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杨宜勇:改革开放之花为什么这样红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8/11/29 09:09稿源:宁波日报

  杨宜勇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风景这边独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从1977年GDP全球第九位一跃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在未来面向2050年的三十多年,中国不仅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有更大的历史性担当,而且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向世界表明,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发展的道路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只要各国结合自己的国情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孜孜以求、脚踏实地,最终条条大路都可通达罗马,实现本国人民的自主发展意愿。


  一、改革开放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着力于制度创新,彻底焕发了社会主义的青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发展历史来看,过去的社会主义革命多发生在欠发达的国家,所以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社会主义和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就疾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正是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了对生产力的不恰当束缚,进一步改革了相关的落后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而且是“五位一体”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改革的社会主义,又是开放的社会主义,更是中国的社会主义。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生动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人民群众诉求,不仅激发了党和国家的活力,而且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切实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时,必须进一步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彻底解决“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有效防止全面深化改革一是走偏、二是缺少抓手。


  二、改革开放不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而是着力发挥比较优势,让中国全方位融入了世界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有明确阶段性目标的自我革命。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科学研判世界大势,重新确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后,才拉开了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科学转移的历史序幕。苦尽甘来,中国在过去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不仅饱尝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艰辛,也初步尝到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甜头。面对未来,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和毅力同在,我们要有继续保持改革开放的定力,排除一切人为的困难,调动全世界的积极因素。只有把握世界大势,善于发挥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发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才能永远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掌握主动、赢得发展。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叫做对外贸易依存度。1978年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系数只有5.7%,其中进口依存系数为3.33%,出口依存系数为2.69%,而到2007年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系数创历史纪录,高达64.39%,其中进口依存系数为28.31%,出口依存系数为36.08%,显然已经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一方面苦练内功,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积极践行契约,全面加强同多边贸易规则的对接,切实履行货物和服务开放承诺。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始终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会仅仅止步于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将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三、改革开放不是政治噱头而是着力于改善民生,让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摆脱整体性贫困


  改革开放是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发展。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减少贫困人口取得的成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先生指出:“199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融入全球市场,中国已帮8亿人摆脱贫困,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40%下降到目前不到10%,其中中国作出了绝大部分贡献。”


  贫困是人类发展史上永恒的伤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国共产党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一千三百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显而易见,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精准扶贫方略对在探索中前进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久久为功,必有回响。未来扶贫工作只有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才能圆满完成精准扶贫的历史性任务,从而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要补齐精准脱贫的历史性短板,而且要树立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未来长板。


  四、改革开放不是好高骛远而是着力于问题导向,打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上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人民的面貌为之一新、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为之一新!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彻底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问题。倡导改革开放,不仅是党和人民事业再创辉煌的需要,也是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的需要,更是保障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愿景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当下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准问题,只有抓住真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除了继续深化改革,别无他途。过去经验是如此,现在做法是如此,未来的出路也是如此。


  改革既是改革发展动力,又是开路先锋。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更加积极主动扩大开放,必须深刻把握和统筹好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改革必然离不开开放,开放也必然离不开改革,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引擎“双胞胎”。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以扩大高层次开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扩大高层次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积蓄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展望未来,中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需要新思路、新战略和新技巧。新时代的改革只有突破既得利益固化藩篱,才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任务十分光荣,而且碰到的困难多、推进的难度高、耗费精力大。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同向发力、协同推进,才能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中国的改革开放,过去大多走平地的过程已经结束,未来都是爬坡上坎,需要更大的动力,才能再创辉煌。


  五、改革开放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特别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赢得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中国的经济建设是走过一些弯路的,比如,文化大革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全面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提出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除了强调“五位一体”的改革以外,决定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随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中国经济正在开启新的时代。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唯有如此,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六、改革开放不是天外来客而是着力于实事求是,自觉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历史的发展经验表明,任何时候不进行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但是,解放思想既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我们解放思想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地践行实事求是,通过科学的理论创新更好地指导实践。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一切从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既要勇于探索创新又要务必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遵循中国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进的方向。


  201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历史的发展是勇往直前的。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解放思想同样永远在路上,没有止境没有尽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唯有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突破观念的禁锢,打破各种阻碍加快发展的思想桎梏和体制性障碍,用新思维和新办法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之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