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追随德克的“有光日子”
胡瑛
说起我与篮球的缘分,还要从“八一”队六连冠的辉煌史开始。作为一个女球迷,那时我还不懂篮球战术配合,只记得电视里球员们跃起扣篮时,整个客厅都会响起父亲的喝彩声。后来偶然切到美职篮的比赛频道,那个金发碧眼的德国青年,就这样突然闯进了我的视线。

收藏的报纸封面。
刚进联盟的德克·诺维茨基还带着青涩,投篮姿势像只舒展的仙鹤。最初留意他,确实是因为那份与众不同的俊朗——在肌肉碰撞的球场里,他的金发总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但真正让我沦陷的,是他一次次被撞倒后,扶着膝盖慢慢站起的样子。
如果这一路有什么不愿回忆的故事,那应该就是2006年。那年的总决赛成了所有小牛队球迷挥之不去的阴影。前两场领先时,我在笔记本上画满了星星,甚至和同桌打赌要把他的海报贴满教室。可谁也没想到,后面竟会是四场连败。最后一场结束时,电视里的他低着头走出球场,背影落寞得让我掉了眼泪。那晚我把写满祝福的纸条塞进篮球杂志,仿佛这样就能递到大洋彼岸的达拉斯。
高中教室的抽屉里,藏着我和篮球的秘密。同学买来的《灌篮》杂志,我总是第一个借来翻到小牛队的版面,把诺维茨基的数据抄在便利贴上。有时候等着过期的杂志,把里面关于小牛队的新闻剪下来拼到本子上。班主任发现过几次,却只是笑着把杂志还给我:“下次记得把作业写完。”
2009年9月,我拖着行李箱走进大学校园。宿舍的书桌一角,从高中带来的篮球杂志摞成了小堆,最上面那本《灌篮》还夹着高二抄的赛程表。室友知道我迷诺维茨基,总在食堂吃饭时喊我:“快看,你家德克又上新闻了!”
2011年的夏天,期末考的压力还没散去,总决赛硝烟已起,小牛的一批“大龄球员”大战热火“三巨头”。宿舍的吊扇慢悠悠转着,我们几个球迷挤在二手市场淘来的小电视前,屏幕上的画面总带着点雪花,却丝毫不影响空气里的紧张——“热火三巨头”的海报贴在对面宿舍的墙上,詹姆斯的战斧扣篮和韦德的闪电突破,像座大山压在每个小牛球迷心上。
第六场那天,我特意旷了下午的自习。开场波什就用暴扣点燃了热火主场,詹姆斯的追身大帽更是让电视前的我们集体沉默。可小牛的替补席像藏着股韧劲,特里如同一门“小钢炮”不停在外线开火,基德用老辣的传球撕开防线。最难忘是第三节末,诺维茨基被韦德撞倒在地,他扶着地板缓了好久,站起来时额角的汗从绷带渗出来。后来才知道他前一晚发了高烧,差点没能上场。可就是这个带着病的德国人,在第四节还剩三分钟时,面对詹姆斯的封堵,又一次把身体绷成弓,后仰,出手,篮球划过一道干净的弧线穿网而过。

当年的夺冠海报。
电视里的记分牌最终定格时,我竟然第一次因为篮球落泪。看诺维茨基拖着伤腿绕场跑,看他把奥布莱恩杯紧紧搂在怀里,指节都泛白了。镜头扫过热火“三巨头”落寞的背影,突然想起赛前几乎所有专家都预测热火会轻松夺冠,想起他们说“诺维茨基扛不动小牛”。可那些被低估的夜晚,那些他在训练馆加练到球鞋冒烟的日子,那些带着伤病咬着牙上场的瞬间,原来都在为此刻铺垫。
在那个“三巨头”频出,“23对24”才是主旋律的时代,这座极具含金量的金杯彻底撕碎了小牛队身上曾经的“软蛋”标签,也让一群老将在那个夜晚重新回到了“最初的那天”。我的脑海里不停地闪过一句话:“老将不死”。我清楚记得,在颁奖礼上他说出那句“我们证明了团队的力量”时,诺维茨基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的光——那光里有他十三年的坚守,也有我们这些隔着太平洋的球迷,在宿舍里、在书桌旁,为他攥紧又松开无数次的拳头。
2019年4月,随着德克“金鸡独立”的最后谢幕演出,我的青春也似乎画上了句号。放在书桌最底下的那本篮球杂志封面上,诺维茨基还是初入联盟的青年模样,而他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生活:全力以赴,把热爱做到极致。
我没去过达拉斯,但那些在学习间隙偷看的比赛,那些和同学为进球欢呼的夜晚,早已把热爱种进了心里。就像他的“金鸡独立”,永远是青春里最稳的弧线。
编辑: 吴旻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