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十年代生人,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对于宁波公共交通的变化和与时俱进可谓感同身受。记得八十年代初,我还在镇海求学,每星期从农村老家走到学校靠的就是自己的两条腿。那时农村哪有汽车?就连自行车也是稀罕物。
第一次乘公交车是在我参加工作之后,是几路车忘了,那时的公交车里面很宽敞,车窗也特别敞亮,还可以开合。当然门口还有一位女售票员,当汽车关好门,缓缓启动之时,售票员就拿着票夹子挤到车尾开始售票,一边用好听的嗓子喊着:卖票了!卖票了!
还有一种两节车厢的公交车,开得特别慢,因为我曾经骑自行车很轻松地追上了。我喜欢站在车厢中间软链接的地方,那地方通常是帆布做的,一伸一缩像一架手风琴。汽车行进中那里就扭来扭去,还伴随着吱吱呀呀的声音,犹如“舞腰轻薄瑞云间”。汽车转弯时伸缩最甚,站在那里有一种过山车般被甩出去的感觉,特棒。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种铰链式公交车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既坚实又飞快的空调公交车。原来的前后两节变成了上下两层,站在上层,城市风光一览无余,坐在窗边还能感受到像小鸟一样翩翩欲飞的感觉。原来呆板、千篇一律的车身也被刷上了各种图案和广告。不过花样多了难免给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眼神疲劳。
这几年,先是公共自行车的推行大快人心,真正解决了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一下公交车再也不用徒步回家,刷卡、提车、骑起,甭提有多轻松了。现在,公共自行车遍布街头巷尾,可以说:哪里有路哪里就有它们的身影。有一次我去江北保国寺附近的北山游步道登山,下山后感觉疲惫不堪,两腿沉重无力。正愁怎么走回去的时候,突然眼前一——十几辆促新的橙色自行车整齐地排列着,旁边是一台控制中心,就像一只鸭妈妈带着一群小鸭。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骑上一辆既轻松又惬意,路两旁一边是村落农舍,一边是流水小河,不时有浓密树影满面清凉迎头而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原来已到了保国寺。
第二件喜事就是宁波也有了轻轨。想当年为了去一趟宁波,挤公交就像街上大妈抢便宜货,车内即使有空调,还是摩肩接踵塞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遇到紧急刹车,人群就像多米诺骨牌人仰马翻、狼狈不堪。人还没到宁波,早已身心俱疲。有了轻轨完全是天壤之别,排队有序,整洁宽敞,没有急刹车,少了红绿灯,全程空调,无需在凄风苦雨烈日炎炎中等待,人们趋之若鹜那是必然的。出了轻轨,旁边就有公共自行车站点。可以这么说:有了公共交通卡,就可以走遍宁波三江。再过几年,随着轨道交通日臻完善,整个大宁波绿色出行也不再是一句口号、一条标语了。(作者沈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