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银尔: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全过程
缪银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职业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当下,劳动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如何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
劳动教育:职业教育的灵魂工程
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更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基石。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实践表明,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训深度融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巴伐利亚州职业院校通过“车间课堂”模式,使毕业生平均岗位适应期缩短至3个月,专业技能达标率提升40%。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全流程劳动实践”课程,要求学生从客房服务到餐饮管理全程参与,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职业态度,更塑造了“劳动即创造”的价值认知。这种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的模式,使该校毕业生在全球酒店行业的高管占比超过35%。
劳动教育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宁波“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急需大量“精工艺、善创新、能吃苦”的技术技能人才,而劳动教育正是打通“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价值塑造”育人链条的关键节点。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调研显示,接受过系统劳动教育的学生,其创新作品产出量比未接受系统教育的学生高2.3倍。
现实困境:劳动教育的实施瓶颈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普遍面临结构性困境。课程体系上,多数院校将劳动教育碎片化嵌入思政或专业课程,独立开课率不足30%,且内容偏重传统生活劳动,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对接的生产性劳动课程占比不足15%。实践平台方面,校内基地设备老化、校外合作浅层化问题突出——某沿海高职院校生均实践场地仅0.5平方米,不足教育部标准的一半,68%的企业实践停留在简单顶岗层面。
师资短板尤为显著。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占比平均不足10%,多数由行政人员兼任,且仅有23%具备相关专业背景。评价机制则陷入“重时长轻质量”的误区,量化指标占比超65%,企业参与度不足30%,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劳动素养。这些问题交织,导致劳动教育在部分院校沦为“活动课”“点缀课”,背离了育人初衷。
系统重构: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生态
破解劳动教育难题,需以“四方协同、三维联动”为改革主线。在机制创新上,可借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政校行企”联动模式:政府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教育质量评估,设立生均每年不低于200元的专项经费;学校成立独立劳动教育中心,统筹课程开发与实践管理;企业通过“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等载体深度参与,如宁波某模具企业与院校共建的“工匠工坊”,使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掌握精密加工技术,岗位适应期缩短60%。
课程改革是核心突破口。可参照德国“双元制”课程设计理念,构建“基础+专业+拓展”模块化体系:基础模块涵盖劳动伦理、安全规范等通识内容,专业模块开发“数控加工劳动实践”“智能纺织工艺实训”等特色课程,拓展模块融入创新创业、社区服务等内容。浙江某高职院校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劳动课程”试点显示,实践课时占比提升至60%后,学生项目完成率从58%跃升至92%,创新方案提出量增长3倍。
实践平台建设需走“校内提质、校外扩面、社区联动”之路。校内打造“基础劳动区—专业实训区—创新孵化区”三级平台,校外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深度合作基地(如每专业至少2个),同时依托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点。荷兰汉恩大学的“社区劳动学分制”经验值得借鉴——学生通过参与市政维修、文化保护等项目获取学分,既提升了实践能力,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评价体系改革要实现“主体多元、过程全息、结果增值”。引入企业导师、社区代表等多元评价主体,企业评价权重不低于30%;建立“劳动成长档案”,全程记录技能提升、创新成果等质性表现;参考新加坡理工学院的“能力增值评价法”,侧重评估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轨迹而非单一结果。宁波某院校试点显示,新评价体系使学生劳动参与率提升45%,企业满意度提高28个百分点。
改革展望: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劳动教育的创新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法,而是育人理念的深刻变革。当务之急是建立“制度护航、经费保障、师资支撑”的长效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院校考核体系(权重不低于10%),确保生均经费年增长5%以上,按1:200比例配备专职教师并实施“企业实践+专项培训”双轨培养。预计通过3年至5年建设,可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全覆盖、校企基地数量翻番、学生劳动素养合格率超95%的目标,为区域产业升级输送更多“手脑并用、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工匠。
正如世界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的共识:“劳动教育不是附加题,而是职业教育的必答题。”高职院校唯有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悟”,才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劳动精神在职业教育园地中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