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逻辑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3/11/23 07:48稿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义桅

  世界本是一个文明百花园,诞生了灿烂辉煌的区域性文明。近代以来,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西方将告别中世纪的现代性,打造成为全球扩张性的现代文明,人类文明进入西方中心论时代。同时,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超过了一切人类活动的总和,世界进入所谓的“人类世”时代。如此,人类文明的逻辑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命运与共”的时代,原有的观念、治理结构和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汲古今中外、东西南北之智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区域性文明所诞生的以同质性尤其是一神论的排他性为特征的共同体局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为全球文明倡议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逻辑提供了根本的思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现代文明叙事,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世俗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进行时,更是未来时;不仅引领了人类文明的新方向,更从全体与个体、人与人、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国与国等五大方面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由于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迄今没有国家打破西方化的现代化模式,由此很多观点便认为,西方的现代文明代表人类文明的终极形态,其他国家只有效仿和走西方化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文明进步。这是西方话语体系的叙事陷阱。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打破这种神话,还原现代化的本质涵义:各种文明成为自己,走符合自身国情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非西化。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的现代化话语霸权,形成三大效应: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告别了所谓的“现代化就意味着西方化”的迷思,还原了现代化乃各种文明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一种运动:苟日新,日日新;其二,现代化不是去传统化,而是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不仅不是现代化的障碍,反而能成为现代化的滋养;其三,现代化不是单数,文明也是复数。“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基督教文明叙事,打破了西方倒果为因的叙事,揭示现代化、现代性乃中世纪后宗教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叙事,鼓舞了文明古国自主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并且以文明复兴扬弃了西方现代性弊端,从人类文明史高度,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目标,倡导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

  要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应该先成为自己,还原文明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展示美的自信和美的自觉,成为自己,命运自主。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蒙内铁路在肯尼亚的官方名称是“Madaraka Express”,“Madaraka”在斯瓦希里语中的意思是“自治”“自立”,由此可见,蒙内铁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增强了肯尼亚人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豪感。命运自主、命运与共、命运共同体,成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部曲。

  ——命运自主:走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解构文明话语霸权。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将文化界定为精神层面,而文明为物质层面,将世界上每一个高级文化的历史都区分为“文化阶段”与“文明阶段”,认为文化是文明的社会化,是话语权的扩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叙事对此做了正本清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命运与共:互联互通伙伴网络,超越文明依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中指出,“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动力。”

  ——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被命运的“普世价值”共同体。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他们(即西方社会)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

  “一带一路”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将“一带一路”的目标定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正如《易经》中提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式现代化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推进,体现出“穷生变”;“变”的目的是“通达天下”;通的目的是“成久远”,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针对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遵循了这个逻辑。

  (一)从历史维度看,开启文明“各美其美”的前景

  从人类文明史看,“一带一路”不仅修订了西方中心论,重塑了均衡、包容的全球化文明,推动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地带,更重要的是,告别了西方垄断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神话,还原了文明多样性的世界原貌。“一带一路”肩负推动人类文明大回归的历史使命。

  推动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博兴于海洋,东方文明走向封闭保守,进入所谓的“近代西方中心世界”。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中心从欧洲转到美国。如今,欧洲迎来了重返世界中心地位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世界岛”的亚欧大陆一体化建设将产生“让美国回归‘孤岛’”的战略效应和让亚欧大陆重回人类文明中心的地缘效应,重塑全球地缘政治及全球化版图。

  改变边缘型国家崛起的近代化逻辑。近代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及美国相继从海洋崛起并确立世界霸权。然而,这些国家皆属于世界岛的欧亚大陆的边缘国家或海洋国家。“一带一路”推动大河文明和古老文明复兴,正在改变近代边缘型国家崛起的历史,纠偏海洋主宰大陆、边缘主宰核心的局面。“一带一路”将人类四大文明连接在一起,通过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推动内陆文明、大河文明的复兴,推动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推动新兴国家持续成功崛起,以文明共同复兴的逻辑超越现代化的竞争逻辑。

  在文明共同复兴基础上,“一带一路”开创文明秩序。“一带一路”开创以文明国为基本单元的文明秩序,超越近代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国际秩序,实现了国际政治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到地缘文明的跨越,从三个方面创新了文明的逻辑:一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交流的前提是平等。近代以来,西方以先进文明自居,摧毁了各种古老文明,打乱了其他文明发展进程,造成巨大的文明隔阂和灾难;“一带一路”依靠中国与共建国家已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共建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把中国现在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经验和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将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二是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互鉴的前提是尊重。尊重文明差异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就是尊重发展模式多样性,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建立文明伙伴关系,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就特别强调建立“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其后在多个国际场合习近平主席都明确表示,“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三是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进步的前提是学习。学习其他文明,学习时代新知识,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否则就会故步自封,在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中被时代淘汰。当今世界,新产业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蓄势待发,国与国争夺的焦点在于创新,中国逐渐成为创新领先者,所提出的“一带一路”着眼于21世纪的全球化,推动人类文明创新和各种文明的共同进步。

  (二)从现实维度看,倡导“美人之美”,打造包容性全球化

  从美的自信到美的自觉,“一带一路”以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的互联互通,正纠偏单向度全球化,以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经统筹,实现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国内外及政治经济发展的再平衡,改变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共同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共建国家的人民。

  “一带一路”投资基础设施,短期可创造就业、增加需求,也将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发展中国家具有广阔的投资市场,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所需资金约8千亿美元,非洲国家约5千亿美元,全世界总需求约2万亿美元。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共建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一带一路”打造的包容性全球化,让老百姓在其中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球化,是“南方国家”的全球化,这与跨国公司或少数利益集团把世界变成投资场所的全球化有本质的不同。“一带一路”扬弃西式全球化,引领“主场全球化”。

  “一带一路”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构。所谓开放,就是指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开放,到相互开放;所谓包容,即公平合理分享全球化成果,实现国与国、内陆与沿海之间的共同发展;所谓均衡,是指南北均衡、产业均衡、地域均衡;所谓普惠,是指让老百姓从全球化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

  “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模式和观念。“一带一路”的关键词不只是丝绸之路,而是“21世纪”;不是简单复兴古丝绸之路,而是借助古丝路记忆,在21世纪复兴丝路精神,推动中华文明转型,解决人类面临的普遍性问题。随着“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一带一路2.0”开创了欧亚大陆时代2.0(陆海联通)和海洋时代2.0(深海时代),发展空间拓展到赤道、北极,延伸到南美等,将中国传统“天地人”思维拓展到“天地人海空网”,实现人机交互、天地一体、万物互联,以开放包容精神开创新的全球化,打造21世纪人类新文明,推动中国成为新的领导型国家,通过再造世界而再造中国。

  总之,丝绸之路存续两千年,表明了“一带一路”的历史合法性;要发展基础设施,推动实体经济走出低迷,消除贫富差距,表明了“一带一路”的现实合理性;中国要引领国际合作的方向,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通过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共商、共建、共享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开创“主场全球化”,以人民为中心开创全球化的新纪元,表明了“一带一路”的未来合情性。

  (三)从自身维度看,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实现“美美与共”

  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强调发展导向,主张“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强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推动“一带一路”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廉洁、数字“一带一路”。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强调问题导向,提出和平、发展、治理三大赤字;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注重讲目标驱动,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我们应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关键在联通,核心在伙伴。伙伴关系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写照,伙伴关系着眼于各国命运自主、平等参与。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特别针对当今世界的三种现象:被联通、联而不通、通而不联。“一带一路”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让天堑变通途,才能“天涯若比邻”,体会“天涯共此时”——不是外国的月亮比我国的圆,而是我们共享同一个月亮——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源于历史,属于未来;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一带一路”是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新型全球化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十年来,“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充分说明共建“一带一路”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全球化逻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