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星:以“两个结合”为锚点的甬韵与真理交响
郭美星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文化因传承而璀璨,文明因多样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地域的独特标志和身份符号。为更好地传承宁波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干部群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和宁波市委党校组织编撰了《宁波优秀传统文化干群读物》这一普及读物,力图通过生动的文字与翔实的案例,开启一扇大众了解宁波文化的窗口,让读者深切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情。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宏大叙事中,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生动注脚。该读物以甬地文化为脉络,系统梳理了宁波的历史积淀与精神内核。全书以“两个结合”为锚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宁波本土文化特质深度融合,在理论探索、地方实践和干部培养等多个层面展现出独特且深远的价值,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生动样本和实践范例,彰显出深厚的理论张力与实践价值。
理论融合:时空碰撞创新的智慧结晶
该读物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供了鲜活例证。书中对宁波“钟灵毓秀富庶邦”经济特质的解读,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宁波民营经济、港口经济的实际紧密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为可感知、可分析的地方经济发展案例,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关键还在于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内核上的深度契合。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理论目标高度契合;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实践观的本土呼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方法论相互呼应,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和宁波地域文化基因,丰富了理论内涵,推动了理论创新。党员干部学习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内涵,在基层治理中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务实作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地方实践:赋能城市发展的生动样本
在地方实践中,读物中的“两个结合”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宁波发展的强大动力。依托“海丝之路千年港”“商行四海宁波帮”等章节内容,宁波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充分借鉴传统文化中“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价值取向和“敢为天下先”的商业传统,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理论相结合,使得宁波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过程中,能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方面,读物中传承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相结合,促使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更加注重倾听民意、解决民生问题;“书藏古今话天一”体现的文化传承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相结合,坚定了宁波守护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的决心,推动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干部培养:锻造时代新人的有力支撑
该读物为党员干部搭建了学习和实践“两个结合”的优质平台。它以宁波地域文化为脉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通过对宁波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精神等内容的学习,帮助党员干部在推进教育改革、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等工作中,找到历史参照和实践启发,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化自信,成为既懂理论又能扎根实践的优秀干部,为宁波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该读物以“两个结合”为笔,以宁波千年文脉为墨,绘就了一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绚丽画卷。它不仅是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的典范之作,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桥梁,为各地探索“两个结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宁波范式”,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既能激活沉睡的历史文化基因,又能为时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作者为宁波市委党校文化和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