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陈国平:杨贤江革命生涯对新时代理论宣讲的启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5-04-10 09:17:35稿源:宁波日报

  陈国平

  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些名字犹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就是其中的一位。回望杨贤江的革命生涯,其求知若渴、矢志创新、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的高贵品格,以“全人生指导”教育引导关爱青年、将教育思想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方法,对新时代理论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理论宣讲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不断创新传播、宣讲方式,打通“最后一公里”。

  融入青春味,让“高冷”的理论潮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杨贤江的一生,始终是与青年在一起的。杨贤江把青年学生看作是自己的朋友,青年学生爱戴他视为良师。他在上海大学、上大附中、景贤女中和春晖中学任教期间,注重引导学生端正思想。之后又以《学生杂志》为阵地,经常撰写社评解答问题,从处世交友、婚姻恋爱等个人琐事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等大事,无不予以热情的指导与关心。走进青年关爱青年,打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思想又有活力的“潮”党课,也是新时代理论宣讲的应有之义。

  杨贤江特别关注青年教育,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新时代的理论宣讲必须重视青年群体,理论宣讲工作只有融入更多的青春味,让“高冷”的理论潮起来,把宣讲说到青年心里去,才能收获好的效果。到青年中进行理论宣讲,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逻辑,带着心下去、带着感情讲。只有把理论宣讲更好地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话语,转化为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才能真正内化为青年自觉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杨贤江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反对机械灌输。新时代的理论宣讲也应注重启发听众的思考,鼓励青年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反思和应用,而不是被动接受。杨贤江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不断根据社会变化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新时代的理论宣讲更应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AI等新技术创新宣讲形式,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传播力,让青年对党的科学理论入脑入心,愿意听、听得见、听得懂。

  传承文化味,让“严肃”的宣讲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杨贤江的成长历程及革命生涯,正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他的父母从小便送他进学堂读书,从村塾到溪山初等小学,再到县立诚意高等小学,没有孜孜不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勤奋学习,是不可能小学一毕业后就当上小学教师的。之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和老师李叔同推荐他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也是因为他是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杨贤江的一生在为改造社会、振兴中华、促进人类幸福而努力奋斗,他的革命生涯始终践行着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新时代的理论宣讲理应注重价值观的引领,帮助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时代理论宣讲,要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味,将理论讲深讲透,让“严肃”的理论宣讲鲜活起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可见文化积淀对于宣讲者的重要作用。宣讲员要积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脉,要在语言使用上精心打磨,靠近年轻人的网络话语体系,在案例选择上精益求精,用幽默但不失深度的语言和时髦贴切的案例进行通俗化、形象化、生动化的解读。让严肃庄重的理论宣讲更接地气,生动活泼,让“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

  充满乡土味,让“单调”的场面立起来

  理论宣讲带有烟火气,充满人情味,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如果只是坐而论道,往往难以融入,难以沟通,难以触及社会与群众的关切。杨贤江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实践者,他始终关注普通民众的需求,将教育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他曾经指出:一个健全国民不会用本国语言发表思想,不能懂得本国国情及世界大势,这是不应该的。新时代的理论宣讲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用丰富的案例和真实的故事让理论宣讲变得鲜活立体,融入贴近群众生活的具体内容,使理论宣讲落地生根。

  杨贤江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为大众服务”,新时代的理论宣讲也应扎根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惑,用好用活素材,增强宣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那些略显单调的宣讲场景生动起来,显得更有立体感。要消除话语差异,消弭话语鸿沟,用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方式使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内心。还要用家喻户晓、口口相传的故事,把文件语言转化为方言土语, 用乡音讲出土味,让工矿企业、田间地头、街巷亭院成为分众化传播矩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有声、“声”入人心。

  声音穿越时空、思想直抵人心,这是新时代理论宣讲的魅力所在。杨贤江的革命生涯为新时代理论宣讲提供了宝贵经验,激励着我们用有温度的话语传递思想、用充满情怀的表达启迪智慧,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