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培根铸魂担使命 凝心聚力谱新篇——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六年综述(2016—2021)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2/05/11 11:48稿源:宁波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精神品格和文明素养,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六年砥砺奋进,六年春华秋实。2016年市社科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全市社科理论界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真”“情”“实”“意”总要求,紧紧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建设“名城名都”、持续深化“六争攻坚”、创新实施“争先进位”等决策部署,以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社会大众为导向,团结凝聚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履职尽责、开拓创新,为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始终坚持高举旗帜、培根铸魂

  深入学习贯彻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六年来,全市社科理论界切实强化理论武装,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强化基础理论研究阐释,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思想引领功能进一步凸显。

  始终把坚定政治立场、把好事业方向作为推动社科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全市社科理论界相继举办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座谈研讨活动近20场,引领全市社科理论工作者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理论清醒和学术自觉。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点工作,广泛组织广大会员单位、社科普及基地,积极开展全市社科理论界庆祝建党100周年“百讲”“百展”活动,以“颂百年光辉岁月,做‘重要窗口’模范”为主题,累计举办各类讲座讲演、展示展演等活动300余场,线下线上累计参与超26万人次,使基层党员群众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

  始终把深化理论研究阐释作为展现社科担当的标志成果。近年来,全市社科理论界组织开展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宁波发展”等系列课题研究,深入实施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工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口开发、对外开放、宁波帮、产业转型、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10个方面的重要指示精神开展了深入研究,成果得到了时任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围绕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建党100周年等专题,组织开展了系列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系列研究,推出了《建党百年·宁波百人百事》《潮涌三江 锦绣港城——浙江改革开放四十年研究(宁波篇)》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始终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心工程作为发挥理论先导作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市社科理论专家踊跃参加市委组建的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宣讲团、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年平均赴基层开展主题宣讲100余场,有效增强基层党员群众对中央大政方针、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了解和支持。近年来,通过不断扩大设在基层的宁波社科讲坛、社科普及基地等社科普及平台,精心组织讲师队伍、增设讲题菜单,深入基层开展宣传中央精神、解读时政热点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讲座245场,听众5万余人次,向基层党员群众深入浅出地宣讲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基层党员群众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助推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大力推进决策咨询和学术理论研究

  六年来,全市社科理论界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搭建平台、凝聚力量、创新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学术与资政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始终把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作为社科价值的关键体现。2016年以来,围绕“八八战略”在宁波的落实,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特别是“名城名都”“六争攻坚”“六个之都”、“十四五”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资政研究成果,累计报送《社科成果专报》280余期,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144件次(省政府主要领导6件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52件次),“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明显提升。

  始终把事关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作为社科研究的主攻方向。2016年以来,市社科理论界以各类、各层次研究课题为载体,鼓励学术创新,积极借智借力,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全市各高校、市委党校共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70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49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458项;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1203项。宁波文化研究工程立项支持《宁波书法史》等47项,出版《王阳明年谱校注》等专著36部。出版社科类学术著作667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758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等顶级期刊论文13篇。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9项,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3项。

  始终把提升学科层次、加快智库建设作为社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宁波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被纳入全国“双高计划”。宁波大学获得体育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社会科学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零的突破。新增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三所硕士授予推荐单位,宁波大学新增7个博士推荐点和2个硕士推荐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9个学科入选省“十三五”重点学科,市高校重点学科达到15个。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政务服务与政务公开研究基地落户江北区,东海研究院入选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一带一路”研究院、中东欧研究中心入选省新型智库培育单位,现代物流研究中心、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等3家研究机构入选省新型高校智库,波兰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宁大科技学院湾区经济研究基地等6家社科研究基地入库首批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新增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宁波滨海城市文化研究院等特色研究机构,实体性研究平台达42个。

  始终把加强智库合作、推动学术交流作为发展社科事业的重要手段。依托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宁波基地、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宁波工作站、上海大学宁波社会调查中心等跨区域、高层次的战略合作平台,共接待中国社科院、上海大学等“大院大所”9个批次、60余人次专家学者来甬调研,完成4项基地课题、20项委托课题研究和3项合作课题,为借智借力助推宁波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依托。创办“杭州湾湾区论坛”,组织举办“宁波发展论坛”“浙东文化论坛”,承办“全国‘一带一路’智库联盟大会”等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甬籍社科界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隔年轮流举办社科界学术大会和社团学术季活动,累计立项支持学术活动233场,资助经费385.5万元,征集各类论文1459篇,公开编纂出版文集10本,并参与主办宁波市研究生学术节、宁波市企业文化节等活动,有效促进了我市社科理论界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始终坚持核心价值、以文化人

  创新开展社科普及工作

  六年来,全市社科理论界充分发挥机构密集、人文荟萃等独特优势,找准社会舆论热点和基层群众需求,紧扣建党100周年、宁波建城1200周年等关键节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社科普及宣传活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市民群众人文素养、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始终把普及矩阵建设作为扩大社科影响的重要载体。2016年以来,推动创建“张人亚党章学堂”“梁弄镇红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等省级社科普及基地15家,新设“宁波阳明文化普及基地”等市级社科普及基地19家,累计建成省级社科普及基地27家、市级34家、县级188家,有效拓展社科普及基地作为社科理论界面向社会进行社科普及工作的载体作为,组织开展报告、讲座、咨询、展览等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活动700余场,直接参与者超25万人次,社科普及基地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各街道、社区学院等基层单位共设立社科讲坛授课点27家,累计举办各类讲座、报告会690场次,累计听众逾2万人次,并有效拓展线上线下联动模式,进一步扩大社科讲坛讲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始终把社科普及创新作为拓展社科品牌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来,在巩固提升“社科云讲坛”、社科普及月、“宁波记忆”宣传等传统品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科云讲坛”“宁波方言保护”“社科夜市”等社科普及新模式,相关区(县、市)创新推出的“稻读公社”“幸福巴士”等社科普及创新项目相继获评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社科云讲坛”入选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贴近”优秀百例,特别是市社科联牵头组织、各会员单位协力推进的“寻声千年·镜像甬城”——纪念宁波建城120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唱千年童谣、听千年乡音、说千年故事、寻千年文脉、看千年发展”等多种方式、多重视角,立体式、全方位展示宁波建城1200年以来的发展变化,历史性获评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大奖。

  始终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推动社科赋能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市社科理论界有效贯彻落实省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相关部署,组织市委党校、宁波财经学院、鄞州区社科联、市职业经理人等团队,深入鄞州区塘溪镇童夏家村、海曙区章水镇李家坑村推进实施“浙东哲学小村”“宁波童谣小村”等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力促城乡融合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村民群众的充分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浙东哲学小村”项目相继获评省社科普及示范项目、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始终坚持固本强基、改革创新

  不断强化社联自身建设

  六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关心指导下,社科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术团体机构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为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始终把推进会员单位建设作为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依托。2016年以来,相继指导镇海、北仑、海曙成立社科联组织,成功实现区(县、市)社科联全覆盖,余姚、慈溪、鄞州还成立县级社科院;13所在甬高校,社科联组织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社科类社团组织蓬勃发展,新增“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宁波市金融研究院”“宁波市邵逸夫慈善文化促进会”等社科学术社团。截至2022年3月底,市社科联共有会员单位98家,其中直属社团9家。

  始终把规范研究基地建设作为社科团体建设的重要基础。2016年以来,依托在甬高校的学科优势,以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有序推进第四、第五轮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两次修订完善《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研究基地的指导和服务,有力推动相关学科团队的建设,按期完成第四轮35家研究基地的培育,扎实推进第五轮46家研究基地的培育工作,涵盖22家单位,包括重点研究基地8个,发展研究基地22个,培育研究基地16个。

  始终把社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截至2021年底,全市高校共有人文社科类教学科研人员近600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8人;省特级专家3人,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21人,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6人;培育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第八批)34人,组织实施市理论人才“三十人工程”。2016年以来,有效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培育项目,采用三年一周期滚动式的培育方法,累计选拔三个批次106名学科带头人培育对象,培育青年学科带头人85名,多名培育对象成功入选市理论人才“三十人工程”等更高层次培育计划。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