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书架

深读先哲,温故知新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9/04/25 09:23稿源:宁波日报

  

    《中国哲学十五讲》

  杨立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深读先哲,温故知新

  朱晨凯

  某一位哲学家的著作,究竟哪些内容被我们视为是有意义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关注点以及所提出的问题。著名学者杨立华,通过对中国古代十五位哲学家的哲学体系进行整体阐示与深入挖掘,让中国古代的这些哲学思考不再是一些人眼里的“过去遗存”,而是塑造今天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力量。

  比如书中第一讲,详细探讨了孔子的哲学和《论语》,认为如今这个时代的快乐和幸福,都能在《论语》里找到答案。《论语》首章写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论语》全书的第一章,这段看似平易的论说,其实是有其纲领性的。其中三个方面的主题,可以说贯通《论语》全篇:其一,为学和交友;其二,说和乐;其三,“为己”之学。

  书中指出,说和乐是有明显区别的:“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如果我们将这里的“说”理解为愉悦、“乐”理解为快乐,可以发现它们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不同:其一,快乐是表现出来的,而愉悦则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其二,快乐在时间上总是短暂的,而愉悦则可以经久持续;其三,快乐总是有其个别而具体的对象,而愉悦则来源于对生活世界的整体感受。总体说来,儒家更多强调的是愉悦,当然并不排斥快乐。如果将说和乐统一起来,用一个今天的词来概括,那么,最合适的概念应该就是幸福。《论语》首章点出了幸福在人生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使得人的本质倾向有了确定的内涵:追求幸福。 

  书中提到苏东坡对嗜书法如狂的友人暗刺以“病嗜土炭如珍羞”,以“人生识字”为“忧患之始”,也讲了个当下现实很有针对性的道理:在追寻刺激感中迷失,感受到快乐,而不愿对“常”的世界做出努力,对“常”的世界“麻木”,怕是会引来祸端。

  如何面对“常”的世界?作者的解读是,发现他者和自我的本质的同一性和关联性,才能产生“善心”,进而内化为“仁”。所谓“伪善”,即是隔了这一层。如《儒林外史》里的种种人物,典型者如严贡生,一生口是心非,却句句不离道德名分;处处要占人便宜,却说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平日常做亏心事,却居然能够做到“半夜敲门心不惊”。不自知自我面目的假恶丑,而自我感觉真善美,洋洋得意,全是自欺。

  这些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当下的人们极具启发意义。

  【精彩书摘】

  ■好逸恶劳,在今天的时代氛围中仍然颇有市场

  很多人都喜欢“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孔子甚至说:哪怕是下棋和赌博,也强过于这等什么都不干的吧!《论语·公冶长》有这样一则: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对于“昼寝”的涵义,有注释者试图别作解释。因为“昼寝”虽然不好,似乎并不足以引致孔子这样的“深责”。但如果我们考虑到孔子所标举的根本价值,以及基于这一根本价值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就能够理解他之所以会如此严厉地批评“昼寝”这一偶然的懈怠的原因了。

  将“好逸恶劳”理解为人的本质倾向,在今天的时代氛围中仍然是颇有市场的。在一个高扬启蒙的时代,未经理性检验的观念却总能堂而皇之的大行其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平正清醒的目光在一切时代里,恐怕都属难能吧。

  人真的是“好逸恶劳”的吗?我们只需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就够了:设想给一个人最好的居住和饮食条件,但却禁止他从事任何意义上的活动,有谁能够承受这样的生活呢?看看我们身边那些痴迷于“博弈”的人,有谁不是乐不知倦的呢?稍作思考就能知道,人想要逃避的其实只是被强迫的劳动。因此,理想的社会不是让人免于工作,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们追求符合自己的性情或能够满足荣誉感的劳动。

  ■富贵有偶然性,人应朝向那些有真正必然性的东西

  人之为人,在自我保存之外,总要追求自我实现。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自我实现的具体表现就是富与贵。孔子并不简单地排斥富贵,但却指出,富贵的获得是有其偶然性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既然富贵有偶然性,那么,人的自我实现的目标,应该朝向那些有真正必然性的东西——“我欲仁,斯仁至矣”。严格说来,经验世界的规律性关联,并不是必然的,而只是大概率的或然性。真正的必然性其实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只有那种你只要去追求就一定能实现的,才是真正必然的。想做到什么就能做到的必然是不存在的,但不想做什么可以绝对不做的必然,却是人人备具的。

  人总是在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达成幸福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幸福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虽然通常情况下,自我实现是以自我保存为基础的,但两者也会有不一致的时候。在某些极端境遇里,当自我实现和自我保存构成根本性的矛盾时,换言之,当选择自我保存就意味着要从根本上放弃自我实现的可能时,孔子认为人应该选择自我实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一个普遍习惯平庸的时代里,气节和大义常在笑谈中成了异类。好像牺牲只属于极少数性情激烈的人。好像只有苟且偷生才是人的正常的选择。然而,正如孟子所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人格的期许,哪怕再懦弱的人,恐怕也不会在心底里接受这样的自我想像:我是一个只要能活下去,甭管多龌蹉的事儿都肯干的人。既然每个人都难以接受随时准备出卖一切人的自我形象,那也就从侧面反映出人人都有为了某项事业或某些人做出自我牺牲的意识。

  ■横渠四句对今天的意义:你活着你就要承担

  北宋的士大夫精神可以用范仲淹的“忧”和程明道的“仁”这两个字来概括。但给这两个字以哲学上高度和根据的思想家却是张载。张载有一个重要的感(概)念叫“感”。我们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北宋的士大夫精神,范仲淹的“忧”,程明道的“仁”和张载的“感”。

  讲张载,离不开他的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是在《张载集》的一个语录里面,而且原句也不是这个,比如“为往圣继绝学”这个“往圣”在《张载集》里写作“去圣”。但是这句话却告诉我们一个东西,你活着重要的在于你的承担,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你要承担。

  我们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在古希腊里斯芬克斯之谜,说人早上起来是四只脚,到了中午变成两只脚,到了老了变成三只脚。其实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生哲理,这个哲理是说:我们曾经都是弱者,而且将是弱者。我们只有这么短短的一瞬之间大概这么二三十年时间我们是真正的强者。那么上天让你有这样的强不是让你去凌迫人家。你能成就今天这样的强者是因为你身上的每一根毛发都凝聚着他人的关切和容忍。正因为这个东西你要用自己的强去承担,去照料,去容忍,去关切那些比你弱的人。

  这才是我们生存的最重要的意义之一,这也是儒家思想所要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思想。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张载的四句教所要告诉我们的重要意义:你活着你就要承担。能力越大的人应该去承担越多的东西,越强的人应该去担负越重的担子,而不是相反。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人需要加强自我修养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创始人,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尽管名气很大,却著述无多。流传下来的哲学著作,只有1图、2文、3000多字,即《太极图》及标注24字、《太极图说》249字、《通书》2832字。但这1图、2文、3000多字,却包含了复杂而系统的哲学思想。    

  《太极图说》中提到,人需要加强自我修养。周敦颐认为,宇宙在自身生成和和万物化生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本质的自然属性,这种属性就叫做“诚”。与“无极”是一切物的本原一样,“诚”则是一切意识的本源。万物在确立自身存在的同时,也确立了“诚”的存在。这样,“诚”成万物在本原和自身确立的问题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同时,“诚”本身又是纯粹至善的。而“诚”的本质反映于人,就是“身有道德”。为了达到与自然规律完全相一致的“诚”的境界,就要加强人的自身修养,正确处理幸福、苦乐、富贵、生死等方面的关系。用我们今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通过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等等。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