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甬军

黄少华:创客空间的宁波实践与路径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7/09/15 01:19稿源:宁波日报

  一、创客空间与宁波城市精神

  去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宣告,要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局面。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创客”一词,强调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3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引发“创客”再度成为两会期间的关注焦点。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的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这意味着,我国已开始全面迈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时代”。

  作为众创空间重要形式的创客空间(Makerspace),是创客们固定的聚会场所,在这一场所中,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们因为兴趣聚集到一起,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并一起动手,将想法变成现实。创客是一个不以赢利为目标,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群体。创意多、动手能力强、爱分享、重创造,是创客的精神实质。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创客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创客利用信息技术、开源软件、新型生产工具、3D打印机以及各种桌面加工设备,提出创意并将其变成新的产品,他们引领科技生产走向一个新的方向,即智能制造和个性化制造。创客空间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以实验室为载体的技术创新模式,转向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为舞台,共同创新的全新技术创新模式,使技术创新从实验室走向了大众。

  最早的创客空间形成于美国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旨在利用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构建以用户为中心,融合设计、制造、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面向应用的用户创新制造场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波士顿的城市精神和互联网文化共同孕育了创客空间。城市精神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格、理想、追求的理性升华,是理性思维和情感感受的双重阐发。“诚信、务实、开放、创新”作为宁波的城市精神,构筑了宁波人的精神坐标。诚信体现了宁波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独特操守,务实展示了宁波人在浙东学派熏陶下养成的“低调办事不张扬”品格,开放呈现了宁波人面向大海、海纳百川的胸怀,创新体现了宁波人不守旧、敢拼搏、求创业的优良传统。宁波城市文化中这种“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精神,不仅在推动宁波城市建设、文化创新、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非常契合以“创造、分享、实践、合作”为核心的创客精神。这种以“诚信、务实、开放、创新”为核心内涵的城市精神,已经成为推动宁波创客空间崛起和拓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二、创客空间的宁波实践

  创客空间一经兴起,便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在国内,创客空间正方兴未艾。宁波在打造和拓展创客空间方面,也已经有了积极的尝试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宁波迄今的创客空间实践,主要包括三种重要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打造小微孵化空间,为创客提供聚集、交流、共享空间。“创业咖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创业投资虚拟载体,目前在宁波也已雏形初现,“nexmaker”“无中生有”等创业咖啡品牌已经在我市崭露头角,成为创客分享成果、交流经验的平台。位于宁波甬港现代创业服务中心的大学生创业园,作为一个“微型孵化场”,交通便利,设备齐全,汇聚了不少大学生创客在此创业。

  第二种形式是依托传统科技、科研和产业机构空间,引导和培育创客入驻。这些科研和产业机构科技力量雄厚,是相关生产领域内的重要创新引擎,具备充分的人力、物力、智力资源,对创客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我市一些传统的科研机构利用自身优势率先作为,开辟了几个较有影响力的创客空间。例如宁波国家高新区的宁波研发园,在宁波率先建立创客空间———宁波中科创客空间,利用人才、科技优势,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广泛挖掘优秀创新创业项目。今年,“东方创客联盟”已落户高新区。在甬传统科研机构正在成为宁波创客空间实践的引领者。

  高校积极参与创建创客空间,则构成了宁波创客空间实践的第三种形式。高校拥有水平和密集度均较高的人才和智力储备,也是创客人才教育、培养和培训的重要基地。宁波拥有十余所本科、职业类高等院校,学科门类、实验平台和实验设备齐全,非常适合建立创客空间。目前,在甬高校已积极参与创建创客空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大红鹰学院等高等院校,均已成立创客空间。除了科技爱好者、IT发烧友、企业员工等创客群体,大学生已经成为创客运动中最大胆的尝试者,是目前宁波创客运动的主力军。

  宁波创客空间实践的上述三种形式互相支撑、协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创客空间实践格局,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例如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赛区)有144个企业和11个项目团队报名,其中10家企业晋级全国决赛;第十届发明创新大赛则吸引了1397个项目参赛,其中发明创新项目574个,涌现出“全电动托盘堆垛车”“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检测试剂盒”等一批优秀项目。

  三、从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

  宁波的创客空间实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宁波的创客空间多以自发为主,各个创客空间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网络;创客空间与制造业之间的对接还不够顺畅;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的创客人才培育模式。此外,政府层面对创客空间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宁波亟需探索创客空间实践的新路径。

  “众创空间”是李克强总理今年初在深圳视察民间创客空间之后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2015年1月28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国务院3月11日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众创空间的任务,强调要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众创空间概念的提出,拓展了创客空间的内涵,有助于推动创客走向创业,实现创客与制造业的有机结合。从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应该成为未来宁波拓展创客空间实践的路径选择。

  要有效实现从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的拓展,需要从政策、资金、人才、文化等多层面给予创客空间实践以社会支持。

  首先,需要加强政策集成与协同,充分发挥政府在众创空间建设中的作用,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优化市场竞争环境,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壮大创新创业群体,为创客空间发展清障搭台;整合创客空间资源,创建创客空间联盟,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为创客空间实践搭建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的综合协同平台;提供全要素创业服务,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为创客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加强创客空间与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对接,构建创客空间与产业的对接机制,推进创客空间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资本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推进作用,拓宽创客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创客提供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传统孵化器在基础设施方面和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在专业服务方面的互补优势,促进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创业服务机构的深度融合,联合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推动创客成果向企业有效转化。

  再次,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创客是创客空间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创客时代的到来,创新的内涵正在被改写。传统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创新1.0模式,正在被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人创造为标志、以开放式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模式所取代。为了适应这一趋势,需要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实施,推动在甬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

  最后,要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创客文化氛围,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创客精神,利用各类媒体在全市范围内广泛传播创新文化和创客精神,形成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对创客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客比赛,鼓励大学生参与创客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工业时代,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一直是宁波的支柱产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宁波制造业已逐步摆脱了“低、小、散”的状态,走上了集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传统优势制造业、临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集群。但是,近年来,随着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缺乏核心技术、价值链较低端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宁波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创客空间的兴起,为宁波制造业实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在“互联网+”背景下,创客空间与传统制造业的紧密结合,将为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的生产方式的崛起,从而为制造业升级转型带来无穷的机会,必将助推宁波制造业开创出另一片全新的天地。

  (作者分别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宁波工程学院讲师)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