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照片除标注外均由仇龙杰摄
近日,宁波多个公交站点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立体广告”——某品牌硕大的饮料瓶从候车亭广告灯箱中凸出,呈半悬空状挂在候车站台内,成为街头新景观。
这种3D广告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市民对“安全性”和“公共空间使用”的热烈讨论。
“立体广告”影响候车,存在安全隐患
连日来,多位网友通过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发帖反映该问题。网友赵先生称,宁波市区部分公交候车亭的某饮料平面广告变成了“立体广告”,广告方将巨大的饮料瓶从平面广告牌中凸起悬在亭内,有的甚至位于座椅上方,影响乘客候车。
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候车亭人多拥挤,还被立体广告占据了部分空间,不仅通行不便,还有人会撞到广告,存在安全隐患。他质疑这类“立体广告”设计是否合理,希望相关部门予以确认,若存在问题,应及时整改、撤换。
网友陈女士也发帖称,近日在全国多地,该类“立体广告”影响乘客候车就座已引发诸多投诉。她还提到在6月23日,相关公司在其他城市的点位已发布整改声明,希望宁波相关部门也能跟进督促整改。
创意广告的“双面效应”
记者走访了位于宏泰广场、阪急百货、滨江商业广场、海曙恒一广场、轻纺城等七个设置了该广告的公交站点,发现这批“立体广告”均以大号饮料瓶为核心造型,瓶身蓝白相间,材质为硬质塑胶,长约70厘米,横向固定于广告灯箱上,位置多在无座椅一侧。
在空间宽裕的站点,如金家槽站、海晏北路宁东路口站,瓶体与候车座椅保持50厘米以上距离,对站立的候车者影响较小。
但在轻纺城站,瓶体位置偏低,恰好位于座椅正上方,最低点距离座位不足20厘米,且瓶底凸起处距地面垂直高度约1.12米,接近10岁儿童后脑勺及眼眶高度。

金家槽站早高峰现场,瓶体与候车座椅有50厘米以上距离,对站立的候车市民影响也较小。
“这个位置有点危险,小孩跑来跑去,容易撞到。”在天封塔公交站台,一位带着孩子的阿婆对记者说。
还有市民表示,该“立体广告”的材质虽不尖锐,但若儿童跌倒时撞到眼睛,仍有可能造成伤害。
该“立体广告”是否“影响乘客正常使用”,成为大家争议的焦点。
记者注意到,不同站点差异显著。阪急边上的轨道海晏北路公交站,瓶体固定于灯箱最左侧,远离座椅,乘客几乎无感;轻纺城站则因候车亭空间狭窄,瓶体靠近座椅,多名乘客落座时需小心避让,部分乘客直言“占用空间、有碍观瞻”。

轻纺城站,一些乘客落座时需刻意避让瓶体。(章靖摄)
创新与实用的“碰撞”
该“立体广告”在公交站点的设置,引发广大网友争论。有的认为其“侵占了公共空间”“不安全”,并质疑其“是否经过正规审批”;有的则点赞其创意,称“小朋友超爱这个大瓶子”“太超前”“可成为标志性景观”。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不少用户晒出与巨型瓶的合影,调侃“广告还能这么玩”,点赞其新奇有趣。

图片截自小红书App。
记者在几处公交站随机对10名市民进行采访,其中3人表示“无所谓”“不影响候车”;3人认为“广告新颖”,包括两位年轻人和一位小孩子;4人认为“影响使用”,基本是老人和中年人。
创意广告,如何平衡“吸睛”与“避险”?
记者查阅《宁波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宁波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发现,现行法规对户外广告的设置审批、内容规范有明确要求,但未针对公共场所“立体广告”制定具体细则。
对此,宁波市场站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6月底关注到全国多地类似广告引发的讨论后,已第一时间组织现场排查。
后续我们将按照品牌方的统一安排,结合道路条件、人流量等因素,计划对部分影响市民出行的21个点位进行优化调整。计划本月9日前调整完毕,努力保障市民出行体验。
业内人士指出,公交站作为市民日常流动的基础设施,功能性优先是其核心责任;而创意广告作为城市视觉形象与品牌传播的载体,同样具有价值。当两者冲突时,如何平衡“吸睛”与“避险”,考验的不仅是设计师的尺度,更是城市治理的温度。
近年来,品牌通过异形装置、互动设备占据城市节点的现象增多,但配套的管理机制、审批制度、公共反馈机制仍需完善。
这场由“立体广告”引发的讨论,或许正是推动相关管理细则升级、完善的契机。毕竟,只有将创意落在安全之上,才能真正成为值得点赞的城市风景线。(宁波民生e点通 仇龙杰 实习生 章靖)
编辑: 吴旻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