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漫谈

科学应对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7/10/13 12:26稿源:宁波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民生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我们面对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

  杨宜勇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党和政府一直特别关注民生问题。2012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就业创业要知难而进,不能知难而退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就业是老百姓收入来源的根本渠道。人人有就业,人人就有收入,人人就有盼头。然而,就业创业既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就业和创业问题,不断与时俱进,始终把就业放在最优先考虑的地位。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后,通过千方百计地努力,尽管我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就业岗位,但是丝毫不能放松,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一是要集中精力抓发展。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要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会有一些职工下岗,要更加关注就业问题,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落实和完善援助措施,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政策托底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二是要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做实。目前部分劳动者就业质量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是脆弱就业群体和不稳定就业群体占比大;总体劳动报酬水平仍然偏低;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问题仍然突出。未来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此外还要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

  三是劳动者要转变观念。行行出状元,只要是劳动就值得尊重,大家都要尊重劳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不来,只有干出来。针对创业成功率不高的问题,在党和政府不断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的同时,劳动者一方面要善于驾驭风险,另一方面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二、收入分配改革重在理顺关系,又要缩小差距

  目前大家对收入分配改革的期望值比较高,主要诉求有两个:一是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二是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们当前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因此,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同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缩小收入差距重在提低。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者,要让他们有真正的获得感。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有利于提高扶贫实效,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分别可以解决3000万人和1000万人脱贫;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预计可以解决2000多万人的脱贫。

  三、公共教育既要提高质量,又要实现均等

  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的难题。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着光荣而重大的职责和使命。未来要着力深化教育改革,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方法,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育人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测制度,构筑质量保障体系。

  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要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加大职业教育脱贫力度,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少年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等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与此同时,要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提供多样化教育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

  四、养老保障一要有钱花,二要有服务

  中国的老龄化来势凶猛。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60岁以上的老龄化水平为17%。未来我们一方面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要改进养老服务工作,有效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补充养老护理的资金来源。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

  针对企业退休人员抱怨养老金偏低的问题,以后养老金水平应当与物价和财政收入适当挂钩。因此,必须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要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提高养老金待遇,劳动者也要有责任意识,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利于提高未来的养老金待遇。与此同时,还要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由于我国建立的是一个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基本养老保险金只是退休收入来源的一部分,大家今后在计算自己未来养老金的时候,别忘了把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储蓄性寿险也算进去。此外,要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

  五、医疗卫生不仅要治好疾病,而且要加强健康管理

  看病难有可及性问题,也有看病流程问题。看病贵是世界性的难题,有筹资问题,也有成本控制问题。尽管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是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一方面毫不动摇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争取少生病;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同时,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六、住有所居既要住得起,又要住得好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住房问题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改善住房条件、圆“住房梦”,实现安居乐业,是现阶段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期盼。一方面,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住房供求关系紧张局面将长期存在,不会是暂时性的。另一方面,我国住房总的发展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因此,未来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要着力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因为政府的财力毕竟有限,市场能做好的,就应该交给市场去做,都留给政府或大部分留给政府是不可能的。二要处理好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过去我们在推进住房市场化、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比较重视住房的经济功能,过高估计市场的力量,不太重视住房的社会功能,今后要完善住房支持政策,注重发挥政策的扶持、导向、带动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特别提出要完善土地政策和财政政策。三要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努力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四要处理好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要积极探索建立非营利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体制机制,避免政府大包大揽。

  七、环境保护必须防止继续破坏,又要及时清理历史欠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同时,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根本性扭转。尽管这是人类发展普遍遭遇的问题,在工业化、城镇化的现代化过程之中这个问题变得特别突出,必须科学应对、有效应对。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实现立体整治。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二要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水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三要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四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五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六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