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宁波新论

周星宇:青年入乡激活乡村振兴的宁波探索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5-07-22 08:23:59稿源:宁波日报

  周星宇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纳入重点任务,明确青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鼓励和引导青年入乡发展和就业创业,加强人才的系统培养,推动涉农教育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宁波坚持把青年人才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变量,通过政策牵引、环境优化、培养提升、平台承载,构建起青年入乡发展的综合支持网络,促进了青年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注入人力资本红利,同时也推动了传统城乡要素结构重组,探索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青年入乡新路径。

  政策牵引筑牢发展基石

  政策精准供给与动态优化是青年与乡村深度融合的基石,多维政策支持网络是青年价值嵌入与能力释放的根本依托。2025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明确将“青年入乡发展”纳入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重点行动,聚焦“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供给,着力构建以人才链为核心,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展的集聚区。通过多维政策工具协同发力,推动资源系统重组。一方面,将涉农青年纳入“甬江人才”工程,配套住房、教育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实现制度保障与生活支持双轮驱动;另一方面,以属地政策创新强化落地实效,如奉化区为支持青年入乡发展推出的“六项举措”,从创业扶持、就业促进、成长培育等六大维度切入,构建政策矩阵和生态闭环。

  未来政策赋能应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认同机制。以人才认定、荣誉激励等制度嵌入方式强化青年身份感与归属感,把涉农经营的企业家、主理人列入人才评价目录,建立正向激励体系,增强制度认同与社会认同。二是制度弹性供给。强化差异化支持,为创业青年设立专项基金,壮大乡村CEO队伍,推动技术青年技术入股,提升政策适配性与有效触达率。三是加大资本下乡的政策支持力度。既要鼓励国有资本先行带动,又要优化乡村营商环境,以多种方式鼓励民营资本下乡,培育乡村片区发展运营团队,强化金融带动乡村发展作用。

  环境优化提升服务质量

  基础设施完善是降低青年乡村创业门槛的前置条件,文化浸润与治理参与是其长期扎根的内在牵引。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宁波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便利交通显著降低了农产品上行与要素下沉的物流成本;网络全覆盖、电商场景拓展等,满足青年数字化发展需求;住房与公共服务配套日趋健全,增强乡村吸引力。留得住才能干得好,如江北区慈城镇“云湖片区”运营团队系统谋划资源整合与场景运营,打造融合式乡村IP旅游路线,实现村庄形象更新与产业共建,呈现出“青年引领+片区联动”路径效应。

  未来更需聚焦文化空间营造与社会关系嵌入这两个“软约束”变量。一方面,要构建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乡村文化氛围,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内核、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引入现代文化载体等方式,增强青年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培育兼具本土性与现代性的文化空间;另一方面,搭建制度化青年参与平台,如成立青年议事会、设立青年村委观察员等,让青年机制化参与村庄规划、产业决策、公共事务,增强其对乡村发展的主体意识与治理能力,推动青年由“外来建设者”向“在地共同体成员”转变。

  培养提升推动持续成长

  青年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成长体系是其在乡村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系统性素质提升是增强服务“三农”能力的支撑,更是实现青年从资源嵌入型向价值创造型角色转化的内在前提。宁波“万名农创客”培育行动,构建全市域、多层级青年入乡创业支持网络,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近万人。鄞州区“共富工坊”行动推动青年成为乡村振兴的“共富合伙人”,建成电商直播、定向招工、来料加工等六大类共94家工坊,实现青年能力提升与乡村经济振兴的双向耦合与协同增效。

  未来乡村青年能力体系的培养应聚焦三个维度:一是教育供给的结构性重塑。高校需优化专业结构,增设乡村片区运营、农村电商、自然研学、农文旅营运等交叉微专业,培育复合型人才。二是终身学习与持续赋能机制构建。面向扎根乡村的青年,建立分行业、分阶段、分层次的培训体系,提供农业技术、品牌管理等多领域知识更新服务,提升其适应乡村产业多样化发展的能力。三是导师体系的生态化重构。打造多元角色构成的导师网络,开展深度辅导与实务指导,助力青年在创业路径、产业选择、社会融入等方面少走弯路、加速成熟。

  平台承载放大工作效能

  青年的有效嵌入与持续扎根农村,需依托制度化、平台化、生态化的承载机制。以组织牵引为核心的平台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对青年的磁吸力,也为推动乡村产业重组与文化更新注入持续动能。宁波构建多层次平台矩阵,市农业农村局与团市委联动打造120个青年入乡实践站,构建起“招聘+孵化+培训”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宁波大学依托“大学小镇”模式,将高校学术资源与乡村现实问题深度耦合,落地青年创新项目20余项,打造人才孵化协同发力的典型范式。

  未来应从三方面推进平台机制系统优化:一是强化校地企协同,推动高校、企业与乡村基层通过党建联建、人才共育、项目共建等方式开展协同治理,创新“揭榜挂帅”形式,增强供需两端的精准匹配效率;二是打破要素流动的壁垒,积极布局新兴产业赛道,建设乡村创业孵化园,让青年在乡村也能从事与城市同质的职业;三是构建动态评估与资源循环机制,推动人才平台从“引进—使用—评价—激励”闭环演进,配套成果转化、项目孵化、资源复用等要素保障,持续释放平台自我造血与进化能力,打造共生共荣发展生态。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