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董孝子庙古戏台:孝子故事永流传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03-28 07:51:16

董孝子庙一片寂静,等待着在他处“重生”。

这个古戏台上,除了老戏,还上演过现代的曲艺、小品和歌舞。

  听闻董孝子庙即将迁移的消息,特意赶去转了一转。依然是围墙围住的红墙青瓦,不需要跨过月洞门,也不需要穿过小小的长弄,仿佛就能听到那水般清冽的唱腔,袅袅娜娜、隐隐约约从厚墙中透出来。如今,它已庙门深锁,连周边原本喧闹的饭馆也没了声息。不过,这只是暂时的离别,很快,它就会重新面世,只不过又换了一个地方而已。

  孝子传说动天地

  董孝子,名黯,西汉时代大儒董仲舒六世孙。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而事母至孝。董黯终年上山打柴换钱,侍奉母亲。母疾,思饮故里之水(因大隐濒临姚江,古时遭咸潮入侵,其水味苦涩,不适宜饮用),他竟然每次来回二十余里到大隐溪上游永昌潭担水奉母,据传在途中绝不转换肩胛,为的是把肩前的纯净水供母饮用。然故里之水离家甚远,不能常至,董黯即在外婆家(今章山村永昌潭旁)筑一陋室,汲水供母,母病得以好转。

  董黯有近邻王寄,秉性顽劣,事亲不孝,其母常以董之孝行作比指责王。王寄怒于董黯。一日,董黯外出,王寄百般凌辱董母,致其一病不起,不久而逝。董黯愤极,待母安葬后,伺机斩杀王寄,并投案到衙。汉和帝闻其孝心,“释其罪,且旌异行,招拜郎官”。董拒,归隐终老于大隐。

  南郭巍然孝子祠

  东汉延光三年(124年),汉安帝敕封“孝子”,并立祠于古慈溪城内。唐大历七年(772年),在宁波城外也建纯德庙,祀董孝子,原位于海曙区南郊祖关山之北的土墩上,东面即是他的母亲墓。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又敕封董黯为“孝子之神”,明州太守张琪将原慈溪城内(今慈城)董孝子庙迁到邑庙之后殿(今郡庙),又在南郊祖关山新建董孝子庙。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道光十九年(1829年)、咸丰五年(1855年)数次重修扩建董孝子庙及戏台,包括了前殿、中军殿及二廊、神殿和后殿。除戏台为歇山翘角以外都为硬山式建筑,占地近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300平方米,1984年10月成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因为年久失修,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曾改作他用,部分构件已严重损坏。1998年因铁路扩建,董孝子庙向东南迁移数百米,迁建之后扩大了占地面积并增加了其他建筑物,修复和增补了残破的构件。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漆贴金的戏台鸡笼顶藻井和后殿墙额上的二十四孝图砖刻浮雕却永远消失了。

  迁建之后的董孝子庙在今南门尹江岸路279号,朝南,紧靠南郊公园。前进五开间头门檐廊和三开间中军殿大门并列。仪门卷棚、梁柱、额枋及东西墙基都是原庙的遗物,五道大门左右的石刻对联“为劳千里使,奉诏亦知心”、“东汉以来千古,有虞而后一人”,也从原庙移拆组建,守护庙门的一对十分典型的宁波本地样式石狮子,高1.9米,长1米,宽0.6米,经修补后仍完好如初。

  稍慰晨昏雨露恩

  进入仪门头门合一的门内,戏台高出地面1.7米,左右二厢楼各4间与戏台后场相通。戏台台口宽4.5米,深度3米,另有1.5米用作后场。戏台三面围雕花栏干,中间开了一道宽2米的口,为了演出方便,搭了木梯铺了红毯便于和戏台构通。戏台左右的一对方形石柱就来自原庙,长达7米,宽0.4米。台顶的藻井则是迁建之后新制五卷棚,十年之后也显得旧了,台额“望云台”。可见原来的戏台就是供人们吊唁古人,激励来者。近年来,董孝子庙已改作民俗风味游乐场所,古戏台上演出的不仅是老戏,更有现代的曲艺、小品和歌舞。面对戏台的神殿,多是原庙建筑的迁移修补,也难分古今。新制的董孝子塑像是一位披巾冠戴的老人。主要的看戏场就是神殿,神殿高出地面近一米,在此看戏遮风蔽雨,又可品茶听戏,还有董孝子陪同始终。刻在神殿石柱上的对联又道出董孝子的又一故事:“报母心坚不避汉廷三尺法,复仇事了何知帝命两朝茶。”董孝子庙及戏台也起到承先启后教化人伦的作用,明万斯同《竹枝词》中写道:

  南郭巍然孝子祠,千年古木更添姿。东头即是慈亲冢,稍慰晨昏雨露思。

  名词解释

  祖关山:在宁波海曙区南郊。祖关山原称明州“外案山”,即与微微高起的“内案山”镇明岭在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的城外案山。原来高约十余米,有数处土丘。北宋法智大师知礼在此坐关而逝,而名“祖关”。曾出土汉代墓葬器物,后来又发现唐墓,今南郊公园一带已属文物保护范围。

【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