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重点工程建设 助推宁波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胡  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各部委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宁波始终把“集中力量支援和保证重点工程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充分发挥港口和开放优势,从北仑港、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等四大工程起步,推进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了宁波经济的腾飞。迈入新世纪,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项目,多次视察宁波重点工程,并作出了重要指示,为宁波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八八战略”总体部署,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等行动,宁波的基础设施、城市面貌、人民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炫目成就,并于2018年跻身万亿GDP城市行列。

  一、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发展支撑力不断夯实

  宁波重点工程建设以开发深水港为起点逐步推进,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建成,城市腹地不断扩大,互联互通更加便捷,资源利用更加充分,载体功能不断提升。

  高速公路实现网络式布局。从1993年杭甬高速公路正式全线动工,到创造多个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绕城高速“黄金一圈”建成,再到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甬温台高速及复线、甬金高速的全线通车,宁波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500公里,“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全面形成。

  铁路从端点向枢纽跨越。在全国铁路网中,宁波一直是个交通末端城市。2009年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后,宁波城市交通地位显著提高。随着甬金铁路开工建设,以及下一步通苏嘉甬铁路和甬舟铁路的规划建设,宁波将形成“内联外通、南客北货”铁路枢纽体系,彻底改变交通末端地位。

  港口向世界级强港迈进。自开发建设以来,宁波舟山港已建成45万吨级原油码头等多个大型、特大型深水泊位,30万吨巨轮可自由进出,40万吨以上巨轮可候潮进出,宁波舟山港成为世界首个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的国际大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0年居全球第一,综合性深水大港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港通天下”实至名归。

  航空建设日新月异。1990年栎社国际机场建成投用,结束了宁波不通民航的历史,2018年宁波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100万人次。正在实施的三期工程竣工后,机场航站楼总面积将达到16万平米。机场四期和宁波空铁联运枢纽已启动前期工作,建成后将极大方便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切实改善宁波投资环境。同时,宁海和杭州湾通用机场先后于2018年获批,建成后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新的出行方式。

  公共出行更加便利。通过实施两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目前,宁波已陆续开通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3号线一期,运行总里程达到91公里。到2020年前后,将形成2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格局。通过机场快速干道、北环快速路等城市交通重点工程的实施,以及轨道交通“一环两快七射”放射状网络的进一步构建,人们的交通出行将更加便利,城镇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积极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一大批水利重点工程陆续实施,建成四明湖水库、周公宅水库等大中型水库33座,供水能力已达27亿立方米/年,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深入实施“五水共治”等江河流域整治工程,甬江、余姚江、奉化江防洪排涝和抗灾能力全面提升,“三江六岸”更加通达、美丽、富有活力。

  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宁波是资源小市,但通过北仑电厂、宁海国华电厂、象山大唐乌沙山电厂、镇海炼化升级改造、浙江LNG接收站工程、海上风电以及电网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能源供应水平不断提升,储运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资源通过管道运输,源源不断地送往各地,使宁波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

  二、“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城市面貌发生蝶变

  解放前的宁波,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没有一幢现代化的建筑。港口的发展,推动了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建设。

  重塑古城新形象。20世纪80年代,宁波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不到8平方公里,七塔寺以东还是一片农田。通过中山路改造工程的实施,宁波第一长街逐步“破茧蝶变”,现在,中山路西至宁波绕城高速,东至盛莫北路,全长达到20.2公里。随着兴宁桥、甬江大桥和甬江隧道、常洪隧道等重点工程实施,促成了原江东片区的开发,城市交通联系更加紧密,“沧海桑田”逐步发展成为繁华城市。特别是随着天一广场、老外滩等项目的实施,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断实现涅槃。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按照国务院对宁波团组式城市的定位,宁镇公路、江南路、通途路等道路,强化了中心区与镇海、北仑的交通联系。鄞州万达广场、南部商务中心、宁波行政中心等重大项目实施,使城市框架在“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中进一步拉开,宁波城市团组更加紧密,高新区、东部新城、鄞州中心区等正成为最具活力的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迈上“高速路”,城市发展充满了生机活力。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末,宁波启动月湖景区建设工程,恢复湖区传统景点。近20年来,宁波先后实施中山广场、鼓楼步行街、城隍庙步行街等项目,以及城市亮化、三江六岸整治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宁波高楼越来越多、街道越来越宽、环境越来越美,1000多公里的城市绿道,将“三江六岸”串珠成链,一侧是江景,一侧是绿带,市民乐行其间,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与现代都市水乳交融的和美景象。

  三、产业迭代更新,推动宁波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深水港优势,根据国家生产力布局,镇海炼化、宝新不锈钢等一批原材料重大项目陆续实施,临港产业逐渐成为宁波工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积极打造重大平台,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246”产业集群,为宁波下一个万亿增量擘画蓝图。

  绿色石化产业迅速发展。1978年元旦,浙江炼油厂年产250万吨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宁波绿色石化产业由此起步,随着镇海炼化、大榭石化等重大项目陆续建设,绿色石化产业已成为宁波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近年来,宁波着力打造上下游一体化石化产业体系,“油头化尾”产业链基本成形,力争尽快建成极具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汽车产业后来居上。宁波汽车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吉利、一汽大众整车制造项目相继落地杭州湾、北仑。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达到80.27万辆,整车产值906.9亿元,汽车产业产值达到3169.8亿元。创立于1984年的吉利汽车,从宁波走向世界,自2012年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以来,吉利控股集团已连续6年上榜。

  高新技术产业勇立潮头。1949年,宁波工业企业不足30家,总产值约1亿元。70年来,宁波通过实施一系列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重点建设项目,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6830亿元。同时,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东方电缆、中芯集成电路、舜宇光学、博威合金等重点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宁波规上工业增加值3730.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三成。

  传统产业风起云涌。宁波商品经济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开放政策支持下,宁波着力推进服装、塑机、家电、汽配等传统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加大投资、扩大生产,宁波对外贸易2002年跨越百亿,2013年突破千亿,2018年达到8576.3亿。培育了奥克斯、维科、申洲、海天塑机等著名企业和雅戈尔、方太、公牛、得力等83个中国驰名商标,200多种工业品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前三名,获得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等9个全国唯一的产业品牌称号。

  服务业发展前景美好。解放初期,宁波消费主要在菜米油盐、锅碗瓢盆等传统服务业,到1978年,服务业仅占GDP总量的1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一系列服务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实施,宁波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等初具规模,梅山保税港区、杭州湾新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宁波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32亿元,占GDP比重上升至45.9%,成为推动宁波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四、社会事业建设成绩斐然,民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科技是发展之本,文化为城市赋能,教育、医疗事关民生福祉。改革开放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民生实事工程,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宁波9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新建迁建等重点工程,促进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全市中小学达到775所,在校学生从1952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84万人。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1984年5月,宁波高专动工;1985年10月,由包玉刚先生捐资创办的宁波大学正式奠基。70年来,宁波高校从无到有,到2018年已有16所高等院校,为宁波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宁波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和省里支持下,宁波引进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60余家高端科研院所,建成了一批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区重点项目,促进了以瑞凌新能源、容百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一大批电信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数字宁波、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文化传承历久弥新。宁波历史悠久,河姆渡博物馆的建成见证了7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天一阁改造扩建向全世界传播着“书藏古今”的美丽传说,保国寺历经900年风雨侵蚀依然矗立。先后建成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书城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和奥体中心、游泳中心等一批重大体育场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大力推进雪窦山、方特东方神画等文旅融合重点工程建设,促进了宁波文化产业长足发展,宁波的文化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

  医养保障实现跨越。1949年,宁波只有医院15家,病床556张,卫技人员927名。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新建和扩建了一大批卫生设施,截至2018年底,宁波已有医院170家,包括三甲医院8家、三乙医院12家,床位数3.8万余张,三级医院数量、三甲医院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实施社会服务兜底工程,推进一批养老院、医养结合体项目建设,截至2018年,全市拥有养老机构266个,床位数5.9万张,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70年筚路蓝缕,70年砥砺奋进,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从区域内河小港到国际深水大港、从浙东商埠小城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宁波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实践证明,重点工程建设始终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扎实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宁波发展新局面,努力筑就宁波发展新辉煌。

“加快重点工程建设 助推宁波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

稿源: 2019-07-25 15:17:00

“加快重点工程建设 助推宁波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胡  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各部委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宁波始终把“集中力量支援和保证重点工程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充分发挥港口和开放优势,从北仑港、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等四大工程起步,推进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了宁波经济的腾飞。迈入新世纪,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项目,多次视察宁波重点工程,并作出了重要指示,为宁波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八八战略”总体部署,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等行动,宁波的基础设施、城市面貌、人民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炫目成就,并于2018年跻身万亿GDP城市行列。

  一、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发展支撑力不断夯实

  宁波重点工程建设以开发深水港为起点逐步推进,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建成,城市腹地不断扩大,互联互通更加便捷,资源利用更加充分,载体功能不断提升。

  高速公路实现网络式布局。从1993年杭甬高速公路正式全线动工,到创造多个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绕城高速“黄金一圈”建成,再到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甬温台高速及复线、甬金高速的全线通车,宁波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500公里,“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全面形成。

  铁路从端点向枢纽跨越。在全国铁路网中,宁波一直是个交通末端城市。2009年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后,宁波城市交通地位显著提高。随着甬金铁路开工建设,以及下一步通苏嘉甬铁路和甬舟铁路的规划建设,宁波将形成“内联外通、南客北货”铁路枢纽体系,彻底改变交通末端地位。

  港口向世界级强港迈进。自开发建设以来,宁波舟山港已建成45万吨级原油码头等多个大型、特大型深水泊位,30万吨巨轮可自由进出,40万吨以上巨轮可候潮进出,宁波舟山港成为世界首个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的国际大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0年居全球第一,综合性深水大港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港通天下”实至名归。

  航空建设日新月异。1990年栎社国际机场建成投用,结束了宁波不通民航的历史,2018年宁波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100万人次。正在实施的三期工程竣工后,机场航站楼总面积将达到16万平米。机场四期和宁波空铁联运枢纽已启动前期工作,建成后将极大方便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切实改善宁波投资环境。同时,宁海和杭州湾通用机场先后于2018年获批,建成后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新的出行方式。

  公共出行更加便利。通过实施两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目前,宁波已陆续开通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3号线一期,运行总里程达到91公里。到2020年前后,将形成2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格局。通过机场快速干道、北环快速路等城市交通重点工程的实施,以及轨道交通“一环两快七射”放射状网络的进一步构建,人们的交通出行将更加便利,城镇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积极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一大批水利重点工程陆续实施,建成四明湖水库、周公宅水库等大中型水库33座,供水能力已达27亿立方米/年,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深入实施“五水共治”等江河流域整治工程,甬江、余姚江、奉化江防洪排涝和抗灾能力全面提升,“三江六岸”更加通达、美丽、富有活力。

  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宁波是资源小市,但通过北仑电厂、宁海国华电厂、象山大唐乌沙山电厂、镇海炼化升级改造、浙江LNG接收站工程、海上风电以及电网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能源供应水平不断提升,储运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资源通过管道运输,源源不断地送往各地,使宁波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

  二、“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城市面貌发生蝶变

  解放前的宁波,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没有一幢现代化的建筑。港口的发展,推动了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建设。

  重塑古城新形象。20世纪80年代,宁波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不到8平方公里,七塔寺以东还是一片农田。通过中山路改造工程的实施,宁波第一长街逐步“破茧蝶变”,现在,中山路西至宁波绕城高速,东至盛莫北路,全长达到20.2公里。随着兴宁桥、甬江大桥和甬江隧道、常洪隧道等重点工程实施,促成了原江东片区的开发,城市交通联系更加紧密,“沧海桑田”逐步发展成为繁华城市。特别是随着天一广场、老外滩等项目的实施,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断实现涅槃。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按照国务院对宁波团组式城市的定位,宁镇公路、江南路、通途路等道路,强化了中心区与镇海、北仑的交通联系。鄞州万达广场、南部商务中心、宁波行政中心等重大项目实施,使城市框架在“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中进一步拉开,宁波城市团组更加紧密,高新区、东部新城、鄞州中心区等正成为最具活力的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迈上“高速路”,城市发展充满了生机活力。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末,宁波启动月湖景区建设工程,恢复湖区传统景点。近20年来,宁波先后实施中山广场、鼓楼步行街、城隍庙步行街等项目,以及城市亮化、三江六岸整治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宁波高楼越来越多、街道越来越宽、环境越来越美,1000多公里的城市绿道,将“三江六岸”串珠成链,一侧是江景,一侧是绿带,市民乐行其间,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与现代都市水乳交融的和美景象。

  三、产业迭代更新,推动宁波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深水港优势,根据国家生产力布局,镇海炼化、宝新不锈钢等一批原材料重大项目陆续实施,临港产业逐渐成为宁波工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积极打造重大平台,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246”产业集群,为宁波下一个万亿增量擘画蓝图。

  绿色石化产业迅速发展。1978年元旦,浙江炼油厂年产250万吨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宁波绿色石化产业由此起步,随着镇海炼化、大榭石化等重大项目陆续建设,绿色石化产业已成为宁波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近年来,宁波着力打造上下游一体化石化产业体系,“油头化尾”产业链基本成形,力争尽快建成极具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汽车产业后来居上。宁波汽车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吉利、一汽大众整车制造项目相继落地杭州湾、北仑。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达到80.27万辆,整车产值906.9亿元,汽车产业产值达到3169.8亿元。创立于1984年的吉利汽车,从宁波走向世界,自2012年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以来,吉利控股集团已连续6年上榜。

  高新技术产业勇立潮头。1949年,宁波工业企业不足30家,总产值约1亿元。70年来,宁波通过实施一系列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重点建设项目,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6830亿元。同时,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东方电缆、中芯集成电路、舜宇光学、博威合金等重点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宁波规上工业增加值3730.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三成。

  传统产业风起云涌。宁波商品经济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开放政策支持下,宁波着力推进服装、塑机、家电、汽配等传统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加大投资、扩大生产,宁波对外贸易2002年跨越百亿,2013年突破千亿,2018年达到8576.3亿。培育了奥克斯、维科、申洲、海天塑机等著名企业和雅戈尔、方太、公牛、得力等83个中国驰名商标,200多种工业品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前三名,获得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等9个全国唯一的产业品牌称号。

  服务业发展前景美好。解放初期,宁波消费主要在菜米油盐、锅碗瓢盆等传统服务业,到1978年,服务业仅占GDP总量的1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一系列服务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实施,宁波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等初具规模,梅山保税港区、杭州湾新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宁波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32亿元,占GDP比重上升至45.9%,成为推动宁波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四、社会事业建设成绩斐然,民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科技是发展之本,文化为城市赋能,教育、医疗事关民生福祉。改革开放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民生实事工程,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宁波9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新建迁建等重点工程,促进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全市中小学达到775所,在校学生从1952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84万人。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1984年5月,宁波高专动工;1985年10月,由包玉刚先生捐资创办的宁波大学正式奠基。70年来,宁波高校从无到有,到2018年已有16所高等院校,为宁波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宁波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和省里支持下,宁波引进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60余家高端科研院所,建成了一批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区重点项目,促进了以瑞凌新能源、容百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一大批电信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数字宁波、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文化传承历久弥新。宁波历史悠久,河姆渡博物馆的建成见证了7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天一阁改造扩建向全世界传播着“书藏古今”的美丽传说,保国寺历经900年风雨侵蚀依然矗立。先后建成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书城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和奥体中心、游泳中心等一批重大体育场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大力推进雪窦山、方特东方神画等文旅融合重点工程建设,促进了宁波文化产业长足发展,宁波的文化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

  医养保障实现跨越。1949年,宁波只有医院15家,病床556张,卫技人员927名。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新建和扩建了一大批卫生设施,截至2018年底,宁波已有医院170家,包括三甲医院8家、三乙医院12家,床位数3.8万余张,三级医院数量、三甲医院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实施社会服务兜底工程,推进一批养老院、医养结合体项目建设,截至2018年,全市拥有养老机构266个,床位数5.9万张,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70年筚路蓝缕,70年砥砺奋进,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从区域内河小港到国际深水大港、从浙东商埠小城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宁波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实践证明,重点工程建设始终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扎实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宁波发展新局面,努力筑就宁波发展新辉煌。

编辑: 李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