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茶座

陈布衣——四明山上风雨行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3/07/27 09:00稿源:宁波日报
 
陈布衣 (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1949年4月,中共浙东临委、浙东行署、第二游击队部分领导成员在诸暨与陈布衣(前排右)合影

  邹璐莎 

  今年是陈布衣同志诞辰110年。陈布衣(1914-2007),原名裘祖恩,浙江嵊县(今嵊州)崇仁镇人。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和浙东游击根据地史上的重要人物,陈布衣为浙东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青年爱国,热血入党

  陈布衣出身贫苦农家,在父母叔伯的言传身教下,幼年的陈布衣养成了急公好义、正直助人的品格。陈布衣15岁高小毕业,17岁时在润丰钱庄做学徒,刻苦自学古文经典,坚持习字。

  “九一八”事变后,陈布衣出于抗日义愤,自己出钱买纸编写“要闻摘要”,作为墙报张贴在要道,向民众宣传。1934年,陈布衣结识进步青年张珂表,在张引导下,开始阅读《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进步书刊,了解共产主义,组织“求知”读书会,逐渐成为青年进步活动中的积极分子。

  “七七”事变后,陈布衣以文化工作队队长的名义,同其他知识青年创办夜校、台门学校,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5月,24岁的陈布衣由邢子陶(时为宁绍特委组织部部长)秘密介绍加入共产党。1939年2月,陈布衣任中共嵊西区区委书记,经组织安排离开钱庄,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工作。陈布衣白天教书,夜里以交朋友的方式做群众工作,很快在白区把群众发动起来。

  调任余姚,扎根四明

  1940年,嵊县遭遇春荒,米价大涨。时任中共嵊县县委委员、组织部部长的陈布衣作为领导人之一,通过支部发动群众,展开抑平米价的请愿斗争,取得一定胜利。

  “皖南事变”后,宁绍特委将陈布衣秘密调任余姚,开展工作。陈布衣从此与四明结下不解之缘。抗战期间,其先后任中共余姚县逍林区特派员、山南联络员、姚虞县委书记、姚南特派员、南山县委委员、四明地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等职。

  在姚南期间,陈布衣负责第三线工作。划入第三线的党员,不参加公开活动,一切行动以群众面目出现。陈布衣以贩笋商人的身份作掩护,在大岚乡大陈村、鹿亭乡竺家园、大隐镇旱溪头村建立立足点,秘密发动群众,与敌伪顽作斗争。

  在南山期间,陈布衣、朱之光等在四明地委的直接领导下,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开展群众运动,发展党员,培训骨干;贯彻统战政策,建立政权机构,发展民兵组织,建立自卫武装,成功将南山地区建成四明山的一块重要根据地。

  依靠群众,隐蔽坚持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维护国内和平大局,中共做出了原在浙东的新四军撤出浙江、仅留下少量干部坚持原地斗争的部署,并将原有党组织再次改为特派员制。陈布衣在区党委部署下,任中共南山县特派员,坚持工作。

  在谭启龙“树立党的旗帜,保存有生力量,等待时机”的指示下,陈布衣带领坚持人员,“面向群众背靠山”,扎根于群众之中,分散隐蔽坚持,“站稳了脚跟,坚持了斗争”,保存壮大了革命力量,一直到重新建立武装,胜利完成了隐蔽斗争的艰巨任务。最初,陈布衣等人在四明山区南黄一带隐蔽,后为躲避清剿,又先后转移至四明山区屏风山、大俞一带,继续与敌周旋。1945年底到1947年初,国民党在四明山区组织了五次大规模的“清剿”,实施“吃西瓜吃中心”“簸箕”“渔网”等战术,却始终一无所获。

  临危北上,武装斗争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当时,唯一的电台被摔坏,四明地区与华中分局中断电讯联系,只能靠新华社明码电讯了解情况。危急关头,陈布衣受中共四明地区特派员派遣北上,向华中分局全面汇报请示。华中分局根据陈布衣的汇报,指示浙东工作要“发动群众,建立武装,重新恢复根据地”,四明由此从隐蔽坚持转为公开斗争。

  1947年1月,四明工委成立,刘清扬任工委书记,陈布衣任工委副书记,一段时期内取得了反“雪天清剿”“窖湖缴枪”等胜利。5月,草茅庵建军,顾德欢、陈布衣等带领这支小型主力武装在反“清剿”斗争中发展力量,在青岩、中村、流水潭、洪家洋等地与敌激战,逐渐打开四明局面。

  1948年后,陈布衣改任四明工委书记兼第五支队政委,始终坚持斗争在四明山一线,参与指挥战斗,建设巩固四明游击根据地,直至宁波解放。其中,上王岗战斗是解放战争时期四明地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敌我投入兵力和伤亡最大的一仗。这一仗的胜利,打出了军威,也鼓舞了军心民心。

  新中国成立后,陈布衣长期在宁波工作,历任宁波地委纪委书记、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7年12月离休后,任中共宁波市委党史委员会主任。2007年11月1日逝世。

  陈布衣曾说,“有幸成为这革命洪流中的一粒小水滴,生死搏斗的幸存者”。斯人已逝,其革命精神永存。

  (作者系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师,宁波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编辑: 郑晓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