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上)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5-07-15 07:58:06稿源:宁波日报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深刻阐明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是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方针、总遵循、总要求。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不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热潮,我市各区(县、市)理论学习中心组,结合当地实际,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带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对标宁波打造“五个之城”的目标任务,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不断开创港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局面做出更大业绩。

  ■ 绘就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海曙画卷

  海曙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海曙区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立足千年罗城文化底蕴,对标落实省委关于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市委关于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的战略部署,制定行动计划,明确“八大重点任务”,推进“五个区”建设,在守正创新中展现新作为,在真抓实干中彰显新担当,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海曙特色的助推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新路径。

  筑牢思想引领根基,激活理论武装“新动能”。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在海曙落地生根。构建“1+3+N”全年龄段宣讲矩阵,形成领导干部示范学、党员群众主动学、线上线下同步学的良好局面。共同发起成立“潮起三江”理论宣讲共同体,实施青年理论Talker培养计划,擦亮“曙说·思政首课”特色品牌,开展全省“党史‘潮’起来——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党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青年说”主题宣讲等活动,培育一批金牌宣讲员,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深挖文化基因富矿,培育产业发展“新沃土”。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定期会商、联合督办”工作机制。实施数字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布局短剧、AR体验等新兴产业,打造数字经济与科创文化集聚地。推出“罗小巴”文旅观光专列,有机串联老城旅游资源。扩容文化消费场景,建成全市首个二次元主题街区,打造“罗城有礼”系列IP产品,引进上海蓝梗喜剧,谋划罗城小剧场,推出“宰相嫁女”、黑科技夏日AR派对等现象级文化产品。擦亮书香海曙品牌,构建流动图书站、书香校园等多元化阅读空间,升级“HiTalk”等阅读品牌,首发罗城书香巴士,做精“阅游”系列阅读推广品牌,丰富全民阅读生态。

  厚植文明建设土壤,构建精神共富“新场景”。深化主流价值弘扬,加快构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开展文明有礼示范带建设,建成一批“地铁+”文明惠民空间,实现全国文明村零的突破。持续擦亮“暖心海曙”品牌,创新开展“文明家宴”移风易俗特色品牌打造。不断加强“美丽海曙”建设,全力打造“最干净城区”。迭代“文明海曙”建设,创新推广“村社合伙人”模式,形成城乡联动、全民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以“一村一品、一带一韵”打造特色人文乡村,培育茂新村“人文乡村联动带”、张家垫村“云边花田”等特色项目。实施文化企业联村、乡村创客培育、人文乡村主理人等计划,提升文化特派员服务水平。

  创新融合传播体系,打造媒体宣传“新窗口”。完善“官媒+自媒+私域”全链条精准传播体系,全方位解析、年轻化呈现海曙历史文化深厚内涵。借力《小巷人家》《滤镜》等热播剧取景效应,打造《宁波罗城时刻》短视频矩阵,以“影视+”有效实现线上流量的线下转换。搭建“嗨视海曙”国际传播平台,组建专业团队运营海外账号矩阵,举办“纸鹞连中外,文明共传承”、以食会友共建国际朋友圈等国际人文交流活动。借力专家智库,以深入详实的挖掘研究支撑融媒产品的精彩呈现,推出了一批主题化、风格化的传播产品。

  实施罗城保护焕新,树立城市更新“新范式”。构建“院士领衔、部门联动、高校协同”推进模式,柔性引进院士团队,整合中国科学院和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资源,联动月湖文化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加强罗城保护焕新等重点项目的策略研究,编制《罗城城市设计导则》。探索“政府+国企+民企”合作模式,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设立规模1000万元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打造“建设、资源、活动、宣推”等“四库”体系,创新“非遗市集+科技体验+特色活动”复合业态,焕新启幕全市首个庙市共生文旅街区,推动秀水、鼓楼等历史文化街区向罗城文化综合消费中心转型,形成文商旅深度融合的“海曙样板”。

  ■ 奋力谱写高水平文化江北建设时代华章

  江北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江北区按照高水平文化强省、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的部署要求,全力打造思想真理伟力引领区、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人文经济创新集聚区、精神富有共享体验区、国际人文客厅形象区,奋力谱写高水平文化江北建设的时代华章。

  在增强思想引领感召力上求突破,持续提升政治忠诚度。一是强化以学铸魂固根本。完善“四个以学”长效机制,用好“句章讲堂”学习平台,推动党员干部在常学常新、知行合一中筑牢思想根基。二是深化循迹溯源促践行。健全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五大机制”,深挖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留给浙江的理论、实践和精神“富矿”,引导党员干部和各界人士从伟大思想的源头活水中增强紧跟追随的高度自觉。三是优化宣讲阐释强引领。深化实施“哲学对话青年”研究传播项目,建强用好“北岸·星火”宣讲联盟,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增强文化传承转化力上求突破,持续提升文化辨识度。一是让文物古建焕发新生。加强对慈城“四大文化”、半浦古渡文化等地域文化的研究利用,抓好新马路历史文化街区、白沙历史文化街区功能迭代和业态优化,让古建筑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人间烟火。二是让非遗活态传承。深入开展重点非遗项目文化基因解码和激活工程,以1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为重点,创新运用时代化、年轻化、时尚感的表达方式,让“古色古香”展现“新式新样”。三是让文艺精品竞相涌现。着力提高文艺原创能力,加强精准化创作扶持,提高组织化创作水平,深耕江北历史文化资源和先进人物事迹,创作推出更多具有历史传承、时代气息、江北印记的原创文艺精品。

  在增强文化新质生产力上求突破,持续提升产业贡献度。一是全力提升文化产业质效。积极打造“滨江数字文化产业带”,联动推进文创港、姚江音乐公园建设,重点培育直播电商、数字文创、时尚潮玩等新型文化业态。依托宁波奥体中心独特资源,大力推动“文商旅赛演”融合联动,打造宁波演艺赛事新高地。二是全域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打造和宣推江北文旅IP,迭代培育“大景区+新业态”文旅矩阵,整合提升老外滩、慈城古县城、保国寺、鞍山村等景区景点,升级打造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亲子研学等业态。三是全面激发文化消费潜能。深刻把握文化消费新趋势,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推出现象级国潮文创产品,发展网络视听、动漫游戏、微短剧等数字文化业态,以特色产品引领爆款出圈,以潮流体验释放消费活力。

  在增强文化为民服务力上求突破,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一是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深入实施“浙江有礼·礼尚北岸”文明素质养成行动,扎实推进网络直播执法、文明观赛观演两大省级试点,创新凡人善举发现、身边典型宣树等机制,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二是绘就人文乡村新画卷。持续推进文脉厚村、文化惠村、文创富村、文艺塑村、文明润村,把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文化传统等美学资源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打造更多艺术乡建特色村。三是探索文化服务新模式。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全域均衡、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擦亮“和风惠民”“北岸艺堂”等公共文化品牌,让群众在精神富有中感受“诗和远方”。

  在增强文化交流传播力上求突破,持续提升城市美誉度。一是用好传播平台。发挥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的龙头作用,灵活运用国际语言、网络语言、群众语言,让江北形象更为立体、更加可感、更有魅力。二是建好传播矩阵。充分用好“港源城始”资源,打造“句章远航”国际传播品牌。做好文化精品海外宣推,积极引育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需求的传播人才来宣传江北、推介江北。三是做好城市形象传播。通过“一部宣传片、一本旅游册、一组精品线、一桌江北菜、一份伴手礼”,全景式宣传展现江北城市形象魅力。

  ■ 以文化软实力构筑乡村“硬支撑”

  镇海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镇海区以破解文化资源下沉基层“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切口,创新实施文化“耕基”工程,推动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近年来,通过整合400余项文化资源、建立“抢单式”服务机制,不仅激活了乡村文化基因,还助力47个“共富工坊”带动近千名村民家门口就业。这一探索成为浙江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缩小城乡精神文化差距的缩影,获评2023年浙江省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最佳案例。

  注入资源活水,厚植精神共富沃土。全面创新建立四个资源库,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一是建好用活导师资源库。以柔性引进方式集中聘任8位文艺大师,梳理建立130余名镇海籍文艺名家联盟,通过本土工作室落地、本土人才结对等形式辐射到基层一线。二是建好用活大使资源库。组建由105名本土文化人才、276名文化传播员组成的驻村文化大使团队,建立“N对1”驻村机制,实现乡村全覆盖。三是建好用活项目资源库。整合推出文化共享新空间、琵琶教学传承基地等乡建文化项目近30类,通过引入长期性、可持续性的文化“火种”,实现群众双向选择。四是建好用活服务资源库。整合资源,推出理论政策宣讲、卫生健康科普讲座等8大类200余项活动服务清单,并在“文化心愿荟”平台上定期发布,让基层群众按需点单。

  构建服务平台,畅通文化输送渠道。搭建好、发挥好各类平台阵地作用,推动文化精准服务。一是依托“线下”阵地矩阵。整合全区88个文明实践所(站)、33家农村文化礼堂以及200余个公共文化场所、文明单位、景区景点等阵地,推动资源组团式供给、常态化下沉。二是瞄准“线上”网络矩阵。联动区级新媒体矩阵、“文化心愿荟”等数字文化应用,发挥“E路同心”党建联盟作用,构建线上传播聚能体系。三是借助“名片”品牌矩阵。打造“理享+”宣讲矩阵、微笑镇海等10余个特色品牌,增强文化“耕基”工程影响力。

  培育多元业态,激发共富内生动力。创新农文旅融合新模式,推动物质精神“双向奔富”。一是以文兴旅。创新推出红色文旅、田园花海、商帮研学等形式,2025年第一季度,文旅经营主体数量增长3.27%,全域旅游人次增长11.3%,住宿业营业额增长9.0%。二是以文兴产。整合稻作农耕、鱼山遗址等区内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沉浸体验、田野研学等新业态,创新乡村产业共富新模式,今年以来,全区23个项目录入省微改造项目管理系统,总投资0.86亿元。三是以文惠民。全力发挥34个文明村、33家农村文化礼堂、33个农家书屋作用,在现有4个国际文化交流基地、4个乡村博物馆基础上,鼓励扶持更多基层新型文化空间建设。截至目前,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5250平方米,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有声图书馆村社覆盖率达100%。

  推动机制迭代,升级“耕基”服务版本。探索建立政策保障机制,保障文化“耕基”工程可持续发展。一是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出台《关于推动“文化‘耕基’工程”建设若干政策举措》,通过3个方面16条具体举措深化巩固建设基础。同时对文化人才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绩效考核等进行修订,建立10类以上的政策激励和1000万元以上的资金保障。二是健全队伍培育机制。建立文艺大师带徒、驻村文化大使与本土文化骨干结对制度以及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培育机制,每年覆盖基层文化人才、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超1000人次,同时积极发动本土文化人才反哺乡村。三是健全科学评价机制。成功推出“最镇海·我来说”、雄镇大舞台等成果展示平台,并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谋划搭建文化资源订购榜单、文化活动项目得分总览等常态化业绩晾晒平台,实现服务与需求精准对接。

  ■ 全面繁荣发展新时代港城文化

  北仑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为推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我们要学透《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真谛,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重大要求,牢牢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全面繁荣发展新时代港城文化,为奋力推进“双一流双示范”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支撑和充沛文化动力。

  做深以文铸魂,凝聚奋进伟力。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凝聚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全面深学细悟。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完善和丰富“第一议题”领衔学、实地调研现场学、集体研讨互动学等学习方式,常态化推动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各级党组织利用“三会一课”等载体,通过“局长讲堂”“主题党日”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深耕研究阐释。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努力形成一批有深度、能转化的北仑思考、北仑实践。创新宣讲传播。依托“蒲公英”宣讲团、“后浪·潮涌”青年宣讲矩阵,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宣讲活动,发挥国际传播中心作用,加快构建全维度传播矩阵,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做强以文兴业,增添产业活力。优化提升文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文化与港口、制造、科技等跨界融合、双向赋能。推动文化产业转型。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加快发展数字文化内容产业,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的影视演艺、创意设计、短视频等文化产业,推动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走出去。壮大文化经营主体。鼓励文化人才创新创业,加大新型文化企业孵化力度,加快文化企业“个转企”“小升规”步伐,培育更多上市文化企业、亿元文化企业和规上文化企业。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全面挖掘九峰山、梅山湾、北仑山等旅游资源,举办帆船、滑板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潮运动”,办好世界男排联赛以及港口生活周、世界街舞大赛等文体活动,培育文旅消费新增长点。

  做优以文育人,彰显港城魅力。深入挖掘港城文化的精神内涵,持续擦亮“潮涌东方看北仑”文化标识,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做深文化惠民。深化“文化下乡”,持续推动“星耀四明·声动港城”文化特派员展演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建好文化、体育、教育“三大中心”,打造更多“15分钟品质文化圈”。弘扬文明新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爱心北仑·尚德港城”道德培塑行动,迭代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多措并举推进未成年人道德规范和成长守护行动。深化文明创建。持续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开展“新时代,新家园”专项行动,坚持把共建共享理念贯穿创建全过程,全面提升市民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促进文明素养和城市品质“双提升”。

  ■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化首善之区建设

  鄞州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系统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鄞州一以贯之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当先锋、作示范,不断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文化文明提升攻坚行动,为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以赓续文脉为支撑点,展现文化首善厚重底色。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彰显鄞州文化价值。创新保护理念。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对重要文物、重点古建实行“监测预警+数字孪生”保护,落实非遗“一人一档”记录,不断完善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创新传承路径。把文化传承保护融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统筹推动读书月、宋韵季等品牌活动系列化、主题化,持续擦亮宋韵、蒙学、安石、书画、名人等文化品牌。创新传播渠道。持续发力友城结对、龙舟出海、高校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建强“出海企业传播联盟”,在传播浙东文化、讲好鄞州故事中,让世界看到中国之治、听到鄞州声音。

  以共建共享为落脚点,绘就文化首善惠民本色。全力打造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擦亮“最具幸福感城区”金名片。培育文艺“高峰”。以文艺基金、联合攻关等为抓手,研究设立更多高质量的文艺攻关项目,引导各类优秀文艺创作者来鄞采风创作,打造更多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打造文化“高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扩大人文乡村建设版图,全域优化“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充分用好“鄞州晚七点”等惠民品牌,促进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构筑文明“高地”。扎实开展城乡接合部、“七彩惠民路”等改造建设工作,加快“浙江有礼·义乡鄞州”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提标扩面,强化道德模范培育选树、宣传推广。

  以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增添文化首善发展成色。坚持以“文化+”赋能产业、繁荣事业,全面提品质、增效益,着力变文化“软实力”为发展“硬支撑”。抢抓新风口、新赛道。加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超高清视听等新兴技术的前瞻布局,积极探索数字内容创造等赋能办法,推动文化“新三样”出海。抢拓新业态、新场景。深入打造“宋韵”元宇宙景区、24小时文创街区等新型消费场景,培育“比赛日、演唱会、展博会”等新兴消费业态。抢育新主体、新骨干。依托南部商务区等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既有优势,统筹打好“园区”承接孵化、“基金”投资培育和“政策”加码补助组合拳,下大力气推动更多文化领军企业来鄞兴业、更多文化高端人才来鄞落户。

  以文旅融合为突破点,彰显文化首善标识特色。坚持差异化定位、多元化协同、专业化运营,努力扩大声量、创造流量、导入增量。让文旅地标“立”起来。加快沙孟海文化艺术中心、鄞州网球中心等重点项目进度,有效推动现有文体空间活化利用,同步健全文旅导流机制。让文旅产业“强”起来。重点依托南部商务区、甬江产业园、东部新城等平台优势,大力招引“文化+科技”类新兴产业和综艺、直播、影视、动漫等优势行业企业,加速数字文旅产业集聚,着力把东钱湖、浅水湾等打造成为综合性影视拍摄与服务基地。让文旅品牌“火”起来。统筹东钱湖、三江口、滨海蓝湾等优质资源,精心策划文旅节庆活动,丰富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在办好WTA500宁波网球公开赛基础上,承办更多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文体活动。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