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孙芬娜:筑牢教育强国建设的法治根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5-07-22 08:23:58稿源:宁波日报

  孙芬娜

  教育法治工作是教育强国建设与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结合点、落脚点,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实施,关系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法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于‘管好’,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筑牢教育强国建设的法治根基,既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教育法治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教育法治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基石,承载着规范教育秩序、保障教育公平、激发教育活力的重要使命。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法治工作。1980年颁布的《学位条例》是改革开放后的首部教育法律,奠定了高等教育法治化基础。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是第一部为教师制定的教育单行法律。《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颁布以来在2022年首次重大修订,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年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2025年6月1日起施行的《学前教育法》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专门法律。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治理制度不断优化,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法治根基。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对教育强国背景下的教育法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3年11月24日,教育部召开教育法典编纂工作启动会,标志着教育法典编纂从理念走向实际的研究和规划阶段。研究编纂教育法典现已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这将进一步健全我国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使教育法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教育法治激活教育治理现代化新动能

  教育法治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筑牢制度根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列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凸显了法治在教育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将教育治理的各个环节纳入法治轨道,使教育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学校管理等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继续教育,全面覆盖的法律规范确保教育治理各方面的有序运行,有效减少治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教育法治赋予教育治理现代化科学治理路径。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推动教育治理从传统的经验型、行政型管理向法治化、科学化治理转变。一方面,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依据法律规定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师资力量等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在学校管理中,通过落实办学自主权,让学校在法律框架内自主决策、自主管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教育治理效率。例如,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引导社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这正是法治引导下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多元共治的体现。

  教育法治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注入创新活力。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不仅规范教育行为,还为教育创新提供空间。在规范的前提下,鼓励学校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支持教育机构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同时,依法治教能够有效化解教育领域的矛盾纠纷,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为教育创新提供稳定环境,从而进一步激活教育治理现代化新动能,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筑牢教育强国法治根基的实践路径

  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构建坚实制度框架。当前,须立足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对现有教育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与修订。一方面,填补法律空白,针对在线教育、数字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新兴领域,加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其发展秩序。另一方面,优化现有法律条款,增强法律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同时,注重教育法律与其他相关法律的衔接协调,形成层次分明、内容完备、逻辑严密的教育法律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支撑。

  强化教育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有效实施。要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明确执法主体与职责,充实执法力量,增强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法治意识。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执法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违法行为。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合力,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监督体系,确保教育法律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育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得到严格执行。

  深化教育普法宣传,培育法治文化氛围。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公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面向教师,通过专题学习、交流与培训,强化依法执教责任,提升法治素养;对家长与社会公众,利用新媒体平台、社区活动等渠道普及教育法律知识,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法学院)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