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学有所思

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8/07/04 06:28稿源:宁波日报

  聂迎娉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不仅在理论上回答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在实践层面上为高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词汇,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方面、各环节的一种实践探索。2017年,是“课程思政”由“上海经验”走向全国的普及推广之年,更是标志立德树人在高校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关键之年。这一年,教育部在沪召开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肯定上海“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此后,浙江、江苏等多地高校也提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探索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型。“课程思政”贯彻落实立德树人,须厘清以下几个关系维度:

  一、立德:“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

  立德强调的是道德养成,这不仅局限于要求受教育者学以近德、学以立德,还要求教育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课程思政”源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其背景是部分高校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道德,学校课程以学知识、学技能为中心,高校思政课存在“孤岛”困境。聚焦这些问题,“课程思政”提出学校教育应具备360度德育“大熔炉”的功能,课程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应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这与立德树人以立德为前提和根本的教育观相契合,鲜明指出泛工具化背景下课程的价值缺失,将“德”转化为课程中的伦理道德、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落实、落细、落微于教学过程中,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个人发展。这也是对知识走向道德,转识为智、化识为德,实现知识学习和个体生命成长相统一的疾呼,彰显了“课程思政”的人文价值。

  二、树人:“课程思政”的核心要求

  树人强调的是人才培养,涉及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两大问题。纵观古今中外,高等教育一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其人才培养无不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新时代语境下,高校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反观大学教育,虽成就显著,却也遭遇发展困境。例如,高校能否实现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内在统一?能否实现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内在统一?能否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内在统一?“课程思政”是基于这些问题自我反思后的再次出发,是一种政治立场鲜明的立体化育人探索。首先,它聚焦高校育人的价值本源,指出教育既要为社会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人,也要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通过挖掘课程的价值意蕴,把育人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其次,它回归教育初心,以课堂为主渠道,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教师资源、社会资源等都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课程:立德树人的路径选择

  课程凸显的是立德树人的教育性。课程,是达成教育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的探索,不能仅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应用好课程,用足课程,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利用课堂教学,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与育人环境。这既要求思政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课程改革中优化教学体系,创新话语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显性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还要求挖掘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隐性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同频共振。

  四、思政:立德树人的中国视野

  思政凸显的是立德树人的价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德育词汇,虽然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它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但我国却有着悠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民族危机时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释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也是立德树人的价值维度。但是,教育仍需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社会思潮的渗透,也需与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的负面效应相抗衡,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挑战,“课程思政”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深入挖掘课程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资源,这是立足我国本土教育实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中国视野和中国话语。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