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刘秀丽:以校城深度融合激活高职院校办学适应性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5-07-24 08:21:00稿源:宁波日报

  刘秀丽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一体、两翼、五重点”的改革思路,其中“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核心要义正是推动职业教育与城市、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校城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对接与深度互动,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办学适应性和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路径和重要策略,不仅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成为驱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深度融合:提升办学适应性的战略支点

  首先,校城深度融合有助于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确保人才供给前瞻性。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办学适应性的核心要求,即教育供给必须紧密追踪并超前响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校城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构建了洞察产业前沿的便利条件。通过与城市经济部门、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的深度绑定与信息共享,院校能够实时捕捉技术迭代、业态布局和岗位能力变化,为动态调整专业结构、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供精准依据。

  其次,校城深度融合有助于深化产教融合,打破传统育人壁垒。校城深度融合推动校企从松散合作走向“命运共同体”,构建“城市即课堂、企业即教室、工程师即导师”的育人新场景。通过共建高水平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企业“学习工厂”,将真实项目、技术标准、生产流程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在贴近企业实战环境中学习实践,实现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养成的无缝过渡。

  再次,校城深度融合有助于反哺城市发展,塑造校城共生共荣新生态。校城深度融合将高职院校从传统的“人才输出方”,升级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和“智囊团”。依托专业集群优势和智力资源,院校深度嵌入城市发展进程,直接推动创新发展和助力民生改善,同时拓展了自身影响力和资源获取渠道,形成“城市滋养学校发展,学校赋能城市繁荣”的良性循环。

  多维发力:构建校城协同融合的长效机制

  一是需求精准对接,筑牢融合根基。院校需定期开展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动态捕捉区域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同时,城市相关部门通过及时发布产业规划、重大项目和人才政策,指引院校专业与课程调整,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筑牢校城融合的根基。

  二是平台能级跃升,催化融通效能。高水平建设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综合体”。构建数字化共享平台,促进课程资源、实践项目、技术成果、专家智库等便捷流通与高效利用,成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强力引擎。

  三是师资双向赋能,激活核心动力。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刚性制度,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落实好“产业教授”“科技副总”选聘机制,建立校企人才“旋转门”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实现“双向流动、互聘共享、双向赋能”。

  四是育人模式创新,贯通培养路径。深化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模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与岗位标准,鼓励将社区治理、技术改造、文化传承等城市实际问题转化为学生实践课题,提升综合能力。

  生动实践:宁波校城深度融合的多元探索

  一是“党建融城”,通过党建联建融入先行共富事业。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构建“六联”校企地党建共融互促运行机制,与临床教学医院、养老机构等30余家单位联动共建党建共同体,助力人才培养、区域发展、共同富裕。

  二是“产教链城”,建设产业学院培养新质产业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大学与海天集团共建“海天智能装备产业学院”,培养支撑产业链“蓝金领”人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县域办学,精准对接地方产业。

  三是“科普惠城”,通过科普服务提升市民健康素养。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省级科普基地生命科学馆融生命教育、科学家精神传播、健康科普于一体,面向中小学生、市民开展“探索生命奥秘,提升健康素养”主题活动。

  四是“培训育城”,开展社会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中国(浙江)—中东欧跨境电商产教联盟和中东欧丝路学院,为宁波海外中资企业培训输送技术骨干。

  五是“志愿暖城”,开展志愿服务提升城市温度。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全国第一个志愿服务综合基地,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浙江(宁波)分中心、宁波市志愿服务基金会和宁波志愿者学院的实体化运营,与海创社区深度打造“老幼共育”服务样本,入选我省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老幼融合”服务场景及首批现代社区。

  六是“智库助城”,开展智库研究把脉城市发展。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牵头编制《宁波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南(试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浙江园林绿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市公共服务改革与创新研究所等省市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研究。

  (作者单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