。所以我想,这个交通文明仅仅一家做好了真的很尴尬。近期宁波全市开展斑马线不礼让行为曝光并处罚活动,也许能有些作用,但这是一个积重难返的老大难问题,决非一朝之功,任重道远啊!
公交车上礼让座位的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互联网上不时有老年人“教训”不让座的年青人的报道,也有年青人责怪老年人无所事事坐免费公交穷游的声音。宁波的这种老幼之争似乎还算比较平和,但也不是人人“礼让三先”。据我观察,让座的队伍中,中年人比青年人要主动。许多青年男女坐在特设的老弱病残孕专席上,或闭目养神,似入仙境;或翘腿端坐,恍无旁人;或低头玩手机,心无旁骛;或扭头望窗外,眼不回睛。反过来,我也看到有不少老人有些倚老卖老,似乎人家让座是天经地义,非常吝惜一个“谢”字,甚至舍不得露出一丝本该应有的笑意。
人满一百,形形色色,世间万象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公交车上的短暂相遇,不可能去探索究竟。譬如有人“头痛脑热”,有人“加班太累”,有人“大姨妈”光临,如此等等,很难说得清楚。所以,理解和尊重对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虽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但作为老人,也别那么心安理得,年青人有年青人的难处呀!高不成低不就,工作难找;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太重;日加班夜加班,疲惫不堪;上司训同事争,饭碗有虞……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啊!
我们这些老人家还是要多多体谅孩子们,千万不要“坐白车,白坐车,不坐白不坐”;上车后也千万不要有意无意地站在有座的孩子身边,用眼神盯得人家不自在。身体还好的话,不如多走几步,既锻炼自己的身体,又节约公共资源;既不必为无座位而烦恼;又无须受个别人的白眼。一举数得,何乐不为!(作者陈彬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