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达:关于苦与乐的遐思
陈鸣达
当农民的大哥有一个桃园。他每年修枝、锄草、松土、施肥、治虫、包果、采摘,忙个不停。特别是收获季节,天没亮就上山采摘,然后肩挑手提,把桃子送到定点的收购处,或叫兄弟姐妹儿女前来采摘,或亲自把桃子送到亲友家中。年复一年,乐此不疲,七十六七的年纪了,仍无停歇的迹象。
兄弟姐妹们看不下去了,有的说,当农民苦了一辈子,如今儿孙满堂,还有农村劳保,可以享享清福了。有的责怪已成家立业的子女不孝,让老爸这么大年纪了还吃苦。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也有委屈:“劝他不听,我们又有什么办法?”根据我的了解,大哥把劳动从谋生的手段转化为生活的需要。看着满园盛开的桃花,看着一天天长大的桃果,大哥的心情想必是愉悦的。能劳有所获,劳有所得,相比劳动所付出的辛苦,快乐是主要的。
大哥坚守桃园的事,触发了我对苦与乐的思考。
苦与乐是对立的。苦是苦,乐是乐。不能把苦说成乐,也不能把乐说成苦。俗话说,人生三大苦:少年丧父,中年丧妻(夫),老年丧子;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说的都是苦乐的确定性,二者不可颠倒混淆。
苦和乐是相对的。苦与乐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苦,无所谓乐,没有乐,无所谓苦。只有吃过苦,方能感知乐。饱汉不知饿汉饥,每天饱餐的人,并不感到有多少快乐,只有挨过饿的人才能感知吃饱饭时的快乐。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亿万农民终于吃饱了饭,人人脸上露出笑意。而现在,让孩子好好吃饭已成为负担。
苦与乐相融而存在。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大哥种桃虽然辛苦,但同时又有劳动和收获带来的快乐。妇女分娩是痛苦的,一旦新生命呱呱坠地,所有的痛苦被抛到九霄云外,她们满脸是当母亲的幸福。
苦与乐的相对性,还取决于人的年龄、职业、素养、性格等。一个小小的玩具,对成年人而言,提不起任何兴趣,到了儿童手里,却可以让他快乐大半天。
苦与乐是客观存在,同时,苦与乐又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取决于人的心态与体验。一位朋友,年过八旬,身患疾病,每星期要做血液透析治疗。治疗之余,他读书、写作不辍。在旁人看来,这是何苦呢?然他以为,写作是自己一辈子的爱好,只要能写,就要写下去,在写作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苦与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苦尽甘来,乐极生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苦乐间的转化,日常生活中常见,老年人健忘,一会儿找手机,一会儿找眼镜,找不到时愁眉苦脸,找到了眉开眼笑。前段时间,我因颈椎病发作,酸痛麻胀,苦不堪言。通过治疗和锻炼,终于康复,心情由阴转晴。这种康复后的愉悦心情,与发病时的痛苦心情是不可比拟的。为了防止颈椎病复发,再由乐转为苦,坚持多抬头少点头,多活动少静坐,尽量离手机远些。
苦乐有先后。是先苦后乐,还是先乐后苦,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苦读,才能学有所成。孟子讲成大事者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范仲淹说,胸怀大志者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总之,吃苦在前,甘于吃苦,方能成大器,成大事。反之,享乐在先,不愿吃苦者,往往最终吃苦,一事无成。
追求快乐,避免苦难,是人性的体现。苦乐皆在得失间,得之则乐,失之则苦,得而复失则更苦。人的欲望和追求是无止境的,而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想得而得,总是比想得而不得少得多。因而人生中,苦往往多于乐。只有正确认识得失,不以得喜,不以失悲,方能知足常乐。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指出,人的最大快乐无非是财富的快乐、荣誉地位的快乐、智慧(哲学)的快乐,前两种都是身外的暂时的快乐,唯有对真理的追求、规律的认识,才是最长久的心灵快乐。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