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宁波   图片   对话   体育   时尚   女性   娱乐   汽车   股市   旅游   健康   教育   军事   论坛   宁波帮
  影院   广播   电视   亲子   时评   游戏   房产   人才   民营   美食   理财   科技   生活   党教   社区   博客   手机报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宁波新闻发布  >  视频直播
 
2018年“产业争先”行动推进情况新闻发布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9年01月17日

2018年“产业争先”行动推进情况新闻发布

  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世方

  2018年,是全市实施“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经信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紧盯产业争先目标任务,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主线,以“强基础,发展先进产业;强融合,培植先行龙头;强协同,打造先锋示范”为工作重点,奋勇争先,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克服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见效。

  一、全市产业争先总体情况

  2018年,全市产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总体态势,预计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占全省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新增规上工业增加值470亿元,完成三年攻坚行动新增1000亿元任务的47%。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推进,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预计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7%和10%左右,增速均高于全市工业水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预计超过20%。二是产业质效明显提升。预计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2.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7.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个、1.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5.4万元/人·年,比全省高3.2万元,同比增长12.9%;规上工业企业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82.6元,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7元和1.1元。三是产业创新不断增强。预计全年规上工业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同比增长30.5%,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9%,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新增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123项。四是产业平台加速升级。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业聚集区体系更加完善。杭州湾新区汽车制造业产业基地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等3个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杭州湾智能终端产业园等13家产业园入选市级特色产业园。全市新建和提升小微企业园区20个。五是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全年出让工业用地超2.62万亩,同比增长53.6%。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率达到13.2%;基本完成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主、民营担保机构为补充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实现再担保业务金额15.4亿元;已投入使用小微双创服务券资金超1亿元,惠及全市小微企业1.2万家。

  二、产业争先工作亮点

  2018年,全市围绕产业争先重点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举措,重点在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升级、营商环境优化和改革创新突破等四个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一)抢抓产业变革机遇,新兴产业实现突破发展。2018年,我市大力抢抓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系统推进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全市“一园三基地”产业布局加速推进,“芯港小镇”推进顺利,中芯宁波N2、南大光电、安集微电子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北仑、鄞州入选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创建名单。全市已在材料、设计、制造及封测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集聚企业60余家。预计全年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1%。二是加快发展软件和工业互联网产业。积极创建以工业软件为重点的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高标准谋划建设宁波软件园,全力拓展软件和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1个平台+3大产业化公司+1个园区”系列项目、和利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引进落地,正式发布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工业操作系统SupOS。预计全年软件业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630亿元,同比增长20%。三是着力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源头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引进共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大院大所,推动成立智能成型、磁性材料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7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

  (二)抢抓数字融合趋势,传统产业加速智能升级。我市坚持以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升级。一是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以“点、线、面”方式推动智能化改造全覆盖,“点”上推进“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推动3244家规上企业实施技改项目,推广工业机器人2331台(套);“线”上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建成奥克斯空调钣金智能冲压生产线等4个示范项目;“面”上已累计实施29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市级示范项目。目前,全市已有12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或专项项目。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项目完成后,预计生产效率平均提高超60%、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31%、单位产值能耗平均降低42%。二是加快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实施推进“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云化改造工程,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开展研发、制造、营销等云应用服务。全市累计上云企业超7万家,一云通已为5200家中小企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三是支持开展服务型制造。支持企业提高“互联网+”应用水平,围绕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务等重点领域,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海伦钢琴、柯力传感、德曼压缩机等3家企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杜亚电机等11家企业被列入第二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

  (三)抢抓营商环境提升,企业主体加快做大做强。将构建营商环境作为推动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手段,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组合拳”,有效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强化企业梯队培育。优化企业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千亿级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外贸实力效益企业、创新型小微企业;聚焦健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体系,推动扩大市级单项冠军培育企业队伍。预计全年千亿级培育企业、行业骨干培育企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3.0%、13.5%左右。新增1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达到28家,居国内城市首位。42家企业入选省“小升规”企业“创业之星”名单,居全省首位。二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鼓励大企业从“制造商”向“平台商”转型,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全市共备案50家小微企业双创基地,5600余家入驻小微企业享受平台资源对接、整合服务。强化品牌引领带动,全市企业品牌价值总量累计突破2000亿,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21家,全年“浙江制造”品牌认证获证数居全省第一。是制定落实系列惠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及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政策,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80条”、支持民营经济“25条”、降本减负稳增长“10条”政策,组织开展全市“三联三促”企业服务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全年为企业减轻各类税费负担862.3亿元。

  (四)抢抓资源配置优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深化。大力构建“亩均论英雄”改革组织体系、评价体系和应用体系,有效推动产业发展有限资源的精准、高效配置。一是构建协同推进的组织体系建立市级有关部门、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工作部署和系统推进,在全省率先将综合评价工作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向3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拓展,并已把评价范围从工业企业拓展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已完成19136家工业企业取数和17539家工业企业评价工作。二是构建规范合理的评价体系。破解取数难题,制定出台全省首个取数规范文件,对“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分解成59项基本指标,有效夯实综合评价工作基础。注重标准操作,编制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作手册,明确12项规定动作,有效提升综合评价规范化水平。三是构建评价结果应用体系。突出“亩产效益”核心导向,切实推进评价结果应用,全市资源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全年新增供应A、B类企业用地4422亩,降低A、B类企业用电成本超3亿元,209家低效企业通过改造提升实现亩均税收超1万元或通过依法关停等腾出土地空间。目前,全市单位建设用地财政贡献、亩均税收、单位排放增加值等三项指标居全省第一。

  当然,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全市产业争先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工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重大优质的工业投资项目接续不足,新增产能支撑工业增长有限。二是新动能培育仍需强化。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高,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还未形成规模,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尚待增强。三是发展环境尚待提升。高素质技能和管理人才缺乏,本地高校专业学科设置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错位,人才本地化培养能力亟待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新制度和新举措尚待建立。

  三、2019年产业争先工作总体思路

  全市产业争先工作将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工作新要求,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聚焦推动数字经济、“246”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全力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示范区,全面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力争2019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

  一是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全力建设绿色石化、汽车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建设高端装备、新材料、关键基础件、节能环保、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做强做大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

  二是争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高端港航物流、科技服务、金融保险、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面促进全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争强企业主体竞争力大力培育千亿级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2019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小升规”工业企业40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5家。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深入实施“三联三促”企业服务专项行动,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降税减负政策。弘扬企业家精神,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增强广大民营企业立足宁波、扎根宁波的信心。

  四是争抓发展环境优化提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和融合发展。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评价对象的全面化,优化新增项目建设准入评价机制和企业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推动本地高职院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配置,开展企业素质提升系列培训,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产金融合,扩面推广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质量保险等各类保险创新产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稿源: 编辑: 李霞君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 关闭窗口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新浪)
官方微博
(腾讯)
市委
市人大常委会
市政府
市政协
市纪委
市委组织部
市委宣传部
市委统战部
市委政法委
市委政研室
市委农办
市委台办
市编委办
市直机关党工委
市信访局
市委老干部局
市委党史研究室
市委党校
市发改委
市经信委
市教育局
市科技局
市民族宗教局
市公安局
市民政局
市司法局
市财政局
市人力社保局
市国土资源局
市环保局
市规划局
市住建委
市城管局
市交通委
市水利局
市农业局
市林业局
市商务委
市文广新局
市卫计委
市审计局
市海洋渔业局
市粮食局
市旅游局
市体育局
市统计局
市市场监管局
市质监局
市安监局
市外办
市侨办
市法制办
市口岸打私办
市人防办
市经合局
市金融办
市国资委
市中级法院
市检察院
市总工会
团市委
市妇联
市文联
市贸促会
市红十字会
杭州湾新区管委会
宁波保税区管委会
大榭开发区管委会
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管委会
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机场与物流园区管委会
东部新城建设指挥部
机场迁建工程指挥部
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
市铁路建设指挥部
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局
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
宁波市发展研究中心
市社科院
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宁波海关
各县(市)区新闻发言人
 

2018年“产业争先”行动推进情况新闻发布

稿源: 2019-01-17 15:12:25

2018年“产业争先”行动推进情况新闻发布

  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世方

  2018年,是全市实施“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经信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紧盯产业争先目标任务,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主线,以“强基础,发展先进产业;强融合,培植先行龙头;强协同,打造先锋示范”为工作重点,奋勇争先,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克服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见效。

  一、全市产业争先总体情况

  2018年,全市产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总体态势,预计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占全省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新增规上工业增加值470亿元,完成三年攻坚行动新增1000亿元任务的47%。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推进,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预计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7%和10%左右,增速均高于全市工业水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预计超过20%。二是产业质效明显提升。预计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2.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7.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个、1.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5.4万元/人·年,比全省高3.2万元,同比增长12.9%;规上工业企业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82.6元,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7元和1.1元。三是产业创新不断增强。预计全年规上工业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同比增长30.5%,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9%,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新增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123项。四是产业平台加速升级。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业聚集区体系更加完善。杭州湾新区汽车制造业产业基地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等3个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杭州湾智能终端产业园等13家产业园入选市级特色产业园。全市新建和提升小微企业园区20个。五是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全年出让工业用地超2.62万亩,同比增长53.6%。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率达到13.2%;基本完成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主、民营担保机构为补充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实现再担保业务金额15.4亿元;已投入使用小微双创服务券资金超1亿元,惠及全市小微企业1.2万家。

  二、产业争先工作亮点

  2018年,全市围绕产业争先重点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举措,重点在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升级、营商环境优化和改革创新突破等四个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一)抢抓产业变革机遇,新兴产业实现突破发展。2018年,我市大力抢抓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系统推进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全市“一园三基地”产业布局加速推进,“芯港小镇”推进顺利,中芯宁波N2、南大光电、安集微电子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北仑、鄞州入选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创建名单。全市已在材料、设计、制造及封测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集聚企业60余家。预计全年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1%。二是加快发展软件和工业互联网产业。积极创建以工业软件为重点的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高标准谋划建设宁波软件园,全力拓展软件和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1个平台+3大产业化公司+1个园区”系列项目、和利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引进落地,正式发布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工业操作系统SupOS。预计全年软件业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630亿元,同比增长20%。三是着力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源头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引进共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大院大所,推动成立智能成型、磁性材料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7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

  (二)抢抓数字融合趋势,传统产业加速智能升级。我市坚持以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升级。一是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以“点、线、面”方式推动智能化改造全覆盖,“点”上推进“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推动3244家规上企业实施技改项目,推广工业机器人2331台(套);“线”上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建成奥克斯空调钣金智能冲压生产线等4个示范项目;“面”上已累计实施29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市级示范项目。目前,全市已有12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或专项项目。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项目完成后,预计生产效率平均提高超60%、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31%、单位产值能耗平均降低42%。二是加快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实施推进“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云化改造工程,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开展研发、制造、营销等云应用服务。全市累计上云企业超7万家,一云通已为5200家中小企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三是支持开展服务型制造。支持企业提高“互联网+”应用水平,围绕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务等重点领域,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海伦钢琴、柯力传感、德曼压缩机等3家企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杜亚电机等11家企业被列入第二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

  (三)抢抓营商环境提升,企业主体加快做大做强。将构建营商环境作为推动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手段,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组合拳”,有效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强化企业梯队培育。优化企业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千亿级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外贸实力效益企业、创新型小微企业;聚焦健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体系,推动扩大市级单项冠军培育企业队伍。预计全年千亿级培育企业、行业骨干培育企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3.0%、13.5%左右。新增1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达到28家,居国内城市首位。42家企业入选省“小升规”企业“创业之星”名单,居全省首位。二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鼓励大企业从“制造商”向“平台商”转型,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全市共备案50家小微企业双创基地,5600余家入驻小微企业享受平台资源对接、整合服务。强化品牌引领带动,全市企业品牌价值总量累计突破2000亿,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21家,全年“浙江制造”品牌认证获证数居全省第一。是制定落实系列惠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及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政策,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80条”、支持民营经济“25条”、降本减负稳增长“10条”政策,组织开展全市“三联三促”企业服务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全年为企业减轻各类税费负担862.3亿元。

  (四)抢抓资源配置优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深化。大力构建“亩均论英雄”改革组织体系、评价体系和应用体系,有效推动产业发展有限资源的精准、高效配置。一是构建协同推进的组织体系建立市级有关部门、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工作部署和系统推进,在全省率先将综合评价工作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向3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拓展,并已把评价范围从工业企业拓展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已完成19136家工业企业取数和17539家工业企业评价工作。二是构建规范合理的评价体系。破解取数难题,制定出台全省首个取数规范文件,对“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分解成59项基本指标,有效夯实综合评价工作基础。注重标准操作,编制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作手册,明确12项规定动作,有效提升综合评价规范化水平。三是构建评价结果应用体系。突出“亩产效益”核心导向,切实推进评价结果应用,全市资源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全年新增供应A、B类企业用地4422亩,降低A、B类企业用电成本超3亿元,209家低效企业通过改造提升实现亩均税收超1万元或通过依法关停等腾出土地空间。目前,全市单位建设用地财政贡献、亩均税收、单位排放增加值等三项指标居全省第一。

  当然,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全市产业争先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工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重大优质的工业投资项目接续不足,新增产能支撑工业增长有限。二是新动能培育仍需强化。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高,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还未形成规模,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尚待增强。三是发展环境尚待提升。高素质技能和管理人才缺乏,本地高校专业学科设置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错位,人才本地化培养能力亟待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新制度和新举措尚待建立。

  三、2019年产业争先工作总体思路

  全市产业争先工作将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工作新要求,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聚焦推动数字经济、“246”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全力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示范区,全面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力争2019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

  一是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全力建设绿色石化、汽车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建设高端装备、新材料、关键基础件、节能环保、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做强做大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

  二是争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高端港航物流、科技服务、金融保险、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面促进全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争强企业主体竞争力大力培育千亿级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2019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小升规”工业企业40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5家。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深入实施“三联三促”企业服务专项行动,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降税减负政策。弘扬企业家精神,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增强广大民营企业立足宁波、扎根宁波的信心。

  四是争抓发展环境优化提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和融合发展。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评价对象的全面化,优化新增项目建设准入评价机制和企业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推动本地高职院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配置,开展企业素质提升系列培训,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产金融合,扩面推广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质量保险等各类保险创新产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编辑: 李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