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李君如: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设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4/04/11 09:12稿源:北京日报

  李君如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以来,我们在理论上做了大量的探索。现在,有必要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为重点,把话语体系建设由泛泛而谈之“虚”向具体构建之“实”推进。也就是说,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应该成为当前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点任务。

  理论体系是由理论范畴、理论观点、理论逻辑构成的,但理论体系总是要通过相应的话语和话语体系在同人的交流中呈现出来,因此,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密不可分。理论体系之特点在“理”,话语体系之特点在“话”。“话”是“理”的呈现,“理”是“话”的内核,“理”在人际交流中总是要通过“话”表达出来。

  无论是理论范畴,还是理论观点,对于不同的人来讲,由于他们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有自己的认知,在人际交流中常常会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结论。在具有不同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人之间讨论同一个问题时,更会有不同的看法或结论。在国际对话中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或那样的争论,也在于此。因此,在人际交流中,要讲清楚一个理论、一个道理,就要有相应的能够为别人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或话语体系,在国际交流中更是如此。我们要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设这篇大文章。

  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怎么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我们应该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而不是在文明冲突中,增强各个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认同。当然,不同文明会有种种不同,但不同文明中还是有共同的东西的,我们可以求同存异、求同化异,或者求大同存小异、求大同化小异。推介我们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要重视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做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

  之所以强调要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做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属性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这里强调的“既要”“更要”“既有”“更有”,讲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属性及其成因。这样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我们在重点研究“本国实际”“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要研究“现代化一般规律”“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并使二者实现有机结合。只要考察中国是怎么在现代化探索之路上找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和结合,不是在书房里完成的,而是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实现的。现代化是人类在工业革命取代农耕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现代文明。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卷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不断碰撞、交流和互鉴,使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使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的,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同时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由此决定了我们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也要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完成这一“构建”任务。只要看一看我们今天的话语体系,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无一不是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展现的正是一个现代的中华文明或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也要这样下功夫。也就是说,第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必须把握现代化的普遍性话语和特殊性话语的辩证关系,既不能强调普遍性而无视特殊性,也不能强调特殊性而忽略普遍性;第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既要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第三,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既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又要以西方人能够听得懂、读得懂的话语来推介中国式现代化,否则,就失去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实用意义。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要重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翻译问题。比如“中国式现代化”,原来译为“Chinese modernization”,现在译为“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强调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更容易为国际社会接受。又比如“新发展理念”的“理念”,原来译为“concept”,现在译为“philosophy”,显然更能够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翻译问题不重视,就会出大问题。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运”只能译为“shared future”,而不能直译为“destiny”。所以,我们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时,考虑到要同外国进行对话交流,向世界传播我们的声音,必须认真考虑中国话语的翻译问题。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研究,必须着眼于中外文明交流对话及其影响,在文明互鉴中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和话语体系。

  把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提高叙事本领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

  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时,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我们的叙事本领,使之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推进。

  我们知道,加强话语建设,是为了在世界范围争取和增强我们的国际话语权,扩大我们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不可扭转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工作。”他深刻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国际话语权”这一重大问题。他还从新闻传播角度专题论述了我们怎么“增强国际话语权”这一重大问题,强调指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今天建设中国特色话语和话语体系之所以那么重要,就在于我们要在国际舆论斗争中争取话语权、增强话语权。也就是说,建设中国特色话语和话语体系不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是要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掌握主动权,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话语和话语体系时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与此同时,他强调指出,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是,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改革开放后,信息流进大于流出,许多人受外国舆论影响大,而我们的舆论在外国影响小,致使许多问题的话语权掌握在人家手里。二是,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新中国和旧中国相比,换了人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相比,更是天翻地覆。但是,西方许多人对中国人的印象还是刻板印象,即使是改革开放后来过中国,有的也受到西方舆论的影响,中国形象“失真”是一个大问题。三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硬实力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软实力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从这些分析和论述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实质,不是别的,就是要通过增强我们的信息传播力扩大国家影响力,通过增强我们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也就是说,建设中国特色话语和话语体系,要把学理研究和传播实践结合起来,提升我们的叙事本领。

  因此,加强我们的话语体系建设,改变上述“逆差”“反差”和“落差”问题,争取国际话语权,改变我们在国际社会“失语挨骂”状况,不仅要有“话语”,还要会“叙事”,提高我们的叙事本领。

  在叙事时要用好我们丰富的历史资源。历史是事物的时间存在方式,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事实,因此也最有说服力。比如,有些外国朋友对于我们为什么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感到困惑,我们可以用历史告诉他们,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的现代化探索,“学西方”是主要特点,但一次次尝试都失败了。在反思和寻找新路过程中,中国人终于认识到西方化不是好的出路,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用“现代化”这个新概念来取代原来广泛使用的“西化”这个老概念。比如1935年张熙若(张奚若)明确指出“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而且,当年许多人已经在报刊公开发表文章,强调中国的现代化不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或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中国人关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的认识是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而不是任何个人意志的产物。

  在叙事时要讲好生动的中国故事。近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讲故事是改进我们的话语、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最佳方式。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国际交流中要讲中国故事。由于中华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讲中国故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程。更重要的是,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做理论宣传工作、新闻舆论工作都要符合这个规律。我们做理论工作的,如果跟人打交道,一开口就是一套大道理,谁听你的?只有尊重人的认识规律,从一件件具体事情讲起,从一个个生动故事讲起,人们才能懂得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做的道理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我们要学会“讲故事”,因为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所有这些“讲”,就是“叙事”,我们要提升的就是这种叙事本领。

  在叙事时还要善于用好比较法。鲜明的对比可以产生强烈的思想冲击力。我们在叙事中用鲜活的事实告诉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民而不是几亿或几千万人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而不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竭泽而渔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不是对外掠夺的现代化,人们就不仅可以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国的意义,还可以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的意义。

  总之,提高我们的叙事本领,使之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推进,就能够把我们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生动的形式向世界展示。

  (作者为原中央党校副校长)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