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黄文杰:“心即理”的价值土壤与主体自觉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5-10-22 09:20:21稿源:宁波日报

  黄文杰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既体现王阳明对宇宙本体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其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追求与精神需求。深入研究“心即理”命题的价值土壤与主体自觉,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阳明心学的内涵与本质,明晰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意义,更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时代命题的回应,以及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启示。

  阳明心学“心即理”命题的生成土壤

  阳明心学的形成并非单纯的思想史演进结果,而是植根于特定地域文化土壤的理论结晶。尤其宁波作为王阳明的故乡与核心实践场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为“心即理”命题的生成提供了关键的现实基础与观念资源。

  1、社会经济转型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阳明心学作为回应时代与百姓需求的实践哲学,其形成与宁波及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深度契合。宁波自唐宋起便是东亚海洋贸易枢纽,大运河与海上丝路的开放性,孕育了独特商业伦理。至明代中叶,江南市镇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人、百工及农民等广泛参与工商生产,社会结构与价值追求发生重组。商业经济以个体自由交换为核心,要求个体脱离等级与血缘框架,成为独立的利益与责任主体,这对传统儒学“重义轻利”“安土重迁”的伦理形成冲击。商业活动将合理谋利视为正当目标,手工业主因利润革新技术,劳动者依报酬选择雇主、跨市镇流动。阳明心学“心即理”命题恰是对这一价值变迁的回应:它打破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严苛,承认个体“私欲”的合理性,为“四民平等”与个体价值确立哲学基础,契合了市民阶层崛起后的精神与实践需求。

  2、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与浙东学术脉络演进

  悠久且持续的儒学传承,为“心即理”命题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源头和学术氛围。宁波自汉代起便有虞氏家族等家学传承,魏晋南迁士族带入中原学术;宋代宁波科举兴盛,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四明学派突破程朱理学“格物致知” 的外在路径,力传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的主张,构建“重本心”的地域学术传统。大儒王应麟曾说:“朱文公之学行于天下,而不行于四明;陆象山之学行于四明,而不行于天下。”这为王阳明深化“心即理”提供直接启发。再之,宁波作为“东南佛国”,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佛性在本心”的思想,弥勒、观音文化普及性、亲民性的价值取向,为“心即理”提供哲学方法与概念资源;王氏家族千年传承的儒释道多元文化,王阳明“由道入佛、再归儒”的学术经历,更助其融会众家。正是这一学术脉络与思想融合,最终促成“心即理”理论的成熟。

  3、封建专权强化与社会危机的现实驱动

  阳明心学“心即理”命题的形成,也与明代中叶的社会危机、统治危机深度关联。彼时封建社会走向没落,宦官专权破坏官僚体系,政治腐败、法度废弛,民众与士大夫受到压制;而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朱子理学渐趋僵化,脱离现实无法应对危机。王阳明提出“心即理”命题,将“理”从外在经典拉回个体“本心”,个体无需依赖外在权威,向内探求本心即可判断是非,实是封建专权下的精神突围。面对外在秩序崩坏、内在价值失序,“心即理”承担“重建内在秩序”的使命,是王阳明从哲学高度试图以思想匡正人心、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路径。

  阳明心学“心即理”命题的主体自觉

  “心即理”命题的形成,不仅为“宁波帮”的崛起与长盛不衰、为宁波城市开放务实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现实意义。

  1、认知维度:“心即理”解构外在权威,确立主体认知的自主性

  “心即理”堪称道德主体革命。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人人本心先天具“理”,无“上智下愚”之别,既瓦解外在权威对道德的垄断,也打破传统道德束缚,让个体从规范服从者变为良知发现者,为各阶层道德觉醒提供可能。当外在制度难以覆盖所有商业场景时,个体的“良知自律”便成为约束行为的“内在法则”。由此,道德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向:践行道德不再为“避罚”“求名”,而是为“成为更好的自己”主动追求,境界从“守规则”跃升至“护良知”。这在“宁波帮”实践中尤为鲜明:同仁堂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叶澄衷从“拾金不昧”成为“五金大王”,宋汉章创建中国保险公司如约理赔等案例,标志商人从“四民之末”的道德边缘者,转变为“以良知为准则”的主体。

  2、实践维度:“知行合一”突破被动行动,激活主体创造的能动性

  “心即理”并非书斋空谈,而是指向“事上磨”的实践哲学,其核心是赋予实践意义建构的主动性,推动个体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定义世界,这是激活实践能动性的起点。王阳明“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的论断,并非否定客观事物,而是强调事物意义需经主体意向赋予:个体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主动赋予价值的“创造者”。近代“宁波帮”的崛起是鲜活注脚:他们接纳西方科技,开创中国近代百余个“第一”,将商业与近代化需求结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代宁波企业更将“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落地:江丰电子以“心中学、事上练、事上磨、事上见”转化思想为行动,舜宇集团凭工匠精神实现镜头价值从“看得见”到“看得清”再到“看得懂”的不断蝶变。

  3、价值维度:“与天地参”拓展个体格局,升华主体价值的超越性

  “心即理”的核心,是将“理”锚定个体内在“良知”,而“良知”天然蕴含对他人、对群体的关切。这区别于传统道德源于宗族或皇权的外在强制,“要我关切”的被动服从,而是“我要关切”的主动选择。如宁波药业行会商人,因良知自觉干预行业掺假,守护群体利益,即是“心即理”的商业落地。“心即理”以“万物一体”重塑个体与群体关系,让个体认知到二者依存共生,推动群体关切从“共情”转为“行动”、从“善举”升级为“成人成己”的“系统实践”。“宁波帮”商人实现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既守契约积财富,又以诚信规范行业、用慈善反哺社会,将商业活动升华为践行良知的平台。

  (作者为市文化旅游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