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

  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文化宁波建设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新闻发布

  宁波市委宣传部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市文化发展的支持。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文化繁荣发展的相关情况。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宁波文化从百废待兴、干发新枝,到拨乱反正、繁荣发展的70年。70年来,宁波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成投用,文化品牌持续打响,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人才不断涌现,文化产品丰富多彩,先后荣膺“东亚文化之都”、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各项工作亮点纷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一、文艺创作生产喜获丰收,文化供给水平持续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的文艺事业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文艺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文艺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文艺人才快速成长,文艺创作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

  7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市组织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并获得全国及省各类常设性文艺奖项。如:诗集《看见》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音乐剧《告诉海》、歌剧《红帮裁缝》、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电视剧《向东是大海》、歌剧《呦呦鹿鸣》等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甬剧《典妻》获得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舞剧《满江红》、《花木兰》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舞蹈《阿婶合唱团》获第十七届中国群星奖;走书《“买”进“卖”出》、莲花落《催生鸡》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民间文学《梁祝文库》、《十里红妆婚嫁传说》,民间工艺《万工轿》、《十里红妆》,民间表演《镇海龙鼓》、《蝶恋梁祝》等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到目前为止,我市已连续七届共21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连续13届共38件作品获得全国“群星奖”;89部作品入选省“五个一工程”,近400件优秀作品获全国各类常设性文艺奖项,获奖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名列前茅。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市文艺精品创作已经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文艺发展道路。一是政策支持体系化。成立市文化精品工程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顶层设计。市、区县(市)两级出台指导、扶持政策,相继推出《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中共宁波市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宁波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以及《宁波市文艺人才培养扶持办法(试行)》、《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办法,从策划、立项,到创作、推广,予以全过程扶持和奖励,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管理体系,取得明显成效。设立文化精品工程专项资金、市艺术发展基金,强化政策保障。

  二是文艺创作组织化。建立完善资金管理、选题论证、立项扶持、创作生产、宣传推介、绩效考核、表彰激励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形成一套高效有力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体系,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的组织化程度。建立重点创作项目库,分类分段扶持推进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创作。强化创作规划选题策划,定期组织专题调研和项目策划会,研究阶段性创作选题和重大题材创作项目,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节点,制定《宁波市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创作规划》。完善评奖机制,定期开展“五个一工程”评选,设立宁波文艺奖、储吉旺文学奖、袁可嘉诗歌奖、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网络文学双年奖等,推出各文艺家协会常设性奖,催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三是创作主体多元化。夯实文艺土壤,深入实施“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艺术修养;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文联建设,着力建立基层文艺组织,培育基层文艺骨干,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力。调动社会力量,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服务保障等,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有文化自觉的民营文化主体,引导民营企业、社会力量成为文艺精品创作的主体力量。借助全国力量,加强与全国一流主创人员的合作,为宁波文艺创作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四是文艺阵地完善化。宁波美术馆2005年开馆,年均办展50余场次,与20多个国家的美术馆建立合作,每年举办10余场涉外艺术展,招募了40多位外国艺术家先后驻馆创作,被公认为全国外向度最高的美术馆之一。宁波画院(中国摄影家协会宁波艺术中心)2015年正式启用,成功承办了中国摄影艺术节、全国大城市专业画院学术年会等重大活动,所创作的《王安石变法》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文学港》1979年创办,1985年更为现名,作为我市唯一面向全国发行的纯文学杂志,近年来刊物质量与影响力持续提升。宁波文艺之家2014年9月建立,2019年8月设立文艺维权中心,为全市文艺工作者开展交流和维护权益提供有力保障。2011年12月,成立宁波市文化研究、创作单位——市文化艺术研究院。2015年11月,成立宁波交响乐团,在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的指导带领下,已经成为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城市交响乐团。

  二、公共文化服务提速增效,百姓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70年来尤其是本世纪初,我市提出“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累计投入110多亿元,沿余姚江、奉化江、甬江规划建设“三江文化长廊”,先后建成宁波大剧院、宁波影都、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市图书馆(包括新馆)、宁波书城、宁波文化广场、宁波市城市展览馆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不断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2019年率先完成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认定,基本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基层文化宫实现高标准全覆盖,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基层文化宫平均面积分别达4445平方米和778平方米,全市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590家。截至2018年底,我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2531.04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已建立通借通还“一卡通”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全市10个区县(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市图书馆、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并率先在全国探索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全市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全部实现光缆联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100%。逐步建立起一支达1200人专兼职相结合的村、社区文化员队伍,以及一支30000多人的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十二五”期间,10个区县(市)均被评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其中7个区县(市)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加强多元化的文化供给,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倾斜。以宁海为试点,推动“艺术家驻村行动”,用艺术创造激活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开展“创意点亮乡村”行动,整合高校、企业文创力量,深入农村开展艺术设计和创意提升。实施“一人一艺+文化礼堂+旅游体验”项目,在乡村创设文旅中心,推动文旅融合。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不断推出。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十五分钟文化圈”、“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天一荟”、“天天演”、“万场电影千场戏”等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天然舞台、百姓大舞台、“送欢乐下基层”等惠民活动,每年送戏下乡6000多场次,送讲座培训等活动5000多场次,送公益电影下乡25000多场次,丰富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连续举办两届“文艺与新时代同行”系列活动、十八届“春天送你一首诗”朗诵会、六届宁波文学周、七届“相约梨园”戏曲大赛、七届阿拉摄影节、七届“我的城市我的歌”作品征集评选、三届宁波故事会等活动,积极搭建创作展示与学习交流的平台,形成广泛的影响。

  “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自2016年8月正式实施以来,已发展社会联盟机构133余家,开发推出“一人一艺”云平台,推出12大专题、211套课程、734课时、3万余分钟优质视频资源,研发并上线艺术培训在线课程——“艺术名家慕课”(MOOC),策划组织了“一人一艺杯”全民K歌大赛、朗读大赛、戏曲大赛、舞蹈大赛等系列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超过15万人次。“天一荟”于2018年9月在“天一阁·月湖景区”正式推出,每天晚上以京剧、越剧、甬剧折子戏、宁波走书、宁波评话等传统剧目吸引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已经成为推广宁波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满足市民及游客文化休闲需求的惠民场所。

  重大文化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先后成功举办第八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东亚文化之都•宁波活动年、宁波·尼斯国际嘉年华、第31届“飞天奖”暨第25届“星光奖”颁奖晚会、中国合唱节、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国(宁波)农民电影节、中国音乐小金钟——2019全国琵琶展演、两届中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首届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双年展等国际国内重大文化活动。中国开渔节、中国开游节、中国弥勒文化节、中华慈孝节、宁波国际微电影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音乐节、中国新乡村音乐会、市民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其中市民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六届,累计推出1300余项活动,参与市民950余万人次,社会知晓度达到90%,总体满意度达导89%,已经成为我市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全民性文化艺术盛会。

  三、文化保护传承亮点纷呈,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7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地域文化研究传承工程,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我市共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69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以保国寺、天一阁、河姆渡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市“金名片”。2014年6月,大运河(宁波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组成部分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宁波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古丝绸之路“活化石”。国家首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宁波基地落成开放,水下考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元代永丰库遗址、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等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小白礁1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工作荣获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奖“田野考古奖”。上林湖越窑遗址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我市博物馆经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博物馆159家,形成了以国家一级博物馆宁波博物馆为龙头的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共同发展的“一轴双线”布局。中国港口博物馆成为我市首个国字号博物馆。宁波博物馆被授予国家一级博物馆和最具创新博物馆。“南国书城”天一阁、千年古建保国寺品牌影响不断扩大。组建宁波市文化馆理事会和宁波市图书馆理事会、宁波博物馆理事会,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管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已占博物馆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全国首创业余文保员队伍制度,培养了大批文博志愿者,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非遗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与传承实践,非遗普查“宁波模式”和非遗保护宁波“三位一体”模式成为全国推广经验。2015年宁波在全国率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创造了许多经验和亮点,非遗整体保护、品牌打造和考核评估走在全国前列。建立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5项、省级9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位、省级78位。象山县被批准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创建中国布龙之乡、中国梁祝文化之乡、中国慈孝文化之乡、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中国海丝文化之乡等12个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成立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宁波市甬剧艺术博物馆),在慈溪市天元村创建首个中国曲协会员乡村曲艺工作站,开展“阿拉非遗汇”、“温故”系列展等品牌活动,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地方文化品牌提供良好载体。

  “戏曲进校园”活动全面开展。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人群,以传统戏曲为载体,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性教育,通过戏曲演出、普及讲座、互动辅导、课本剧创作等形式,构建“戏曲进校园”活动长效工作机制。近年来,全市年均举行“戏曲进校园”活动400余场,教学讲座时间超过300小时,参与师生总人数约10万人次,目前已覆盖全市三分之二中小学。多项举措引导、培育戏剧人才,举办“戏剧进校园”艺术骨干人员集训营,成立全市校园剧社联盟,成功举办宁波市首届校园戏剧节,指导编写戏曲校本教材中学版和小学版。

  四、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全面推开,我市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始终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不断完善政策体制、要素保障和平台体系建设,全市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速度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集聚水平提高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93.74亿元,比2005年90.81亿元增长7.7倍,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6.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71%提高到2018年的7.49%,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制造业发展保持优势,结构上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和品牌化发展,总量在全省居于首位。文化内容服务业增加值逐年增高,与文化制造业比值已接近50:50。产业融合不断增强,我市入选首批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集聚水平逐步提高。通过资源要素集聚、政策措施落地等方式对重点区域进行整合提升,总体上形成了“一核、一轴、一带、多中心”和20个文化产业发展功能区的文化产业布局。目前,全市市级及市级培育园区累计达62家,其中,省级文创产业园区7家,省级文创街区6家。以象山影视城、宁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为代表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发挥了产业集聚、孵化和带动作用。据初步统计,2018年实现园区文创产值约250亿元,集聚文化企业万余家,吸纳就业人口8万余人。

  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涌现出得力、音王、广博、大丰、海伦钢琴、贝发等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市上亿元文化企业110家,前10强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大丰实业获得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家从事文化装备的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境内主板上市文化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32家,宁波股交中心“文创板”挂牌120家,其中,甬派传媒成为宁波首家上市国有文化企业。

  产业保障切实强化。先后发布《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书香宁波2020”“影视宁波2020”“音乐宁波2020”“创意宁波2020”建设计划》等文件,出台《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宁波市级文创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等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政策扶持体系不断完善。近三年来,全市共引进文化企业超过3000余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的文化企业有500余家,现场签约项目70余项,签约意向总金额超过650亿元人民币,实到资金200余亿元。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共有参展企业4700余家吸引客商14.2万余名,现场交易突破12亿元,意向成交34余亿元。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强化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国有文化企业考核机制,推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委员会建设。深化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等国有文化集团改革,推进媒体融合项目、积极拓展多元产业,发挥国有文化企业骨干作用。完成全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资源整合和股份制改造。

  五、“文化宁波”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为推动文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进一步提高文化供给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文化需求,2019年初,我市提出“文化宁波2020”建设计划,全面推进“书香宁波”“影视宁波”“音乐宁波”“创意宁波”建设。

  一是培育全民阅读氛围,完善社会服务设施,大力建设“书香宁波”。构建完善公共阅读服务网络,启动天一阁博物馆扩建工程,推进与故宫博物院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巩固提升镇乡(街道)分馆全覆盖。推进实体书店提档升级,着力打造“一区县(市)一书城”格局和“一镇乡(街道)一书店”体系,大力发展特色民营书店,推广“+书店”和“书店+”模式,打造一批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创意生活等于一体的书香服务综合体。推动全民阅读品牌建设,积极培育“一区一重点”特色品牌,组织开展宁波书展、宁波读书节、宁波文学周等系列重点活动。目前,全市超过40%的镇乡(街道)开设了新华书店网点,江北、北仑、慈溪实现“一乡镇(街道)一书店”全覆盖,海曙、鄞州、余姚覆盖率在80%以上。全市已建立各类阅读组织170余个,各区县(市)均有本地读书节活动。全市乡镇(街道)图书馆达到一级馆比率在40%左右,8个区县(市)实现县级图书馆对乡镇(街道)图书流通全覆盖。《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二是做长产业链,做强价值链,大力建设“影视宁波”。依托现有影视产业集聚优势,推动宁波影视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转变,推动影视创作生产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实现影视拍摄、制作、出品等全产业链覆盖,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影视企业和优秀项目落户宁波,打造华东地区影视文化产业的主要集聚区。2018年,象山影视城实现收入25.19亿元,同比增长54.7%;年接待游客量280万人次,门票收入进入全国影视基地景区前三甲;累计引进影视公司和工作室1900余家。浙江广电象山影视基地三期已经正式开工,北影影视艺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已完成并具备开学条件。“东方1910”影视拍摄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并运转,已受理影视咨询、服务接待、项目落地超过190起。

  三是事业产业齐头并进,传统创新有机融合,大力建设“音乐宁波”。立足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母港、中国新乡村音乐发源地、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的目标,建立完善促进音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一核六区多点辐射”功能区建设。加快音乐港核心区建设。以宁波大剧院为中心,绿岛公园、姚江花博园为关键节点,规划建设融音乐总部基地、音乐高端演艺、音乐主题公园、音乐生活街区、音乐众创空间、音乐产学研基地等于一体的宁波音乐港核心区,打造具有行业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音乐产业高地和现代文旅地标。发起并推动中国新乡村音乐计划,组建成立新乡村音乐发展有限公司和新乡村音乐发展中心,建设中国新乡村音乐创作体验基地和演艺交流营地,建设音乐智造创新中心,打造音乐演出演艺高地,形成本土原创音乐品牌,努力把宁波打造成中国新乡村音乐的发源地。目前,绿岛音乐公园、“乐巢”音乐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国新乡村音乐发展计划正式启动,先后举办了中国新乡村音乐会,新乡村音乐创作体验春季营、夏季营活动,现场创作推出20余首原创新乡村歌曲。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及浙江省委宣传部、宁波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在中国文联举办了中国新乡村音乐座谈会。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以及阿里音乐等音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已建立新乡村音乐创作体验基地10个,新乡村音乐演艺交流营地3个。

  四是激发创新活力,推动转型升级,大力建设“创意宁波”。聚焦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小微企业培育、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产品,着力扶持市场主体,加强创意设计平台建设,努力将宁波建设成为一流的创意设计高地。目前,文创港建设全面启动,一期1平方公里核心区征地拆迁、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储备等工作积极推进,总投资额达到38.8亿元。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成交额6.12亿元,意向成交额17.8亿元,现场签约项目20个,总签约金额97.25亿元。推进创意设计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以“农村文明示范线”建设为抓手,开展“创意点亮乡村”活动。

  六、文化“走出去”加快步伐,城市文化影响力快速提升

  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立足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整合文化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加快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全面展示宁波文化魅力,宣传推广宁波城市形象,提升宁波文化影响力。

  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搭建文化“走出去”平台。每年中国—中东欧博览会期间,以经贸交流为载体,积极开展针对性文化交流,举办中东欧艺术交流展,增进文化了解。宁波市政府与文化和旅游部合作共建保加利亚索菲亚中国海外文化中心,以中东欧国家为立足点,加深宁波与国际间文化交流。充分利用友好城市交流机会,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合作交流。目前宁波与意大利佛罗伦萨、英国诺丁汉等友好城市均已建立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宁波与佛罗伦萨互赠大卫雕像和文臣武将雕像,合作举办佛罗伦萨(宁波)设计双年展,与英国诺丁汉开展高校教育合作和以微电影为媒介的影视文化合作交流,与日本京都、奈良开展密切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以文化传承为主题,加强文化交流文明对话。2016年,借宁波荣膺“东亚文化之都”之机,举办东亚文化之都•宁波活动年”活动,以“传承”“绽放”“和睦”“共享”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推动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2016年宁波共派出20多个对外交流团组前往韩国和日本,促进了文化交流合作,全面展示了宁波多元、开放、创新、繁荣的“东亚文化之都”独特魅力。以“阳明思想与世界文明建设”为主题,宁波市政府与中国社科院联合主办国际性文化高端论坛---“天一阁论坛”,搭建传播中华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以学术交流为载体,推动文化机构国际合作交流。宁波博物馆已与国外9个博物馆建立友好城市博物馆联盟,与香港历史博物馆达成双边合作意向书;天一阁博物馆、庆安会馆、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分别与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学书馆、台南善化庆安宫、日本元兴寺等签订合作关系协议。2017年1月,承办了原文化部“意会中国—阿拉伯国家来华采风”项目,共有来自阿曼、伊朗、突尼斯等9个国家12名知名画家来甬采风创作。

  以文艺演出为媒介,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2016年,宁波演艺集团启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海路遗风·越剧万里行”,宁波小百花越剧团沿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赴全国21个城市开展《烟雨青瓷》、《梁祝》等巡演,并赴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交流年”演出活动,获得外交部表扬。2017年春节期间,演艺集团在英国、克罗地亚、捷克、泰国等四国开展2017“欢乐春节”海外巡演,历时10多天,演出16场,充分展示了宁波文化魅力,扩大了宁波国际影响力。宁波交响乐团成立后,先后赴德国、保加利亚、波兰等国交流演出,获得当地市民的普遍赞誉。

  七、文化人才培育成效显著,“文艺甬军”队伍不断壮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市不断拓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展示与提升平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甬军”。

  创新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在全国同类城市首创出台专门的文艺人才政策《宁波市文艺人才培育扶持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扶持的力度和精准度,细化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展览、展演、研讨等活动的扶持内容,扩大扶持覆盖面,形成导向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艺人才培养扶持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思路,2017年引进陈振濂、叶辛、俞峰、吴玉霞等12位国内文艺大师在宁波设立工作室,对带动宁波文化文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强化基层文艺人才建设。继2009年区县(市)文联组织全面建成,2017年8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街道)文联组织全覆盖。在此基础上,2018年开始实施锻造十万文艺甬军、夯实基层文联基础三年行动,通过培训基层文艺骨干、扶持基层文艺社团等举措,有计划开展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文艺骨干培育工作,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到2020年底,市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达到1万人,区县(市)级会员达到2万人,基层会员达到7万人,形成全市文艺团队建设体系。

  实施文艺大众哺育工程。2017年至2018年,完成全市乡镇(街道)文联所属1000余名协会负责人轮训,开展了文学、戏剧、歌曲、舞蹈、曲艺、书法、美术、摄影、民间工艺9个文艺门类的基层文艺社团风采大展示活动,发掘培育了一批基层文艺人才。每五年举办一届青年创作座谈会,每三年开展一次“青年文艺之星”评选,较好促进了青年文艺人才成长。

  经过多年的培育、建设,全市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艺领军人物,一批中青年文化骨干崭露头角,文艺队伍日益壮大,梯次结构更趋合理。目前,全市文艺家协会会员8017名,其中省级会员3033人,国家级会员801人,文艺人才总数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有4人被列入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3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为人民创作的导向更加鲜明,文化高质量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推动文化宁波建设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努力实现高水平文化小康,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新的局面。

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文化宁波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新闻发布

稿源: 2019-09-26 14:37:10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

  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文化宁波建设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新闻发布

  宁波市委宣传部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市文化发展的支持。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文化繁荣发展的相关情况。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宁波文化从百废待兴、干发新枝,到拨乱反正、繁荣发展的70年。70年来,宁波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成投用,文化品牌持续打响,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人才不断涌现,文化产品丰富多彩,先后荣膺“东亚文化之都”、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各项工作亮点纷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一、文艺创作生产喜获丰收,文化供给水平持续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的文艺事业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文艺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文艺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文艺人才快速成长,文艺创作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

  7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市组织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并获得全国及省各类常设性文艺奖项。如:诗集《看见》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音乐剧《告诉海》、歌剧《红帮裁缝》、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电视剧《向东是大海》、歌剧《呦呦鹿鸣》等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甬剧《典妻》获得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舞剧《满江红》、《花木兰》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舞蹈《阿婶合唱团》获第十七届中国群星奖;走书《“买”进“卖”出》、莲花落《催生鸡》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民间文学《梁祝文库》、《十里红妆婚嫁传说》,民间工艺《万工轿》、《十里红妆》,民间表演《镇海龙鼓》、《蝶恋梁祝》等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到目前为止,我市已连续七届共21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连续13届共38件作品获得全国“群星奖”;89部作品入选省“五个一工程”,近400件优秀作品获全国各类常设性文艺奖项,获奖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名列前茅。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市文艺精品创作已经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文艺发展道路。一是政策支持体系化。成立市文化精品工程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顶层设计。市、区县(市)两级出台指导、扶持政策,相继推出《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中共宁波市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宁波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以及《宁波市文艺人才培养扶持办法(试行)》、《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办法,从策划、立项,到创作、推广,予以全过程扶持和奖励,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管理体系,取得明显成效。设立文化精品工程专项资金、市艺术发展基金,强化政策保障。

  二是文艺创作组织化。建立完善资金管理、选题论证、立项扶持、创作生产、宣传推介、绩效考核、表彰激励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形成一套高效有力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体系,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的组织化程度。建立重点创作项目库,分类分段扶持推进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创作。强化创作规划选题策划,定期组织专题调研和项目策划会,研究阶段性创作选题和重大题材创作项目,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节点,制定《宁波市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创作规划》。完善评奖机制,定期开展“五个一工程”评选,设立宁波文艺奖、储吉旺文学奖、袁可嘉诗歌奖、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网络文学双年奖等,推出各文艺家协会常设性奖,催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三是创作主体多元化。夯实文艺土壤,深入实施“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艺术修养;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文联建设,着力建立基层文艺组织,培育基层文艺骨干,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力。调动社会力量,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服务保障等,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有文化自觉的民营文化主体,引导民营企业、社会力量成为文艺精品创作的主体力量。借助全国力量,加强与全国一流主创人员的合作,为宁波文艺创作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四是文艺阵地完善化。宁波美术馆2005年开馆,年均办展50余场次,与20多个国家的美术馆建立合作,每年举办10余场涉外艺术展,招募了40多位外国艺术家先后驻馆创作,被公认为全国外向度最高的美术馆之一。宁波画院(中国摄影家协会宁波艺术中心)2015年正式启用,成功承办了中国摄影艺术节、全国大城市专业画院学术年会等重大活动,所创作的《王安石变法》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文学港》1979年创办,1985年更为现名,作为我市唯一面向全国发行的纯文学杂志,近年来刊物质量与影响力持续提升。宁波文艺之家2014年9月建立,2019年8月设立文艺维权中心,为全市文艺工作者开展交流和维护权益提供有力保障。2011年12月,成立宁波市文化研究、创作单位——市文化艺术研究院。2015年11月,成立宁波交响乐团,在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的指导带领下,已经成为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城市交响乐团。

  二、公共文化服务提速增效,百姓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70年来尤其是本世纪初,我市提出“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累计投入110多亿元,沿余姚江、奉化江、甬江规划建设“三江文化长廊”,先后建成宁波大剧院、宁波影都、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市图书馆(包括新馆)、宁波书城、宁波文化广场、宁波市城市展览馆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不断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2019年率先完成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认定,基本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基层文化宫实现高标准全覆盖,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基层文化宫平均面积分别达4445平方米和778平方米,全市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590家。截至2018年底,我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2531.04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已建立通借通还“一卡通”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全市10个区县(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市图书馆、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并率先在全国探索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全市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全部实现光缆联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100%。逐步建立起一支达1200人专兼职相结合的村、社区文化员队伍,以及一支30000多人的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十二五”期间,10个区县(市)均被评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其中7个区县(市)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加强多元化的文化供给,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倾斜。以宁海为试点,推动“艺术家驻村行动”,用艺术创造激活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开展“创意点亮乡村”行动,整合高校、企业文创力量,深入农村开展艺术设计和创意提升。实施“一人一艺+文化礼堂+旅游体验”项目,在乡村创设文旅中心,推动文旅融合。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不断推出。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十五分钟文化圈”、“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天一荟”、“天天演”、“万场电影千场戏”等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天然舞台、百姓大舞台、“送欢乐下基层”等惠民活动,每年送戏下乡6000多场次,送讲座培训等活动5000多场次,送公益电影下乡25000多场次,丰富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连续举办两届“文艺与新时代同行”系列活动、十八届“春天送你一首诗”朗诵会、六届宁波文学周、七届“相约梨园”戏曲大赛、七届阿拉摄影节、七届“我的城市我的歌”作品征集评选、三届宁波故事会等活动,积极搭建创作展示与学习交流的平台,形成广泛的影响。

  “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自2016年8月正式实施以来,已发展社会联盟机构133余家,开发推出“一人一艺”云平台,推出12大专题、211套课程、734课时、3万余分钟优质视频资源,研发并上线艺术培训在线课程——“艺术名家慕课”(MOOC),策划组织了“一人一艺杯”全民K歌大赛、朗读大赛、戏曲大赛、舞蹈大赛等系列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超过15万人次。“天一荟”于2018年9月在“天一阁·月湖景区”正式推出,每天晚上以京剧、越剧、甬剧折子戏、宁波走书、宁波评话等传统剧目吸引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已经成为推广宁波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满足市民及游客文化休闲需求的惠民场所。

  重大文化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先后成功举办第八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东亚文化之都•宁波活动年、宁波·尼斯国际嘉年华、第31届“飞天奖”暨第25届“星光奖”颁奖晚会、中国合唱节、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国(宁波)农民电影节、中国音乐小金钟——2019全国琵琶展演、两届中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首届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双年展等国际国内重大文化活动。中国开渔节、中国开游节、中国弥勒文化节、中华慈孝节、宁波国际微电影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音乐节、中国新乡村音乐会、市民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其中市民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六届,累计推出1300余项活动,参与市民950余万人次,社会知晓度达到90%,总体满意度达导89%,已经成为我市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全民性文化艺术盛会。

  三、文化保护传承亮点纷呈,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7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地域文化研究传承工程,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我市共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69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以保国寺、天一阁、河姆渡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市“金名片”。2014年6月,大运河(宁波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组成部分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宁波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古丝绸之路“活化石”。国家首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宁波基地落成开放,水下考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元代永丰库遗址、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等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小白礁1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工作荣获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奖“田野考古奖”。上林湖越窑遗址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我市博物馆经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博物馆159家,形成了以国家一级博物馆宁波博物馆为龙头的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共同发展的“一轴双线”布局。中国港口博物馆成为我市首个国字号博物馆。宁波博物馆被授予国家一级博物馆和最具创新博物馆。“南国书城”天一阁、千年古建保国寺品牌影响不断扩大。组建宁波市文化馆理事会和宁波市图书馆理事会、宁波博物馆理事会,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管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已占博物馆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全国首创业余文保员队伍制度,培养了大批文博志愿者,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非遗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与传承实践,非遗普查“宁波模式”和非遗保护宁波“三位一体”模式成为全国推广经验。2015年宁波在全国率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创造了许多经验和亮点,非遗整体保护、品牌打造和考核评估走在全国前列。建立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5项、省级9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位、省级78位。象山县被批准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创建中国布龙之乡、中国梁祝文化之乡、中国慈孝文化之乡、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中国海丝文化之乡等12个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成立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宁波市甬剧艺术博物馆),在慈溪市天元村创建首个中国曲协会员乡村曲艺工作站,开展“阿拉非遗汇”、“温故”系列展等品牌活动,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地方文化品牌提供良好载体。

  “戏曲进校园”活动全面开展。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人群,以传统戏曲为载体,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性教育,通过戏曲演出、普及讲座、互动辅导、课本剧创作等形式,构建“戏曲进校园”活动长效工作机制。近年来,全市年均举行“戏曲进校园”活动400余场,教学讲座时间超过300小时,参与师生总人数约10万人次,目前已覆盖全市三分之二中小学。多项举措引导、培育戏剧人才,举办“戏剧进校园”艺术骨干人员集训营,成立全市校园剧社联盟,成功举办宁波市首届校园戏剧节,指导编写戏曲校本教材中学版和小学版。

  四、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全面推开,我市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始终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不断完善政策体制、要素保障和平台体系建设,全市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速度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集聚水平提高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93.74亿元,比2005年90.81亿元增长7.7倍,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6.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71%提高到2018年的7.49%,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制造业发展保持优势,结构上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和品牌化发展,总量在全省居于首位。文化内容服务业增加值逐年增高,与文化制造业比值已接近50:50。产业融合不断增强,我市入选首批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集聚水平逐步提高。通过资源要素集聚、政策措施落地等方式对重点区域进行整合提升,总体上形成了“一核、一轴、一带、多中心”和20个文化产业发展功能区的文化产业布局。目前,全市市级及市级培育园区累计达62家,其中,省级文创产业园区7家,省级文创街区6家。以象山影视城、宁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为代表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发挥了产业集聚、孵化和带动作用。据初步统计,2018年实现园区文创产值约250亿元,集聚文化企业万余家,吸纳就业人口8万余人。

  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涌现出得力、音王、广博、大丰、海伦钢琴、贝发等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市上亿元文化企业110家,前10强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大丰实业获得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家从事文化装备的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境内主板上市文化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32家,宁波股交中心“文创板”挂牌120家,其中,甬派传媒成为宁波首家上市国有文化企业。

  产业保障切实强化。先后发布《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书香宁波2020”“影视宁波2020”“音乐宁波2020”“创意宁波2020”建设计划》等文件,出台《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宁波市级文创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等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政策扶持体系不断完善。近三年来,全市共引进文化企业超过3000余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的文化企业有500余家,现场签约项目70余项,签约意向总金额超过650亿元人民币,实到资金200余亿元。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共有参展企业4700余家吸引客商14.2万余名,现场交易突破12亿元,意向成交34余亿元。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强化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国有文化企业考核机制,推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委员会建设。深化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等国有文化集团改革,推进媒体融合项目、积极拓展多元产业,发挥国有文化企业骨干作用。完成全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资源整合和股份制改造。

  五、“文化宁波”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为推动文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进一步提高文化供给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文化需求,2019年初,我市提出“文化宁波2020”建设计划,全面推进“书香宁波”“影视宁波”“音乐宁波”“创意宁波”建设。

  一是培育全民阅读氛围,完善社会服务设施,大力建设“书香宁波”。构建完善公共阅读服务网络,启动天一阁博物馆扩建工程,推进与故宫博物院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巩固提升镇乡(街道)分馆全覆盖。推进实体书店提档升级,着力打造“一区县(市)一书城”格局和“一镇乡(街道)一书店”体系,大力发展特色民营书店,推广“+书店”和“书店+”模式,打造一批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创意生活等于一体的书香服务综合体。推动全民阅读品牌建设,积极培育“一区一重点”特色品牌,组织开展宁波书展、宁波读书节、宁波文学周等系列重点活动。目前,全市超过40%的镇乡(街道)开设了新华书店网点,江北、北仑、慈溪实现“一乡镇(街道)一书店”全覆盖,海曙、鄞州、余姚覆盖率在80%以上。全市已建立各类阅读组织170余个,各区县(市)均有本地读书节活动。全市乡镇(街道)图书馆达到一级馆比率在40%左右,8个区县(市)实现县级图书馆对乡镇(街道)图书流通全覆盖。《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二是做长产业链,做强价值链,大力建设“影视宁波”。依托现有影视产业集聚优势,推动宁波影视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转变,推动影视创作生产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实现影视拍摄、制作、出品等全产业链覆盖,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影视企业和优秀项目落户宁波,打造华东地区影视文化产业的主要集聚区。2018年,象山影视城实现收入25.19亿元,同比增长54.7%;年接待游客量280万人次,门票收入进入全国影视基地景区前三甲;累计引进影视公司和工作室1900余家。浙江广电象山影视基地三期已经正式开工,北影影视艺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已完成并具备开学条件。“东方1910”影视拍摄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并运转,已受理影视咨询、服务接待、项目落地超过190起。

  三是事业产业齐头并进,传统创新有机融合,大力建设“音乐宁波”。立足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母港、中国新乡村音乐发源地、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的目标,建立完善促进音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一核六区多点辐射”功能区建设。加快音乐港核心区建设。以宁波大剧院为中心,绿岛公园、姚江花博园为关键节点,规划建设融音乐总部基地、音乐高端演艺、音乐主题公园、音乐生活街区、音乐众创空间、音乐产学研基地等于一体的宁波音乐港核心区,打造具有行业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音乐产业高地和现代文旅地标。发起并推动中国新乡村音乐计划,组建成立新乡村音乐发展有限公司和新乡村音乐发展中心,建设中国新乡村音乐创作体验基地和演艺交流营地,建设音乐智造创新中心,打造音乐演出演艺高地,形成本土原创音乐品牌,努力把宁波打造成中国新乡村音乐的发源地。目前,绿岛音乐公园、“乐巢”音乐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国新乡村音乐发展计划正式启动,先后举办了中国新乡村音乐会,新乡村音乐创作体验春季营、夏季营活动,现场创作推出20余首原创新乡村歌曲。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及浙江省委宣传部、宁波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在中国文联举办了中国新乡村音乐座谈会。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以及阿里音乐等音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已建立新乡村音乐创作体验基地10个,新乡村音乐演艺交流营地3个。

  四是激发创新活力,推动转型升级,大力建设“创意宁波”。聚焦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小微企业培育、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产品,着力扶持市场主体,加强创意设计平台建设,努力将宁波建设成为一流的创意设计高地。目前,文创港建设全面启动,一期1平方公里核心区征地拆迁、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储备等工作积极推进,总投资额达到38.8亿元。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成交额6.12亿元,意向成交额17.8亿元,现场签约项目20个,总签约金额97.25亿元。推进创意设计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以“农村文明示范线”建设为抓手,开展“创意点亮乡村”活动。

  六、文化“走出去”加快步伐,城市文化影响力快速提升

  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立足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整合文化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加快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全面展示宁波文化魅力,宣传推广宁波城市形象,提升宁波文化影响力。

  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搭建文化“走出去”平台。每年中国—中东欧博览会期间,以经贸交流为载体,积极开展针对性文化交流,举办中东欧艺术交流展,增进文化了解。宁波市政府与文化和旅游部合作共建保加利亚索菲亚中国海外文化中心,以中东欧国家为立足点,加深宁波与国际间文化交流。充分利用友好城市交流机会,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合作交流。目前宁波与意大利佛罗伦萨、英国诺丁汉等友好城市均已建立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宁波与佛罗伦萨互赠大卫雕像和文臣武将雕像,合作举办佛罗伦萨(宁波)设计双年展,与英国诺丁汉开展高校教育合作和以微电影为媒介的影视文化合作交流,与日本京都、奈良开展密切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以文化传承为主题,加强文化交流文明对话。2016年,借宁波荣膺“东亚文化之都”之机,举办东亚文化之都•宁波活动年”活动,以“传承”“绽放”“和睦”“共享”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推动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2016年宁波共派出20多个对外交流团组前往韩国和日本,促进了文化交流合作,全面展示了宁波多元、开放、创新、繁荣的“东亚文化之都”独特魅力。以“阳明思想与世界文明建设”为主题,宁波市政府与中国社科院联合主办国际性文化高端论坛---“天一阁论坛”,搭建传播中华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以学术交流为载体,推动文化机构国际合作交流。宁波博物馆已与国外9个博物馆建立友好城市博物馆联盟,与香港历史博物馆达成双边合作意向书;天一阁博物馆、庆安会馆、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分别与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学书馆、台南善化庆安宫、日本元兴寺等签订合作关系协议。2017年1月,承办了原文化部“意会中国—阿拉伯国家来华采风”项目,共有来自阿曼、伊朗、突尼斯等9个国家12名知名画家来甬采风创作。

  以文艺演出为媒介,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2016年,宁波演艺集团启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海路遗风·越剧万里行”,宁波小百花越剧团沿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赴全国21个城市开展《烟雨青瓷》、《梁祝》等巡演,并赴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交流年”演出活动,获得外交部表扬。2017年春节期间,演艺集团在英国、克罗地亚、捷克、泰国等四国开展2017“欢乐春节”海外巡演,历时10多天,演出16场,充分展示了宁波文化魅力,扩大了宁波国际影响力。宁波交响乐团成立后,先后赴德国、保加利亚、波兰等国交流演出,获得当地市民的普遍赞誉。

  七、文化人才培育成效显著,“文艺甬军”队伍不断壮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市不断拓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展示与提升平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甬军”。

  创新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在全国同类城市首创出台专门的文艺人才政策《宁波市文艺人才培育扶持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扶持的力度和精准度,细化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展览、展演、研讨等活动的扶持内容,扩大扶持覆盖面,形成导向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艺人才培养扶持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思路,2017年引进陈振濂、叶辛、俞峰、吴玉霞等12位国内文艺大师在宁波设立工作室,对带动宁波文化文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强化基层文艺人才建设。继2009年区县(市)文联组织全面建成,2017年8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街道)文联组织全覆盖。在此基础上,2018年开始实施锻造十万文艺甬军、夯实基层文联基础三年行动,通过培训基层文艺骨干、扶持基层文艺社团等举措,有计划开展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文艺骨干培育工作,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到2020年底,市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达到1万人,区县(市)级会员达到2万人,基层会员达到7万人,形成全市文艺团队建设体系。

  实施文艺大众哺育工程。2017年至2018年,完成全市乡镇(街道)文联所属1000余名协会负责人轮训,开展了文学、戏剧、歌曲、舞蹈、曲艺、书法、美术、摄影、民间工艺9个文艺门类的基层文艺社团风采大展示活动,发掘培育了一批基层文艺人才。每五年举办一届青年创作座谈会,每三年开展一次“青年文艺之星”评选,较好促进了青年文艺人才成长。

  经过多年的培育、建设,全市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艺领军人物,一批中青年文化骨干崭露头角,文艺队伍日益壮大,梯次结构更趋合理。目前,全市文艺家协会会员8017名,其中省级会员3033人,国家级会员801人,文艺人才总数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有4人被列入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3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为人民创作的导向更加鲜明,文化高质量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推动文化宁波建设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努力实现高水平文化小康,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新的局面。

编辑: 李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