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茶座

吴启钱:地气与底气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2/04/14 02:21稿源:宁波日报

  吴启钱

  笔者在巡察和督查工作中发现,面对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治水拆违、信访维稳、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多数自信从容、得心应手,而有不少缺乏基层锻炼的干部,则惶恐焦虑、手足无措、事倍功半。

  这背后的“奥秘”,在于基层工作是接地气的活,能让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拥有更充足的底气,去驾驭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问题。

  底气,即一个人为人处世中最基本的信心和力量。它是行动力的基础,甚至可以称作人生的“基本盘”。无底气者,要么自卑自轻,要么虚张声势,要么张皇失措,甚至在与人交流时,可能连“对眼神”的勇气都没有。

  有底气者,无论表现得多么低调谦卑,别人总能感受到其自信与魄力。有底气之人,在任何地方都会怀着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意志。意大利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说过一句十分励志的话:“我有底气,这个舞台便属于我!”

  底气看上去好像是一种勇气,但与“抛头露面”的勇气比起来,底气并不显山露水,更不是那种可以临时“充气”的东西,而是一种经年累月成长的积淀。这种积淀包括财富、学识、家庭背景、经历资历、专业技能等,也包括“地气”的蕴蓄。

  在传统文化中,地气是日月之精华,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也是土地山川所赋的灵气。在政治语境下,地气被用来代指人民群众,“接地气”就是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对于党政干部来说,接地气,是增强底气的“不二法宝”。

  1978年和1979年上半年,广东发生了群体性偷渡外逃香港的风潮。主政广东不久的习仲勋同志,在偷渡之风初起时,就轻车简从到宝安等地察看实情,深入群众了解民情。这次考察,让习仲勋对问题的根源有了清醒的判断。他认为,逃港潮,主要是经济原因而不是政治原因。解决群体性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就干,不要先去反他什么主义。”可以说,正是这次接通了地气的考察,使习仲勋同志真正看到老百姓对改革开放、提高生活水平的强烈渴望以及发展经济的紧迫性,使他后来在把握改革大局、制定改革开放政策中有了十足的底气。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迷茫者不在少数,因迷茫而丧失底气与信心的,也不在少数。这个时候,谁能接地气,真正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愿望、利益和诉求,谁就清醒坚定,谁就具有处理复杂局面的底气。

  “文凭高就是能力高,能摆平就是有水平,没出事就是有本事”的理念,已经远远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尤其是,许多重大突发性事件情况复杂,事态变化快,光有正确的应对方向和方针还不够,更需要专业能力和独特本领。

  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能力,增强底气,有一条“捷径”,就是接地气,向群众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高手在民间。许多难题与矛盾的破解之道,不可能在文件上读到,也难以在会场中听见,更难以在办公室里想出。最好的办法是深入群众,和群众面对面交流、肩并肩劳动,在零距离接触中,学习群众的智慧。群众中有人才,草根里藏“富矿”。

  当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开展调查,当面倾听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的诉说,把他们称之为“我的可敬爱的先生”,获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作总结讲话时,毛泽东同志说:“我这个人凡事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问同志们,问老百姓。打仗也是这样。”

  种子在破土之前,都先憋着劲往下扎根、先通地气,才有万物萌发、欣欣向荣的春天。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地气积蓄,就会变得底气十足,工作起来就会自信满满,办法多多。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