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新论推荐

朱文辉:“五四精神”与教育现代化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9/06/04 10:40稿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朱文辉

  2019年,正值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对五四精神进行了科学总结和精准概括,并对青年同志提出了殷切期望。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回顾历史,这段时期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历久弥新,其精神在新时代仍具有十分可贵的价值。

  一、“五四精神”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武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一场高举“科学”与“民主”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其精神的核心是“爱国、民主、进步、科学”,在我国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翻开光辉的一页。与此同时,五四运动也打开了我国近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门。它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有益成果,以“民主”与“科学”为基底,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平民化和实用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促进了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所谓教育的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精益求精、与时俱进、不断突破的动态过程。从字面来看,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从传统迈向现代,从而与社会现代化同步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而社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这就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来实现。因此,教育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三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由于现代性的特质是和五四精神所倡导的爱国、民主、进步、科学一脉相承,因此教育现代化应当以现代性作为抓手,以五四精神为指引,朝着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方向迈进。由此观之,五四精神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强有力的精神武器。

  二、国家为教育现代化进行了良好的顶层设计

  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我们国家所颁布的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五四精神的内涵,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2019年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下文简称《方案》)两个文件发布。两个文件远近结合、各有侧重地绘就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第一张五年施工图,对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部署,提出了切实的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安排,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任务、路径以及保障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文件里,我们没有一味强调设备现代化或者硬件现代化,而是突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方案》也从指导思想、实施原则等方面科学规划,明确了第一个五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要求具体,聚焦解决当前紧迫性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为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了时代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三、基层教育主体应确立并践行正确的现代化理念

  五四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现代化的前进路径,国家所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我们树立了教育现代化的灯塔。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需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基于国家为教育现代化所颁布的一系列政策,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确立并践行了正确的现代化理念。

  教育现代化是萦绕于几代中国人心中的追求。回观五四运动时期,其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为当时的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使我们认识到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时至今日,为了进一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们也应树立现代化的理念,为教育现代化保驾护航。但是,反观目前的学校教育,我们是否确立并践行正确的现代化理念呢?

  当我们评估一所学校时,往往首先关注的是这所学校的门面、校舍、学生数、教师学历、升学率等硬件。为了建设现代化学校,我们往往不惜重金大力添置现代化硬件设备,诸如网络中心、智能校园系统、多媒体教室、报告厅等。更有甚者直接走向了现代化的反面,用一种反现代化的方式来推进教育现代化。例如,用简单、粗暴、强制的手段来达到某项考核指标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不到理性的设计,听不到利益相关者的声音,看不到相关资源的投入,更看不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并不否认先进设备存在的必要性,毕竟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我们通往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有力保障。但我们一定要改变这样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我们的教学设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技术水准大有提高就能够实现教育现代化。实际上,人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理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只有我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头脑,才能驾驭现代的教育仪器设备,才能使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行稳致远。

  就目前来讲,相较于硬件设备的现代化,广大教育工作者观念的现代化与现代化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更加遥远。长期处在教育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奋斗在“应试教育”战场上,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充耳不闻、熟视无睹。他们没有意识去主动研究、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有甚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政府的事情”,与他们关联甚少甚至没有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现代化不能走进“教育者的大脑”,不能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和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我们的教育现代化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除了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引领外,在微观上也要依靠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依靠高效的课堂教学和有序的学校管理,并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要继续加大投入,建立教育财政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

  教育投入的稳定、持续增长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保障。2012年,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首次达到4%。我们在为取得的成就备受鼓舞的同时,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4%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无论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和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都不算是一个很高的比例,甚至和世界平均教育投入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4%只能算是达到了及格线而已。当我们历尽艰辛,终于争取到4%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时,还要考虑如何让教育财政投入随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其次,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理念。

  教育以育人为本,教育的现代化是培养现代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扮演“传声筒”和“知识搬运工”的角色,而应在充分理解并实践国家政策所传递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生命主体,激发其内心世界的真善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最后,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育人能力的现代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当今社会,虽然大部分人承认教师“专业性”的身份和地位,但同时也认为这种专业性与律师、医生和建筑师等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落差。这种落差集中体现在社会地位和收入方面,教师的社会地位、收入与专业性较强的其它职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那么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究竟在哪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给出了答案: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教师育人能力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保证之一。加强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师德考评机制,提高教师素质,确保其各方面能力符合时代要求。与此同时,也要保障教育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在核定教师工资总量时,充分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实现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调整,这一切应该着力落到实处而不应该只是喊口号,只有这样才能从实际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给教师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学,为教育现代化作出更掷地有声的贡献。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我们应该在五四精神的不断激励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科学设计、量力而行,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