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对外合作栏目  >  鄞州二院  >  动态热点
植入“脑起搏器” 帕金森病人十年症状一朝除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7-01 10:11:05

  家住宁波鄞州的张阿姨10年前不幸患上帕金森病,不吃药时身体僵硬、震颤不止,整个人失去控制。这些年来,疾病让原本该安享晚年的张阿姨痛苦不堪。7月1日,鄞州二院神经外科专家为张阿姨安装的“脑起搏器”成功开机使用,她终于“变”回正常人,久违地又能像以前一样活动自如了。

  服药间隔越来越短  病情仍每况愈下

  今年71岁的张阿姨,大约10年前发现自己的双手经常“哆嗦”得难以控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颤抖的幅度越来越大,到后来整个身体都会不由自主地颤动。不仅如此,张阿姨还出现了肢体僵直不能活动的情况。到医院详细检查后,张阿姨被诊断为“帕金森病”。

  确诊后,张阿姨开始服用药物治疗。起初,药效十分明显,震颤和僵直的症状都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一度让张阿姨如释重负。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张阿姨发现身体震颤和僵直的症状不断加重,药效维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尤其是最近这2年,每次服药后效果只能维持一两小时,药效过后整个人又开始震颤、僵直、行动困难。无奈,张阿姨只好每隔一两小时服一次药,然后躺在床上刷刷手机,等待药物起效后再下床活动。

  眼看着老人毛病越来越严重,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差,张阿姨的子女也心急如焚,不断在线上线下求医问诊。后来听说脑起搏器植入术能够治疗帕金森病,而且本地的鄞州二院神经外科就曾成功开展这个手术,这让因晕车严重而不能出远门求诊的张阿姨看到了希望。

  成功植入“脑起搏器”  十年症状一朝除

  接诊后,鄞州二院神经外科雒仁玺主任等专家对张阿姨进行了详细查体、问诊和评估,认为张阿姨的情况非常适合脑起搏器手术。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并与影像科专家反复讨论确定手术路径规划后,5月30日,由雒仁玺主任主刀,鄞州二院神经外科手术团队成功为张阿姨实施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术中测试时,张阿姨就欣喜地发现,原来抖个不停的双手、双脚,居然“乖乖”不抖了! 术后复查头颅CT确定电极置入与术前计划靶点位置一致,手术成功了!

  “当神经刺激器释放信号,颅内电极就会适当刺激神经核团从而改变神经反射,患者的症状就能随之改善。”雒仁玺主任说,脑起搏器一般并不会在术后第一时间就开机运行,因为脑起搏器的刺激电极植入脑内之后,会对周围的细胞产生刺激,从而造成局部组织水肿,引起“微毁损效应”,使患者症状有所减轻,但这种效应一般会在术后几天到几周内消失。再加上安装脑起搏器术后患者体力比较弱有待恢复,所以一般术后一个月左右开机比较合适。

  7月1日一大早,家人就带着张阿姨如约返回鄞州二院,医生通过专用设备,打开已经植入患者体内的“脑起搏器”。开机的一瞬间,张阿姨僵硬的身体又可以活动了,举手、抬脚、走路,老人终于又变回那个可以行走自如的正常人。

  “太神奇了!谢谢,谢谢!”张阿姨和家人难掩内心的激动,不停地向医护人员道谢,并将一面提前准备的锦旗递到雒仁玺主任手上。

  除了帕金森病  脑起搏器手术还能治疗不少疾病

  据介绍,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药物治疗是早期帕金森病的首选治疗手段,但药物治疗的“蜜月期”一般只有3-5年,随着疾病的进展,药效会越来越差。而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是目前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

  “脑起搏器手术并不需要开颅,仅需在颅骨上钻孔就能完成。”雒仁玺主任说,脑深部电刺激术除了治疗帕金森病外,还可以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病,如痉挛性斜颈、梅杰综合征、震颤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疾病选择合适的靶点,根据病情调整电压电流、脉宽、频率等刺激参数,从而达到控制患者症状的效果。

  (谢美君、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