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刘 玲 方东华:王阳明“心即理”内涵解析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5-10-21 08:43:40稿源:宁波日报

  刘 玲 方东华

  明代中叶,官方推崇的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其“格物穷理”的修养方法,在实践中常使学者“以博观为外驰”,沉溺于繁琐考证,割裂了德性与实践,酿成“道术分裂”之困。王阳明正是在此背景下,以“心即理”的振聋发聩之声,开启了一场深刻的哲学革命——将探求真理的方向从外部世界拉回人的内心,极大地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理解这场哲学革命的深刻性,关键在于深入剖析“心即理”命题的内涵。

  心之本体即天理:对“心”与“理”的根本性重塑

  王阳明“心即理”的创见,首先体现为对儒家核心范畴“心”与“理”的革命性重塑。这绝非简单的概念并置,而是一场深刻的本体论变革,重新定义了道德与真理的根源。

  此命题中的“心”,非指日常经验中被七情六欲牵引的“人心”或“血肉之心”,而是指向未被后天私欲遮蔽的“心之本体”即一种纯粹、光明的原始状态。王阳明晚年以更精炼的“良知”指代此本体。他承继并深化孟子思想,认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是非之心,是内在于人心的“昭明灵觉”,乃人之为人的根本,其本质至善。

  相应地,“理”的定义也发生根本位移。程朱理学视“理”为客观、普遍、外在于心的宇宙最高本体(“性即理”)。万物包括人皆分有“天理”,但人心本身不等于理,需通过“格物穷理”向外求索方能契合天理。王阳明反对此心、理二分观。他认为,“理”即心之本体的内在规定性与自然条理。当学生徐爱困惑孝亲之理在父母还是己心时,王阳明断然回答:“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并阐释道:“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此语是理解“心即理”的钥匙:至善“天理”非高悬于外的客观法则,而是圆满具足于每个人内心深处。心与理在本体层面完全同一。因此,成圣功夫非向外寻求,而是向内净化与回归。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主体性的哲学高扬

  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形成,非纯然思辨结果,而是其生命体验与哲学探索紧密结合的产物,从“格竹”之困到龙场顿悟是一条由困惑、求索至彻悟的艰辛道路。为彻底巩固“心即理”的本体论地位,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著名论断。此说看似激进甚至唯心,真实意涵却在于将人的主体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

  “岩中花树”公案生动阐释其深意。与友人同游时,友指岩间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精妙作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此对话重点非否定花树作为物理实体的客观存在,而是强调:事物的“理”(此处表现为花的“颜色”所蕴含的美学与价值意义),需经主体之心(良知)的参与与观照方得以彰显成立。无人观赏时,花树之“理”处于“寂”然未显的状态。唯当意识投射其上,其形态、色彩、意义才“一时明白起来”,进入一个有价值、有秩序的世界。

  因此,“心外无理”意谓:离我心,则无孝亲、忠君之理;“心外无物”意谓:离我心,则无花树、万物之理。人心(良知)是万事万物之“理”的立法者与呈现者,是意义与价值的最终源头。天下再无独立于心外的“理”与“事”。此论断彻底颠覆了程朱“理在心外”的框架,将道德与真理的权威从经典、圣人、事物等外部世界收归于每个个体内心,为个体道德自主性与能动性提供了最坚实的哲学基础。

  “存天理,去人欲”:直达圣域的内在修养路径

  “心即理”的本体论,逻辑地导向内在化的道德修养方案。既然至善天理本然具足于心,成圣功夫便不再是向外“格物”以增知识,而是向内做“减法”——“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认为,人心本体如同光明太阳或明镜,其本身即是天理。然在现实中,此纯粹之心常被后天“私欲”遮蔽。私欲如浮云障蔽阳光,如尘埃污染镜面。故修行要义,在于时刻警醒扫除私欲,让良知本体重现光明。他强调:“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

  当人心经省察克治恢复至“纯乎天理”的澄明状态,其应对万物自然合乎中道,无往不善。王阳明生动描述:此纯粹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这意味着孝、忠、信、仁等德行,非外在规范,而是纯粹心体的自然发用。道德行为的最终评判标准,亦非外在功业或社会评价,而在于内在动机的纯粹与否:“‘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作为心学体系基石,“心即理”命题逻辑地引申出“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两大核心命题。“知行合一”描述纯粹心体的自然运作状态——真切之“知”必发为“行”,凡“知”而不能“行”者,皆因“私欲”梗阻,故为“未曾真知”。“致良知”则是达致此境的方法与目标:“致”,即将内在良知于“事上磨练”,不断推及扩充至生活诸事,在具体实践中扫除私欲,彰显心体光明。

  综上所述,“心即理”乃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与“立言宗旨”。王阳明言:“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它不仅是一个抽象哲学命题,更是一条人人可践行的、直达圣域的实践道路。它将成圣的权柄从少数精英手中交还给了每一位拥有“良知”的普通人,具有深刻的“民主化”与“平民化”意义,其光芒至今仍在深刻启示并持续照耀着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

  (作者分别为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教授、市社科院副研究员)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