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贺 晶:积极探索海洋新能源开发的宁波方案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5-07-21 09:08:01稿源:宁波日报

  贺 晶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海洋新能源开发成为破解“双碳”目标与资源约束矛盾的关键路径。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海洋经济强市,拥有海域面积835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94.4公里,约占全省海岸线的四分之一,具备发展漂浮式风电与海水制氢的先天优势。在国家“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浙江省“风光倍增”计划的政策赋能下,宁波正通过“技术突破—产业集聚—制度创新”三位一体路径,从“向海而生”迈向“逐浪而兴”,积极探索海洋新能源开发的宁波方案。

  向深远海要绿电,锻造漂浮式风电产业

  漂浮式风电作为开发深远海资源的核心技术,正推动全球风电产业进入“深蓝时代”。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212GW。中国作为全球海上风电增长极,计划到2030年新增漂浮式风电装机500MW,其中浙江深远海风电年利用小时数可达3500小时至3900小时,显著高于近海水平,作为重点区域承担主要建设任务。宁波象山港、三门湾等海域是发展漂浮式风电的理想区域。目前,中广核象山涂茨海上风电场一期已并网发电,年上网绿电达8亿千瓦时,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0万吨,而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二期的投运,进一步强化了宁波在浙江海上风电版图中的地位。

  宁波的漂浮式风电发展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技术迭代加速。依托东方电缆等企业自主研发的动态海底电缆技术,宁波已攻克抗台风性能优化、浅水构型设计等难题。二是产业集群成型。象山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园被纳入浙江省风电母港建设规划,目标到2030年形成100万吨/年海上风电基础制造能力,服务浙江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开发。三是应用场景拓展。宁波舟山港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是浙江省首个港口分散式风电、光伏、储能、微网一体化示范项目,年发电量约5917万千瓦时,可为港区提供稳定绿电。未来,宁波漂浮式风电发展需聚焦三大方向:一要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重点攻关漂浮式基础结构设计、深远海电缆传输等“卡脖子”技术,推动单机容量升级;二要完善产业链条,依托象山风电母港建设,集聚叶片、轴承、电控系统等核心配套企业,降低设备进口依赖度;三要探索跨界融合,借鉴福建莆田“国能共享号”风渔融合模式,在象山、宁海海域试点“漂浮式风电+海洋牧场”综合开发,提升单位海域经济价值。

  向蔚蓝要绿氢,开辟能源革命新路径

  海水制氢是绿氢生产的终极解决方案,但高腐蚀性、杂质离子结垢等问题长期制约其商业化。2024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陆之毅团队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天然海水直接电解制氢。这一技术不仅降低制氢成本,还可加快碱性海水电解技术在工业规模上的商业化进程,为海水资源高值化利用开辟新路径。从需求侧看,宁波镇海、北仑化工园区年用氢量超50万吨,占全市工业用氢量的85%以上,且随着万华化学180万吨MDI项目投产,氢能需求将持续攀升。

  宁波的海水制氢发展须把握三大关键:一要推动技术产业化,借鉴东方电气与谢和平院士团队的合作模式,在象山、大榭岛布局海水制氢中试基地,加速抗腐蚀电极、水汽分离膜等核心部件国产化;二要构建绿电—绿氢耦合体系,依托象山漂浮式风电项目,探索“海上风电+海水制氢”一体化模式,通过智能微电网实现电力供需动态平衡;三要完善氢能基础设施,按照《宁波市氢能示范应用扶持暂行办法》,对加氢站建设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建成20座至25座加氢站,形成覆盖港口、物流园区的氢能供应网络。特别要关注中车大连机车与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联合研发的海上浮式风电制氢加注站技术,该专利可实现水深0米至200米海域的氢能就地生产与加注,为宁波打造“海上氢岛”提供技术储备。

  向双赛道要协同,构建海洋新能源生态

  漂浮式风电与海水制氢的深度协同,将重塑宁波海洋经济的价值链条。从技术层面看,漂浮式风电的稳定电力输出可降低海水制氢的波动性,而氢能储能能缓解风电弃电问题。欧洲北海氢能管道计划通过约1000公里管道将海上风电制氢输送至内陆,宁波可借鉴该模式,规划象山—镇海氢能输送管网,实现“绿电生产—绿氢储运—绿氨合成”全链条贯通。从产业层面看,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第一大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超3000万标箱,港区内氢能集卡、叉车的规模化应用,可带动氢能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

  宁波的海洋新能源协同发展需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要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宁波市氢能示范应用扶持暂行办法》等政策工具,建立“漂浮式风电—海水制氢—氢能应用”跨部门协调机制;二要推动金融创新,探索绿电收益权质押、氢能期货等金融产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深远海项目开发;三要深化国际合作,依托宁波舟山港的开放优势,与挪威、英国等漂浮式风电强国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参与制定海上氢能国际标准。特别要关注莱登低温的海洋能超导液氢储能技术,该技术可实现氢能的零蒸发储运,为宁波发展远洋氢能补给站提供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宁波正以漂浮式风电与海水制氢为支点,撬动万亿级海洋新能源市场,为全球沿海城市提供“蓝色能源”开发的宁波方案。在这一进程中,既要把握技术迭代的窗口期,更需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让海洋新能源真正成为宁波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宁波大学浙江省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