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茶座

缪金星:孟母三迁与教子秘笈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4/03/27 08:56稿源:宁波日报

  缪金星

  《三字经》里,将孩子的教育责任首先归于父母和老师,说是“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并以“昔孟母,择邻处”作为成功教例,然后才是“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我以为,教育的关键是孩子的自我觉悟,最高明的“授教”是让“受教”者学会“自教”。

  史书上说孟母姓仉,这个字与“张”同音,是个很古老的姓氏。孟子的父亲死得早,孤儿寡母日子过得很不容易。孟母是个有见识的女人,一心要把儿子打造成才。孟母为孩子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家”,她觉得,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成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原来,他们家以前住在城北郊外的一块墓地边,小孟轲年幼,时常跟在送葬队伍后面,一会儿装作哭哭啼啼的孝子贤孙,一会儿又嘀嘀嗒嗒学着吹鼓手的样子,模仿出殡、送葬。孟母看到儿子的怪模样,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并认定“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第一次搬家。

  孟母把家搬到城里,那时候,鲁国的商贸已经相当发达,既有坐摊的店铺,也有贩运的行贾。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很快,孟轲又被这边吸引了,天天闲逛在集市上,学着商贩吆喝,模仿起买卖人的勾当。孟母原以为处于喧闹的环境里读书,可以锻炼孩子闹中取静的韧劲,结果却恰得其反。于是再次决定搬家。这次,他们搬到城东的学馆对面。那儿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馆里书声琅琅,学习氛围很浓。孟母很满意,就这样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可小孟轲的心依然沉浸在嬉戏之中,他开始厌烦起母亲频繁搬家,那时候他似懂非懂,似乎有了自己的思想,处在反抗和叛逆期,不愿意践行由母亲为他设计的人生,甚至,她觉得母亲很可笑。人家不读书,不晓事,不也照样有权有势,照样有人夸荐。终于有一天,孟轲耐不了清苦逃学回家了。

  孟子回家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一次次努力,换来的竟是这样的结果,她伤心透了,举起一把剪刀,一下把刚织了一半的布给剪断了,断麻落了一地,散作一团。孟子看到母亲的举动,先是有点害怕,但不明白其中缘故,许久,才听母亲训诫道:“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这断了线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趁时努力,温故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真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不由得抽泣起来。这次,孟子觉醒了,他毕竟是个聪明的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致力于他的学说,终于学有所成。而孟母教子的故事也得以流传。

  千百年来,世人把孟母的故事奉为家教的经典,只是不知有没有人想过,同样环境,同样施教,为什么有的孩子成才了,有的则越强迫越抵制。孟母此举,如果换成另一个孩子,听她整天唠叨着读书的事,会不会生厌?既然母亲敢剪布,他会不会开始扔东西撒气,一副暴躁乖戾的样子?这难道不值得细细思量一番吗?这世上真有什么教子秘笈吗?那些所谓的育儿经典,究竟有多少代表性?真的只有失败的父母,而没有孩子自身的原因?

  如果孟轲真是个不开窍的孩子,那么孟母的苦心,能有多少实际意义?长在帝王家的丹朱,他的顽劣并不是因为缺乏教养;学有所成的宁越,也没听说他是被父母打着才爱上学习。是所谓“丹朱不应乏教,宁越不闻被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挖掘孩子的潜质,发挥孩子的特长,唯有真正的自我觉悟,才是教育的关键。用我们宁波话来说就是:小孩子自己生魂灵,什么事都好办了。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