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宁波市食品安全状况新闻发布

   2019年,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的战略部署,不断提高市民对食品安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省食安办对我市市民的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得分为82.29 分,比 2018年增加4.89分。从抽检监测的数据看,2019年,省食安办对我市的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为99.44%,市、县两级政府对十二类大宗食品的抽检监测总体合格率为 98.73%。全年没有接到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未发生较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全市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继续保持稳中可控、持续向好的态势。

  回顾去年全市的食品安全工作,全市上下不断践行习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工作要求,根据宁波实际,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具有我市特色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不断压实食品安全“责任网”。2019年各级政府强化党政同责,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工作清单,层层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断压实部门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督促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履职监管和风险防控,建立健全本系统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以“双安双创”为重要载体,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向纵深发展,2019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10个区县(市)均通过了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9个区县(市)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目前我市正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并等待国家相关部门验收。

  第二,不断扎牢食品安全“监管网”。面对量大面广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目前全市有效的食品生产、食品经营、食品相关产品等许可证105698张,领取备案登记证的小作坊、小食杂店、小餐饮主体共计78681家,共超过18万家)以及不断涌现的食品安全新业态,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从源头抓起,聚焦民生问题,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实现全产业链的有效管控。

  一是加强源头准入监管。宁波是典型的食品输入型城市,以农产品为例,2019 年全市食用农产品总消费量2708.3 万吨,外省市供应量约占本市消费量的 70.5%;随着食品消费不断升级,去年还有大量食品为“舶来品”,2019 年宁波口岸进口食品达到了100万吨,价值21多亿美元。农业部门通过推进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加大土壤、大气、水污染防治,推行地产农产品合格证,市场监管部门和宁波海关严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守好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强线下整治。围绕重点品种、重点企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加大靶向抽检力度,全市食品安全抽检覆盖率达到7.1每千人批次,形成“风险隐患精准识别—有力管控—及时处置—有效化解”的闭环。聚焦“一老一少一农”,创新食品安全分领域治理模式,落实三方责任,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和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对全市所有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实行量化分级监管,到去年底基本消灭了C级食堂;建成农村家宴放心厨房149家,投入巨资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建设名特优作坊149家,培育2个传统特色食品作坊集聚区,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化建设。三是加强线上监管。运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加强智慧监管,优化网络订餐智慧监管系统,实现网络食用农产品、食品网络购销等新模式的风险智控。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监管,通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公检法等相关部门的协同作战,依法从严惩处违法犯罪行为,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全年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查处食品(食用农产品)案件3129件,罚没款3305万元;公安部门侦办各类食品安全案件4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6名,捣毁非法制售窝点22个,侦破3起省公安厅督办案件,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

  从全市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的结果来看:2019年,全市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定量抽检60374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8.05%,与2018年的98.01%相比略有提高。其中市民膳食结构中占比较大的大宗食品(包括粮食及加工品、蔬菜、畜禽肉及制品、水产品、水果、蛋、生鲜乳及乳制品、食用油及油脂、饮料、酒类、速冻食品、豆制品等十二大类产品)抽检监测合格率为98.73%,显著高于总体合格率。食品抽检监测发现的不合格指标主要涉及标签、食品添加剂、微生物、农兽药残留、品质指标和污染物等6大类共64种检测指标,相关部门对抽检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做了及时的核查处置,消除了风险隐患,并举一反三进行行业的整治规范。这些抽检监测指标表明,我市食品安全的链条虽然长,但得益于食品主体责任的落实、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最终老百姓消费的食品,不管是地产的,外来的,总体上都是好的,安全的。

  第三,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共治网”。保障食品安全既是政府责任,也是企业和社会的责任,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正在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格局。2019年我市政府部门通过产业引导、定向扶持、精准服务,不断加大食品安全领域公共品投入,深化“共保体+风险基金”、“公益+商业”、“服务+防控”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模式,食品行业业态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夯实了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众多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动履行质量控制、产品放行等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准确、及时的追溯信息,同时在行业协会的约束监督下,行规行约和奖惩机制逐步建立。去年以来,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通过开展全方位、立体化、阶梯式食品安全宣教工作,广大市民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知晓度、支持率不断提升,在全省的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中分数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媒体朋友的广泛宣传下,在餐饮行业开展的“红黑榜”公示、食品抽检工作中的“你点我检”、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等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关于今年以来的食品安全工作:宁波要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必须在各领域全面过硬,食品安全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事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食品安全领域防控扎实有效。通过第一时间出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政策举措,确保疫情期间农贸市场、超市、团餐供应等重点场所90%以上正常营业,餐饮商户复工率连续几个月位居全国前列。近期,按照疫情防控新的要求,在落实原有“保质量、保价格、保供应、保复工”专项行动的基础上,针对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变化,从以“防人”为主向“人物并防”转变,围绕“重点主体全覆盖、重点品种全溯源”的目标,加大对进口和重点疫情防控地区进入宁波的生鲜、冷冻畜禽及水产品的抽检监测和管控力度,严防因食物和环境污染而导致疫情的发生或传播,目前正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疫情防控重点食品大检查行动,持续到7月中下旬,确保我市不发生系统性的疫情防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为我市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2019年宁波市食品安全状况新闻发布

稿源: 2020-06-29 17:50:07

2019年宁波市食品安全状况新闻发布

   2019年,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的战略部署,不断提高市民对食品安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省食安办对我市市民的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得分为82.29 分,比 2018年增加4.89分。从抽检监测的数据看,2019年,省食安办对我市的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为99.44%,市、县两级政府对十二类大宗食品的抽检监测总体合格率为 98.73%。全年没有接到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未发生较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全市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继续保持稳中可控、持续向好的态势。

  回顾去年全市的食品安全工作,全市上下不断践行习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工作要求,根据宁波实际,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具有我市特色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不断压实食品安全“责任网”。2019年各级政府强化党政同责,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工作清单,层层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断压实部门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督促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履职监管和风险防控,建立健全本系统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以“双安双创”为重要载体,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向纵深发展,2019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10个区县(市)均通过了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9个区县(市)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目前我市正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并等待国家相关部门验收。

  第二,不断扎牢食品安全“监管网”。面对量大面广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目前全市有效的食品生产、食品经营、食品相关产品等许可证105698张,领取备案登记证的小作坊、小食杂店、小餐饮主体共计78681家,共超过18万家)以及不断涌现的食品安全新业态,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从源头抓起,聚焦民生问题,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实现全产业链的有效管控。

  一是加强源头准入监管。宁波是典型的食品输入型城市,以农产品为例,2019 年全市食用农产品总消费量2708.3 万吨,外省市供应量约占本市消费量的 70.5%;随着食品消费不断升级,去年还有大量食品为“舶来品”,2019 年宁波口岸进口食品达到了100万吨,价值21多亿美元。农业部门通过推进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加大土壤、大气、水污染防治,推行地产农产品合格证,市场监管部门和宁波海关严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守好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强线下整治。围绕重点品种、重点企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加大靶向抽检力度,全市食品安全抽检覆盖率达到7.1每千人批次,形成“风险隐患精准识别—有力管控—及时处置—有效化解”的闭环。聚焦“一老一少一农”,创新食品安全分领域治理模式,落实三方责任,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和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对全市所有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实行量化分级监管,到去年底基本消灭了C级食堂;建成农村家宴放心厨房149家,投入巨资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建设名特优作坊149家,培育2个传统特色食品作坊集聚区,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化建设。三是加强线上监管。运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加强智慧监管,优化网络订餐智慧监管系统,实现网络食用农产品、食品网络购销等新模式的风险智控。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监管,通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公检法等相关部门的协同作战,依法从严惩处违法犯罪行为,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全年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查处食品(食用农产品)案件3129件,罚没款3305万元;公安部门侦办各类食品安全案件4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6名,捣毁非法制售窝点22个,侦破3起省公安厅督办案件,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

  从全市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的结果来看:2019年,全市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定量抽检60374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8.05%,与2018年的98.01%相比略有提高。其中市民膳食结构中占比较大的大宗食品(包括粮食及加工品、蔬菜、畜禽肉及制品、水产品、水果、蛋、生鲜乳及乳制品、食用油及油脂、饮料、酒类、速冻食品、豆制品等十二大类产品)抽检监测合格率为98.73%,显著高于总体合格率。食品抽检监测发现的不合格指标主要涉及标签、食品添加剂、微生物、农兽药残留、品质指标和污染物等6大类共64种检测指标,相关部门对抽检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做了及时的核查处置,消除了风险隐患,并举一反三进行行业的整治规范。这些抽检监测指标表明,我市食品安全的链条虽然长,但得益于食品主体责任的落实、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最终老百姓消费的食品,不管是地产的,外来的,总体上都是好的,安全的。

  第三,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共治网”。保障食品安全既是政府责任,也是企业和社会的责任,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正在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格局。2019年我市政府部门通过产业引导、定向扶持、精准服务,不断加大食品安全领域公共品投入,深化“共保体+风险基金”、“公益+商业”、“服务+防控”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模式,食品行业业态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夯实了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众多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动履行质量控制、产品放行等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准确、及时的追溯信息,同时在行业协会的约束监督下,行规行约和奖惩机制逐步建立。去年以来,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通过开展全方位、立体化、阶梯式食品安全宣教工作,广大市民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知晓度、支持率不断提升,在全省的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中分数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媒体朋友的广泛宣传下,在餐饮行业开展的“红黑榜”公示、食品抽检工作中的“你点我检”、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等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关于今年以来的食品安全工作:宁波要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必须在各领域全面过硬,食品安全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事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食品安全领域防控扎实有效。通过第一时间出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政策举措,确保疫情期间农贸市场、超市、团餐供应等重点场所90%以上正常营业,餐饮商户复工率连续几个月位居全国前列。近期,按照疫情防控新的要求,在落实原有“保质量、保价格、保供应、保复工”专项行动的基础上,针对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变化,从以“防人”为主向“人物并防”转变,围绕“重点主体全覆盖、重点品种全溯源”的目标,加大对进口和重点疫情防控地区进入宁波的生鲜、冷冻畜禽及水产品的抽检监测和管控力度,严防因食物和环境污染而导致疫情的发生或传播,目前正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疫情防控重点食品大检查行动,持续到7月中下旬,确保我市不发生系统性的疫情防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为我市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编辑: 李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