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茶座

看如今,有几多“读者”几多“粉丝”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7/09/29 11:23稿源:宁波日报

  9月17日晚,“最长情的陪伴——2017宁波晚报粉丝节”举行。作为曾经的“晚报人”,我未参与,但有关注。一个深切感受是,以往的“读者节”,变成了如今的“粉丝节”。由“读者”而“粉丝”,与称谓一起变化的,或者说引起、决定这种变化的,是时势,是潮流。

  而这时势和潮流就是,报纸等传统媒体无可争辩地在走“下坡路”,手机等新媒体发展则是青云直上。原来喜欢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的人,要么在一天天老去、逝去,要么就是转向了看手机、刷屏,要么就是伴随着手机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传统媒体没有兴趣和感情。

  时势变迁,潮流浩荡,谁都无法阻挡。1996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宁波晚报,正赶上都市报发展的黄金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那时订报纸、看报纸的人多,广告主也多,“报人”们日子过得优哉游哉。而自新世纪开始,随着电脑家庭化,新闻网站大量出现,信息传播速度快、数量大,对报纸的订阅率和广告收入造成不小冲击。很快,智能手机大众化,信息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击中的正是传统媒体按部就班、互动不便、信息有限等软肋,看报纸的人也就是“读者”越来越少,而看手机的人也就是“粉丝”越来越多了。

  我做党报理论评论工作,读书看报是“日课”,一天不学习,就感觉两眼一抹黑。记得2002年底刚从宁波晚报调到宁波日报时,办公室订的报刊杂志,那叫一个多!一天不去拿,报箱就塞满。坐下来翻一遍,碰上篇把好文章认真读读,没两三个钟头下不来。年底填订报的单子,写了满满5张纸。记得从2013年起,一年接一年,订的报纸越来越少,去年连1页纸都没写满。不是不想多订,实在是觉得没必要,订报要花钱不说,报刊的内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上都有,而且好多内容都是第一时间推送。

  多年来,我养成个习惯:一上班,先到收发室拿报纸,拿来就急不可耐地翻看。一大堆报纸,一天不翻,就觉得不自在。也不记得是从啥时候开始,有一天突然发现,两三天没去拿报纸了。想想,手机上订阅了20多份电子报,早上醒来刷一遍,想看的都看到了,拿不拿、翻不翻报纸,也就无所谓了。

  订的报纸锐减,看报纸时间锐减,看手机时间便剧增。我数了一下,自己手机上有近百个微信公众号和报刊客户端。手机上阅读,消耗流量要花钱,但每月2G流量,几十块钱套餐费比订几十份报纸便宜太多了。虽说有空还是会坐下来翻报纸,但算一算,一天到晚的时间,大多被QQ、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占领了。也就是说,我早已从“读者”变成了“粉丝”。转念一下,自己是办报纸的,尚且如此,遑论别人。

  我调到宁波日报后,有时编发篇“豆腐干”评论,也能弄出大响动。有些评论发表后,经常接到读者电话或来信,或“大加赞同”,或“强烈反对”,或“商榷一下”,或“登门讨教”。表达了观点,有人回应,就有成就感、存在感。清晰地记得,从2013年下半年起,编、写的好多评论,观点、写法都不错,得到的读者回应却少得可怜。到2014年下半年,以往那种读者回应几乎没有了。但好些评论被网络、新媒体转载后,后面的跟帖倒是不少。

  这是报纸评论面临的困境,也是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不是说报道的东西没人看了,而是说人们看新闻的渠道和习惯变了。这时候,当然要尊重“读者”,但万万不能轻视“粉丝”。广告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哪家媒体的阅读率高、人气旺,广告主就会把钱投向哪家。“粉丝”就是阅读率和人气,就是广告来源。媒体也得先生存,而不是让记者(写手)、编辑饿着肚子喊情怀才行,为“粉丝”服务、服务好“粉丝”就是应该的。

  问题是,越是好的内容,越得有人劳心费力地去采、去写、去编。有新媒体宣称:我们不生产新闻,我们只是新闻的搬运工。有人说,报纸当了“免费奶妈”,喂大了网络和新媒体,而人家长大了就要“弑母”。一些报纸很不爽,打响了“维权战”“围剿战”。但在中国,新闻产品的版权,是个很复杂的事儿,打维权官司往往是“追回一只鸡,得杀一头牛”。电子报收费,好多报纸试过,但大都黯然收场。维护自己的版权,传统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的看法是,真是好报道,微博、微信、客户端、自媒体等“第一时间”就发了、就转了,等到看报纸,岂不是黄花菜也凉了。要让“读者”掏腰包,自己有独家调查、权威评论、深度分析、典雅美文、个性话语吗?有报纸谢绝新媒体“搬运”,有报纸欢迎新媒体“来抄”,各打各的算盘,要所有报纸一起“断奶”,办得到吗?新闻也是商品,别人拿去二次加工,或换种方式传播,就能卖钱,自己为啥不能?内容要新、写法要新、包装要新、载体要新、渠道要新、吆喝要新……奈何不了现实,如果还不能改变自己,把“读者”变成“粉丝”,或是吸引“粉丝”,被“搬运工”们占足便宜后,恐怕还会被骂一句:不争气的老东西。

  只要这个社会还需要新闻,就一定需要记者、编辑、评论员。关键是,时代、潮流变了,我们办媒体的能力和思维能不能跟得上趟。如果跟得上,就算传统媒体真像有些人诅咒的那样“死了”,但我们早已把“读者”变成了“粉丝”,或者说已经吸引、培育了大量“粉丝”,何愁无路可走?宁波晚报过去的宣传语是:心系寻常百姓,可读可用可亲;今年办粉丝节,宣传语是:最长情的陪伴。时代不同了,说话方式也变了。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媒体面对的是“读者”还是“粉丝”,都要积极回应时代变化中的诉求,给予他们想看、爱看的东西。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