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英:“滩”为观止的宁波“滩”
徐雪英
宁波濒海而立,境内海岸线曲折,江流湖涌,河缠溪绕,水系发达。这种自然环境赋予宁波丰富多样的滩涂资源,以“滩”命名的地名自是不少。这些涉“滩”地名,有的因偏隅一方不为外人所道,有的因特殊发展历程扬名中外,令人“滩”为观止。
外滩:近代江北岸外国人居留地发展而成
江北区新江桥北堍有外滩,因近代此地有外国人居留而名。外滩古属宁波城郊,为江北岸所辖之地。陈宏雄主编的《潮涌城北——宁波近代外滩研究》中记:“外滩”一词,民初甬上报刊已有如此称呼,时指江北岸外马路一带,即南至新江桥,北至浙海关。《宁波市地名志》(1993年版)解释外马路时,引民国《鄞县通志》云:旧名外滩。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辟为马路。
民国时期,甬上报刊之所以把外马路一带称作“外滩”,应与当时这一带发展之快有关。
1842年,《南京条约》第2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1844年,宁波开埠。和其他四座通商城市不一样,宁波没有设立“租界”,只是指定一块区域给外国人居住,这个区域就是江北岸。《鄞县通志》记:在未开埠以前,江北岸一带本极荒凉。鸦片战争后,辟为商埠,外国人纷纷建立教堂、住宅及码头、趸船。
外国人为什么选择荒凉的江北岸作为居留地?《宁波通史·清代卷》分析道:江北岸位于甬江沿岸,对外贸易极为便利。另外,甬江沿岸商业发达,又无城墙限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外国商轮和军舰可以自由进出甬江。这样的地理位置自然引起外国人的兴趣。
外国人居留地设立十几年后,到1861年12月,太平军攻占了宁波。为躲避战火,城中的文武官员及豪绅等约7万人涌入江北岸避难。为保证特权安全,1862年1月,江北岸外国人划定外人居留地界址:东起甬江边,西至余姚江边,南至三江口,北抵北沙河和寺庙一线。这个界址后来成为不少老宁波人心目中广义外滩的范围。
作为宁波开埠标志,江北岸外国人居留地成为西方殖民者侵略宁波的基地和桥头堡。但宁波也通过居留地被动卷入世界经济战场,吸收了大量资本和先进技术。到19世纪末,这里已发展成为宁波对外交通和贸易吞吐的中枢之地,呈现出一派兴旺繁盛景象。尤其是外马路、中马路一带,更是店铺林立,码头连片。
上海以陆家浜为界,将黄浦江上游称为“里黄浦”,下游称“外黄浦”,里黄浦的河滩叫“里滩”,外黄浦的滩地叫“外滩”,“外滩”名称由此而来。可能正是受当时上海著名“外滩”影响,民国初期,甬上报刊把外国人居留地核心区外马路一带,亦称为“外滩”,并袭用至今。
马滩:象山西沪港北岸的山海拟景
在宁波江河海湾边,除了外滩,还藏着不少“滩”兄“滩”弟。它们有的拟状而名,有的借物而名,还有的因附近居住者姓氏而名,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江北洪塘街道茅洲闸南有大滩严家,光绪《慈溪县志》称大滩。传宋代时,洪塘一带修建茅洲闸时,改易河道,在此形成滩涂,故称大滩。严姓传自费市严家迁此后,改称严家大滩,亦称严家。费市是“宁波帮开山鼻祖”——严信厚的故乡,现矗立在外滩中的严氏山庄便为其众多产业之一。
海曙鄞江镇晴江岸有麻滩,地处鄞江它山堰上游溪滩之畔。因溪滩上多砾石,旧时村民常在此地晒绿麻,故名麻滩。1970年代,此地建厂,渐成村落。村以滩名。
奉化裘村镇有黄金滩,位于马头村东北。村中有溪流,溪滩旁多黄荆树,故名黄荆滩。在光绪《奉化县志》中,此地还称黄荆滩,现称黄金滩,应是谐化而为。
象山黄避岙乡有马滩村,以西沪港北岸的马滩山而名。村民多姓邱。清时,其祖从附近白屿栖此。相传邱氏祖汉卿骑马至村东时,见山形似马头,夹谷溪流若马喷水直注沙滩,故取名马滩。亦云邱汉卿骑马至此,马陷沙滩,故名马滩。村由滩名。
在宁波,这样生动有趣的“滩”系小地名,还有不少。它们不仅是宁波地理变化的无声记录者,更是宁波城乡发展历史的有力见证者。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