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漫谈

张晓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国家战略意味着什么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1/10/14 09:09稿源:宁波日报

  张晓林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今年全国两会,确立“十四五”时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由此可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成败得失无疑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可以肯定,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必然有力支撑和托举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

  一是意味着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加主动积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强力推进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的问题,但比照一些发达国家,我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未富先老”,是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进程中遇到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人口红利贡献不小,功不可没。但也就是几十年的工夫,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适龄劳动力逐年减少,白发老人队伍日益扩大,社会老龄化不期而至。到现在,经过我们的拼搏努力,我国的家底越来越厚实,不少地方也富裕起来了,但从总体上讲,还不能说完全摆脱了“未富先老”的格局,国家及很多地方还不能拿出足够的物力财力,来应对急速的老龄化大潮。

  有学者指出,相比“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更值得关注。这个说法值得重视,“未备先老”的问题恐怕更为普遍。从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到决策轻重、政策制定、措施出台、运作实施恐怕都有距离,缺口不小。从老龄事业、养老问题在社会不断升温、舆论不断趋热看,从现实中不断曝光的种种涉老矛盾和问题看,有理由讲,我国老龄化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问题,成为深深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时代课题。显而易见,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能不说这个问题已经进入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应对人口老龄化将会更加主动积极;改变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被动局面,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强力推进,也自然会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鲜明标识。

  二是意味着整个社会转型发展带有老龄化、适老化的特征

  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发展,是以我国国情实际为出发点的。人们常说,我国现代化的转型发展,是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社会转为现代社会,就反映了我国现代化所带有的国情特征。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现代化的转型发展又带有了信息化的特征。现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急速到来,可以说我国现代化的转型发展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有了老龄化、适老化的特征。

  社会老龄化给我国的国情增添了新的一笔,加入了新的内涵,我国现代化的转型发展也就必然带有了适老化的社会特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和偏爱为转移的,是我国国情发生变化所导致的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新特征。所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既然是国家战略,就不会是一地一域、一部门一单位的事情,也不是几个月、一年两年的事情,更不会是仓促应急的权宜之策,而是管全局、管长远的根本之策、治本之策。涉老部门、单位、行业,职责所系、义不容辞,尽职尽责,担当作为,是没有问题的;其他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不可能置身事外,都会触及和影响到,都会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因此,要加深认识、提高站位,主动参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携手同行,倾心倾力。

  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孤立静止地看,而是要用联系、全面、发展的眼光看。人口老龄化,并不只是老年人口的多寡、人口结构的变化,其影响是全方位和深远的。社会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家庭和国家财政供养加大,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一目了然;但同时也会催生老年经济、老年产品、老年医学医疗、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消费、老年保险等,加速社会的分工分业;社会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适老化改造也会随之加大力度,由此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贯穿方方面面,涉及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区域、生态和国际等诸多方面的重大问题。

  尤其要知道,我国社会老龄化发生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之中,既不能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再来应对这个问题,也不能停下现代化建设的脚步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协调给力,在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彼此照应、相互促进、协力推进。这就是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国家战略必将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全过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中的重要特征,二者融为一体、合为一体,是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三是意味着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的大趋势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国家和社会必然要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加大老龄事业、老龄产业的硬件建设,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硬实力,也意味着加大优老敬老的文化建设,加大亲老的思想道德软实力建设,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舆论环境,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软实力。养老院、养老公寓、养老驿站、医养护养医院等硬件建设不能少,护理人员、涉老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的软件建设也不能少,尤其在全社会倡导和培育优老敬老亲老的舆论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更不能少。

  一定要认识到,建设优老敬老的亲老文化,使之蔚然成风,形成老年友好型社会,比起人财物的投入来说更关键、更重要。这是因为思想一通,就会带来一通百通的效果。文化是管思想、管观念的。一旦全社会形成亲老文化氛围,优老敬老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普遍意识,那么,老龄事业所需要的人财物的投入就不会成为问题,而且会做到人尽其力、财尽其效、物尽其用。亲老文化是大文化,既涉及亲老惠老的制度规定、政策措施,也包括赡养老人、护助老人、孝敬老人的社会观念意识。必须把形成和强化亲老文化观念放在首位,有了亲老文化观念,就会有亲老惠老的制度规定和政策措施。在建设亲老文化、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方面,我们有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格言古训诗语,脍炙人口的传说和典故更是不计其数。老一辈革命家敬老优老的感人至深的事迹也很多,至今流传、有口皆碑。至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感动中国的敬老优老的道德楷模比比皆是、生动鲜活。挖掘和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是我们建设亲老文化、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有所作为、有所创造的巨大空间。

  这里要重视和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要坚决抵制和防范市场经济滋生的人际关系物质化、功利化、金钱化对家庭、社会的负面冲击,不能把老人看成负担累赘,冷落、嫌弃、排斥、遗弃老年人,推诿和拒绝照顾瞻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要加大道德教育和法律惩处,用德治和法治的手段,严厉批评针砭嫌弃厌恶老年人的社会消极现象,严厉打击欺负虐待老年人的丑陋行为,有力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倡导和推进孝敬厚待老人的道德风尚和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形成。

  另一个是不能误读和曲解养老社会化、市场化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家庭小型化、少子化、空巢化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一部分失独家庭,依靠一家一户自行养老的旧式格局已难以为继,以党和政府领导和主导的养老社会化、市场化正在快速发展,不少家庭和老人把入住养老机构作为首要和最佳选择。但要明白,这不能成为削弱和淡化爱老敬老的托词,也不能成为推卸照顾关爱老年人责任义务的借口。益身养老方式多种多样,尽可以选择,但爱老敬老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应该交出合格答卷。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