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民生
公交老物件|一照一夹藏岁月,“我的青春都在这里!”
2025-07-14 09:15:17 稿源:  
  “那是1994年的秋天,我与妻子在这辆中巴车前拍了张合照!”一张微微泛黄的老照片,如同时光的钥匙,打开了周福民对宁波公交那段难忘过往的回忆。
  

周福民和妻子在承包的中巴车前合影。方琴摄
  
  那时候的周福民刚步入而立之年,站在自己承包的中巴车前身姿挺拔,意气风发。他的妻子坐在车上,探出头来笑意盈盈。
  
  这辆中巴车是他1992年8月开始承包的,当时属于宁波市公交总公司旗下的宁波市小公共汽车公司,票价为一元钱。尽管承包营运中巴车前后不到三年,但这段经历在周福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福民与宁波公交的缘分始于1982年9月。最初,他是7路公交车售票员,每天往返于南站和舟宿渡,途经共青路、药行街。
  
  “那时的药行街道路狭窄,两旁是老旧的门面房和高大的梧桐树,公交车行驶在路上,周围都是拥挤的自行车和行人。”周师傅回忆,那个年代的公交车车厢铺的是直条地板,车上人挤人是常态,早、晚高峰得互相推着才能挤上车。
  

20世纪80年代,宁波公交7路车正经过城隍庙。受访者供图
  
  “车上挤得转不开身,乘客的票款是从人缝里一张张递过来。”作为售票员,他不仅要售票,记录乘客的上下车信息,还要在颠簸中维持秩序,“连司机的安全都得盯着,两车交会时,旁边自行车往往与公交车擦身而过,神经绷得紧紧的。”周福民说道。
  
  一年后,周福民参加了大客车培训,于1984年8月成功考出大客车驾照。之后,他当上了公交车驾驶员,先后负责2路、3路、12路线路,隶属于宁波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第一车队。
  
  那时候的公交车是前置发动机,到了夏天就格外难熬,发动机散发的热浪让人难耐。“方向盘烫得能烙饼,衬衫从没干透过。”说着,周师傅又翻出几张当年的公交车发车时刻表给记者看,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对应着线路的发车时间,每一张都像在诉说三十多年前的故事。
  
  在周福民的珍藏中,一只黑色长皮夹始终占据特殊位置,那是1988年4月宁波公交公司第四次团代会颁发的。虽然过去了37年,皮夹表面依旧光滑挺括。周福民说,这皮夹做工扎实得很,能分类放钞票、证件和零钱,但他觉得太珍贵,舍不得用,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周福民珍藏着当年团代会发的皮夹。
  
  工作四十三年,周福民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宁波公交。从年少风华到临近退休,他见证了宁波公交发展最快的阶段。道路建设日新月异,公交网络不断拓展,道路新通到哪里,公交车就延伸到哪里。“我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周福民心中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珍惜、投入与感恩。
  
  摩挲着老照片与旧皮夹,周福民感慨不已。这些老物件将带着一代公交人的温度,继续诉说着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故事。(宁波民生e点通 方琴 钟海雄)
  
  宁波日报、甬派、宁波民生e点通联合宁波公交集团,推出“‘时光轨迹·公交记忆’——寻找宁波公交70年足迹”主题活动,引来众多网友与市民关注并热情参与。
  
  您身边有见证宁波公交历史的老物件吗?请将您的老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图片、文字或视频的形式,通过以下方式投稿:
  
  1.天一论坛“公共交通”板块发帖,标题前加上#宁波公交70年·老物件征集#。相关征集事项请到该板块置顶帖中查看。
  
  2.通过邮箱cnnbnews@qq.com投寄;
  
  3.拨打活动热线81850000,我们将上门为您提供服务。
  
  如果您选择前两种方式参与,请附上联系方式(帖文中我们会进行隐藏)及尽可能生动详尽的讲述。我们将为您的故事“扬声”,让更多人感受到宁波公交的独特魅力。

编辑: 石景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公交老物件|一照一夹藏岁月,“我的青春都在这里!”

稿源: 2025-07-14 09:15:17

  “那是1994年的秋天,我与妻子在这辆中巴车前拍了张合照!”一张微微泛黄的老照片,如同时光的钥匙,打开了周福民对宁波公交那段难忘过往的回忆。
  

周福民和妻子在承包的中巴车前合影。方琴摄
  
  那时候的周福民刚步入而立之年,站在自己承包的中巴车前身姿挺拔,意气风发。他的妻子坐在车上,探出头来笑意盈盈。
  
  这辆中巴车是他1992年8月开始承包的,当时属于宁波市公交总公司旗下的宁波市小公共汽车公司,票价为一元钱。尽管承包营运中巴车前后不到三年,但这段经历在周福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福民与宁波公交的缘分始于1982年9月。最初,他是7路公交车售票员,每天往返于南站和舟宿渡,途经共青路、药行街。
  
  “那时的药行街道路狭窄,两旁是老旧的门面房和高大的梧桐树,公交车行驶在路上,周围都是拥挤的自行车和行人。”周师傅回忆,那个年代的公交车车厢铺的是直条地板,车上人挤人是常态,早、晚高峰得互相推着才能挤上车。
  

20世纪80年代,宁波公交7路车正经过城隍庙。受访者供图
  
  “车上挤得转不开身,乘客的票款是从人缝里一张张递过来。”作为售票员,他不仅要售票,记录乘客的上下车信息,还要在颠簸中维持秩序,“连司机的安全都得盯着,两车交会时,旁边自行车往往与公交车擦身而过,神经绷得紧紧的。”周福民说道。
  
  一年后,周福民参加了大客车培训,于1984年8月成功考出大客车驾照。之后,他当上了公交车驾驶员,先后负责2路、3路、12路线路,隶属于宁波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第一车队。
  
  那时候的公交车是前置发动机,到了夏天就格外难熬,发动机散发的热浪让人难耐。“方向盘烫得能烙饼,衬衫从没干透过。”说着,周师傅又翻出几张当年的公交车发车时刻表给记者看,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对应着线路的发车时间,每一张都像在诉说三十多年前的故事。
  
  在周福民的珍藏中,一只黑色长皮夹始终占据特殊位置,那是1988年4月宁波公交公司第四次团代会颁发的。虽然过去了37年,皮夹表面依旧光滑挺括。周福民说,这皮夹做工扎实得很,能分类放钞票、证件和零钱,但他觉得太珍贵,舍不得用,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周福民珍藏着当年团代会发的皮夹。
  
  工作四十三年,周福民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宁波公交。从年少风华到临近退休,他见证了宁波公交发展最快的阶段。道路建设日新月异,公交网络不断拓展,道路新通到哪里,公交车就延伸到哪里。“我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周福民心中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珍惜、投入与感恩。
  
  摩挲着老照片与旧皮夹,周福民感慨不已。这些老物件将带着一代公交人的温度,继续诉说着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故事。(宁波民生e点通 方琴 钟海雄)
  
  宁波日报、甬派、宁波民生e点通联合宁波公交集团,推出“‘时光轨迹·公交记忆’——寻找宁波公交70年足迹”主题活动,引来众多网友与市民关注并热情参与。
  
  您身边有见证宁波公交历史的老物件吗?请将您的老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图片、文字或视频的形式,通过以下方式投稿:
  
  1.天一论坛“公共交通”板块发帖,标题前加上#宁波公交70年·老物件征集#。相关征集事项请到该板块置顶帖中查看。
  
  2.通过邮箱cnnbnews@qq.com投寄;
  
  3.拨打活动热线81850000,我们将上门为您提供服务。
  
  如果您选择前两种方式参与,请附上联系方式(帖文中我们会进行隐藏)及尽可能生动详尽的讲述。我们将为您的故事“扬声”,让更多人感受到宁波公交的独特魅力。

编辑: 石景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