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王仁贵,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院长助理,教授级高工,曾参加黄石长江大桥主桥设计,重庆嘉陵江黄花园大桥主桥设计等,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香港昂船洲大桥详细工可研究、珠海至香港伶仃洋大桥工可研究,作为主管总工分管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勘察设计等。自1999年3月以来担任杭州湾跨海大桥预可行研究、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等的设计总负责人。
总理曾提出三个问题
1999年,当宁波市杭州湾交通通道筹建处将大桥的预可行性研究工作交给王仁贵时,他信心十足,因为当时他对建桥已有了丰富的经验。
可在1999年3月,当他实地来到杭州湾两岸时,面对茫茫大海,心里却一下子没了底。 “实地一察看和了解,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随即,他们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提出了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覆盖地质、水文、气象、测量等领域的基础性专题研究,以探明与大桥建设有关的各自然条件和制约因素。 “数据丰富了,情况摸清了,心里就有数了。”
杭州湾上建桥,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方案一提出,就受到各方关注。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当时提出了三个问题,要他们答复解决。
现在,王仁贵对这三个问题记忆犹新: “一是会不会对钱江潮产生影响?产生多大的影响?二是会不会对嘉兴乍浦港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建桥的技术到底成熟不成熟?”
王仁贵和他的团队立即行动起来。对于问题一,通过定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钱江潮基本没有影响;对于问题二,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对嘉兴乍浦港不但不会产生淤积的负面影响,反而会因水流汇集而冲深航道,有利于航道的疏浚和维护;对于问题三,王仁贵通过对当时国内外桥梁技术发展水平、建桥设备机具装备情况、施工队伍的工艺能力的广泛调研,结合杭州湾海域的自然条件,认为我国大型、特大型桥梁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建桥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储备可以满足大桥建设需要,建桥时机已经成熟。
头疼细节促使设计创新
大桥设计阶段时令人头疼的细节很多,这些因素促使在设计中很多创新的提出。
“比如桥太长,海况不太好,我们就因地制宜,尽可能减少海上施工,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创造性提出了大型化、工厂化、预制化的设计理念,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降低了风险,也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工程造价。”王仁贵说, “以往是设计决定施工,设计出来了,施工必须照做,这次我们颠覆过来,让施工决定设计,这是个很大创新。”
“地段地段地段。”这是买房时很多市民的考虑因素。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设计时,这一因素也至关重要。
“桥位的选择必须有可比性。”王仁贵说,选在哪里必须经过层层对比,既要考虑路网的规划和杭州湾区域的整体规划,又要考虑对乍浦港的影响,还要减小自身的技术难度,建桥费用也要控制在一定合理范围。
王仁贵说,现在回头想想,大桥设计还是留有少许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大桥的桥头公园没能同步设计同步建成。”他说。
王仁贵告诉记者,第二个遗憾是海中平台的价值并没有彻底体现出来。 “按照原来的设计思路,海中平台先作为海中施工基地,方便施工单位进场施工,减少往返次数,提高工效,后作为交通服务、紧急求援、海事监控和旅游观光等配套服务平台。但因为种种原因,海中平台的开工时间比大桥开工时间延迟很多,现在还在建设。”
“桥梁的设计与家里装修类似,事先都会考虑很仔细,但事后总会发现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王仁贵说: “两个遗憾也是多种原因所致。从目前来看,通过建桥各方的共同努力,杭州湾跨海大桥已经力所能及地做到了尽善尽美。” (记者吴明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