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应肇俊: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 构建非遗保护新格局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3/11/14 09:01稿源:宁波日报

  应肇俊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这一重要论述更加凸显非遗事业在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用发挥,深刻阐明了以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引领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创新价值。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门类众多,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技艺、传统舞蹈、民俗等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拥有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现已建成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包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项、省级105项,总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近年来,宁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坚持“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在建立健全保护制度、推进创新性转化发展、开拓非遗传播新渠道、创新非遗惠民新模式等方面,呈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亮点纷呈的格局。然而,针对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基础薄弱”“机构缺位”“场馆缺失”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强化系统性理论方法引领、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这是非遗保护实践创造与理论创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探索方向。

  一、科技化:数字技术拓展非遗保护的时空向度

  利用数字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支撑,既能拓宽非遗保有、展陈的空间向度,也能延长非遗接续、传播的时间向度。我市非遗展馆建设起步较晚、基础尚浅,现有非遗相关专题展示馆普遍规模较小,设施水平和功能有限、展藏内容门类单一,尚未建成市级非遗展示场馆,空间和时间维度的缺失直接导致面向全市非遗的一些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工作缺乏必要的条件支撑。对此,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大数据处理及存储的优势,对接非遗包含外部流程、内在机理、衍生内容的系统性保有需求,达到“科学还原”的高标准和强收效;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开展非遗抢救性工作和非遗物化过程,赋予非遗“数字生命”和“数字形态”,同时也是化非遗由“无形”为“有形”的时代进化。

  二、产业化:“非遗+”激活非遗保护的融合动能

  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是指推动非遗文化资源及文化价值向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转化,得到与生产实践、经济社会发展充分互动的发展动能。一方面,推动“非遗+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地方高校及企业主体在设计创意、工业制造方面的能力和优势,将“奉化布龙”“宁海耍牙”等非遗从“置之高阁”转变为“街知巷闻”,从“博物馆的词条”转化为“可消费的时尚”,既能完成以实物载体对非遗文化资源的承袭以及经济效益激活,又能在这一创意过程中实现文化再生产,赋予非遗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另一方面,继续做好“非遗+文旅”的融合文章,让非遗保护路径贴合旅游开发规划,将非遗生活、非遗意象嵌入到旅游动线的设计。非遗保护搭乘旅游发展的快车更快更好地实现文化建设、引领以及功用的发挥,旅游业态植入非遗文化因子,实现旅游品牌辨识度、产品力以及呈现的可体验性、可持续性的系统提升。

  三、品牌化:核心IP擦亮城市非遗名片

  品牌既是非遗内容、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帮助非遗获取人力物力支持、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宁波拥有“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体系认定和划分,也从侧面印证了以该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代表的宁波海洋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是宁波打造非遗品牌的基础和优势。因此,可以将此优势作为抓手,围绕宁波海洋非遗文化进行品牌化开发,融合节庆活动、影视节展、文艺演出、研学旅行等业态,综合运用IP创设、活动开发、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等多种手段,打造一个由多元板块组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非遗品牌,以这一核心品牌带动宁波非遗项目“多”的发展,实现宁波非遗IP“后来居上”。

  四、生活化:人民共享建构非遗保护的良性生态

  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不仅要求关注非遗自身的整体性,而且不能忽视非遗与外部环境的系统联系。民间既是非遗的来源、非遗生存的基本土壤,更是决定非遗能否长久、有效保护传承的关键,这决定了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工作不应停留于让非遗“博物馆化”,而更应该走出“深宅大院”,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相连接;传承过程不应该只有政府参与的“单核”,而更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意愿,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非遗保护系统。可参考各省市的优秀案例、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经验,选取月湖、秀水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试点,突出非遗保护“为民、惠民、乐民”的目标,强化空间特征与风貌的还原修缮,辅以创新性的营商管理、回迁政策、节展策划,促进非遗保护路径与手段跟人民群众生活内容、生活情趣的交汇。非遗保护的主体以及成果回归人民,就好比让“活鱼”回到“活水”,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起非遗保护的良性生态。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