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黄祖辉:缩小“三大差距”的理念思路和现实路径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5-08-07 08:16:19稿源:浙江日报

  黄祖辉

  近日,省委召开十五届七次全体会议,进一步动员全省上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加快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2021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4年来,浙江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上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应进一步推动落实,紧扣“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持续缩小“三大差距”,让浙江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把缩小“三大差距”作为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三大差距”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特征,是我国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共富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这三个概念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在我国,城乡差距既与城市和乡村的资源要素禀赋不同有关,又与城乡二元的体制有关;地区差距主要与地区资源要素的禀赋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特点有关;而收入差距则聚焦不同人群的经济差距(主要以收入水平表示)和社会差距(主要以社保水平表示)。影响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本的差异和社会公共保障对人群的公平性程度。浙江的实践表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够带动收入分配的优化,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增收致富的机会;而低收入、低社保群体就业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可以增强城乡、地区的发展动力和消费能力,提升发展的全面性、均衡性。

  具体来看,浙江缩小城乡差距的重点是以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尤其是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快山区海岛县的发展,强化对山区海岛重点县的支持。缩小收入差距的重点是“扩中提低”,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并致力于城乡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

  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

  省委全会提出,着力推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大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全域打造诗画浙江和美乡村,深入推进城乡一体融合,持续缩小“三大差距”。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等纳入“八八战略”,亲自擘画实施“千万工程”。新征程上,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探索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的现实路径,不断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

  “千万工程”牵引“三大差距”缩小的逻辑与浙江实践。缩小我国“三大差距”的关键点是加快低收入群体、欠发达乡村和地区的发展。“千万工程”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关键的效用。这首先在于“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工程,而且也是乡村建设和振兴的发展工程。“千万工程”改变的不仅是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且也会改变乡村的发展理念、营商环境、产业层次、公共体系、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这些变化对“三大差距”的缩小都具有直接的关联性。从浙江的实践看,“千万工程”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加速了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而缩小了城乡在这方面的差距。“千万工程”对乡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的不断改善,又为乡村资源生态优势和人文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创造了重要条件,大大推进了乡村的共富产业发展和收入差距缩小。就“地区差距”缩小而言,“千万工程”显著促进了山区生态优势向绿色发展的转化,不仅加快了山区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大大带动了山区低收入百姓的收入增长,缩小了“地区差距”。相关数据表明,浙江经济的增长一与新经济的发展有关,二与山区县的加快发展有关。而浙江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主要还是与农村居民尤其是山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较快增长有关。这些都与“千万工程”的实施和持续深化有关。

  用“千万工程”的理念牵引“三大差距”缩小。“千万工程”牵引“三大差距”的缩小,不仅需要以“千万工程”的实践为牵引,即通过“千万工程”的实践和深化,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城乡的融合发展和地区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三大差距”的缩小,而且还要用“千万工程”的发展理念牵引“三大差距”的缩小。如“千万工程”所体现的“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共享发展”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的理念,正是我们缩小“三大差距”需要坚守的重要理念;又如“千万工程”所倡导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恰恰也是我们在加快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发展,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程中应大力倡导的理念;再如“千万工程”所蕴含的“人居环境也是营商环境”和“乡村既要建设,又要运营”的理念,对于“三大差距”缩小过程中不断改变发展主体观念,创新发展理念,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同样具有很重要的牵引作用。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思路和主体行为,决定发展政策和制度安排的走向,用“千万工程”所体现和蕴含的发展理念牵引“三大差距”的缩小,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缩小“三大差距”的路径方法

  在准确把握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的理念思路、战略目标和路径方法的基础上,要结合浙江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优势短板,抓住重点、整体推进,努力在缩小“三大差距”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扎实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基本思路是城乡社保制度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联动改革,并且要以社保制度改革带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以“小二元”制度改革带动“大二元”制度的改革。一是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首先解决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的市民化问题,也就是先破解进城农民和城市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上不平等的城市“小二元”制度;其次,推进城乡“大二元”体制改革,即破解城乡在社保与财产方面不平等的“大二元”制度。二是加快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是优化区域产业政策和公共服务空间布局,切实落实加工产业和优质公共资源向县域下沉的方针政策,增强县域发展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城镇化和市民化;要通过城镇群和乡村群建设与发展,促进“两群”有机衔接,实现乡村人口和村落空间的相对集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对乡村人口的有效覆盖和产业的振兴发展。三是优化城乡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不仅要讲究公平性,而且也应注重效率。要以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组团式、片区化、新社区发展为重点,不断优化乡村发展空间,实现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对乡村人口的有效覆盖。

  进一步加快山区海岛县发展,持续缩小地区差距。我省山区海岛比重高,具有生态资源丰厚的优越条件和后发优势。近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加快山区海岛发展的政策支持下,我省山区海岛发展优势开始凸显,大大加快了山区海岛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地区差距的缩小。目前,山区海岛正瞄准绿色发展新方位,着力打造生态经济新体系,但山区海岛的高质量发展和共富发展仍需要制度性政策的支撑。一是要形成差异化的绩效考评指挥棒。根据山区海岛工作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考评,优化山区海岛发展战略和指挥棒。二是要建立山区海岛生态价值转化机制。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以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整合运作山区海岛生态资源,将其转化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要素集约配置。这是因为对于山区海岛而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等多种渠道保障土地要素的到位,通过完善更新人才新政强化人才要素的建设,都必须依靠相关制度变革、资源转化和要素升级才能实现。

  进一步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持续缩小收入差距。收入差距缩小是“三大差距”缩小的关键,而收入差距缩小的关键则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在我国,这一群体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低收入群体,提高这一群体的收入水平,很显然既有助于群体差距的缩小,又有助于“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缩小。另外,人群是分层的,从人群阶层分类的角度看,在缩小收入差距的过程中,还应重视一个问题,这就是同阶层人群收入差距的扩大要比不同阶层人群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社会更具敏感性和风险隐患。因此,缩小收入差距既要重视不同阶层人群间的收入差距缩小,更要重视同阶层人群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分化加剧的影响。

  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就业增收”路径。在农村,当前的重点是通过乡村“共富”产业发展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增收机会;其次是通过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二、三产业就业增收。二是“财产增收”路径。重点是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实现财产性增收。三是“社保增收”路径。重点是通过城乡二元社保制度的深化改革,提高广大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户和领取养老金农民的保障性收入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