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科技争投”行动推进情况新闻发布

   市科技局局长  黄志明

  “科技争投”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决策行动之一。去年以来,我市制定出台了《推进“科技争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争投工作推进会,高标准提出“两迈进、八倍增”赶超目标,部署实施“一转六大”创新行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市各级各部门奋勇争先、攀高比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参与,“科技争投”开始发力,总的来看,实现了“五个新突破”: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实现新突破。成功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在我市高规格召开推进大会,科技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会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极具含金量的“科技新政46条”。圆满完成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制定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知识产权导向目录2个,投入运行全省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慈溪市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和全省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

  二是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实现新突破。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列入全省大湾区建设七大战略平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引进共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等高水平大院大所10家,项目落地建设也展现了“宁波速度”,如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项目注册落地仅用1个月,1年内全球首批产业化辐射制冷降温薄膜产品已下线生产。

  三是引进培育创新型人才团队实现新突破。成功引进中科院院士柴之芳,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黎念之,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朱志伟等一批顶尖人才,新引进全职国内外院士9名,“甬籍院士”全职回归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杰青1人、国家“万人计划”8人和省“万人计划”11人,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个,“3315系列计划”重点引进支持“3511”产业和智能经济领域项目148个,均创近年新高,姚力军获全市首个省科技创新重大贡献奖。

  四是重大科技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在关键领域、“卡脖子”地方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研制出首条国产化500千伏深海脐带缆、超导强磁共振成像系统、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整车平台等核心技术和战略产品,推动行业细分领域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3个,总数居全国第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大发化纤牵头完成的“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全省唯一一个企业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方太厨具自主研制的“洗碗机(水槽式Q6)”获全市首个中国专利外观设计金奖。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甬高校(浙江万里学院)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解开了半个世纪以来生物学领域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分子机理的谜团。

  五是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科技引领新产业新动能快速发展,1-11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76.8亿元,同比增长7.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9.3%,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4.1%;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910.6亿元,同比增长13.3%,预计2018年将首破千亿元大关,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劲;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提速发展,宁波软件园启动建设,江北引进中科院计算所宁波创新中心,北仑、鄞州创建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海天精工智能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

  过去一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强化“争”的意识、咬定“争”的目标、拿出“争”的行动,克难攻坚、协力奋进,以超常规力度推进“科技争投”,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技术交易额、引进高能级大院大所和顶尖人才数量等主要指标均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预计提高到2.6%,科技统计监测评价居全省第2,城市创新竞争力指数居全国第9。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我们建立形成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四个体系”:

  一是建立科技争投工作体系。健全完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市级各部门、区县(市)共同参与、专班运作,建立形成每一项行动任务都有领导负责、有专班成员攻关、有联络员沟通的工作队伍。建立项目任务落实机制,每一项重点任务细化到季度、月度工作计划,定期开展督查与监测评价,每季度以展板形式对科技创新指标进展对外公开,营造“亮绩排位、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二是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整合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创新资源,谋划建设海洋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甬江实验室。按照“一区一特、一个产业至少一个服务综合体”的原则,在新材料、精细化工、智能装备等领域启动建设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8家、市级11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组织实施10个“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面向全国“张榜招贤”,通过项目合作方式,形成与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的协同机制,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进行攻关。第一批8个重大专项吸引集聚了365个高端创新团队,其中市外团队近100个。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梯队,新备案创新型初创企业1976家,培育高新技术苗子企业1039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18家,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65家,居全省第一。

  三是健全科技交流合作体系。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推进国际技术对接、产业联合研发,促进科技创新开放融合,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1家。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达成沪甬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拓展了与上海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举办第三届中国(宁波)创新挑战赛、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赛区等活动,获全国新材料行业总决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推荐获奖率达85.7%,居全国第二。完善宁波科技大市场运作机制,建设专业技术市场10家,培育专家型技术经纪人193人,完成技术交易额135.5亿元,同比增长65.7%,超额完成省下达年度考核任务。

  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深入开展“双创”行动,新增省市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0家,创建首批省级海外创新孵化中心1家、全省唯一“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孵化基地”1个。成立全省首个涉外知识产权联盟,获评国家首批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仲裁调解机构。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引进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子基金和百亿规模国投(宁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成立宁波银行科技支行,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放大效应超过12倍,累计扶持初创项目221个。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免企业2017年度所得税71.6亿元,同比增长34.7%。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推进专业技术人员分类评价,赋予顶尖人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为创新主体营造了更具活力的创新环境。

  2019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总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各项部署,对标对表“两迈进、八倍增”,深入推进“科技争投”攻坚行动,着力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重大科技攻关、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开放合作和创新生态优化等五大创新行动,卯足干劲加油干、奋勇争先创新篇,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2018年“科技争投”行动推进情况新闻发布

稿源: 2019-01-21 16:38:27

   2018年“科技争投”行动推进情况新闻发布

   市科技局局长  黄志明

  “科技争投”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决策行动之一。去年以来,我市制定出台了《推进“科技争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争投工作推进会,高标准提出“两迈进、八倍增”赶超目标,部署实施“一转六大”创新行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市各级各部门奋勇争先、攀高比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参与,“科技争投”开始发力,总的来看,实现了“五个新突破”: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实现新突破。成功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在我市高规格召开推进大会,科技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会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极具含金量的“科技新政46条”。圆满完成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制定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知识产权导向目录2个,投入运行全省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慈溪市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和全省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

  二是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实现新突破。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列入全省大湾区建设七大战略平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引进共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等高水平大院大所10家,项目落地建设也展现了“宁波速度”,如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项目注册落地仅用1个月,1年内全球首批产业化辐射制冷降温薄膜产品已下线生产。

  三是引进培育创新型人才团队实现新突破。成功引进中科院院士柴之芳,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黎念之,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朱志伟等一批顶尖人才,新引进全职国内外院士9名,“甬籍院士”全职回归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杰青1人、国家“万人计划”8人和省“万人计划”11人,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个,“3315系列计划”重点引进支持“3511”产业和智能经济领域项目148个,均创近年新高,姚力军获全市首个省科技创新重大贡献奖。

  四是重大科技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在关键领域、“卡脖子”地方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研制出首条国产化500千伏深海脐带缆、超导强磁共振成像系统、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整车平台等核心技术和战略产品,推动行业细分领域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3个,总数居全国第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大发化纤牵头完成的“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全省唯一一个企业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方太厨具自主研制的“洗碗机(水槽式Q6)”获全市首个中国专利外观设计金奖。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甬高校(浙江万里学院)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解开了半个世纪以来生物学领域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分子机理的谜团。

  五是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科技引领新产业新动能快速发展,1-11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76.8亿元,同比增长7.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9.3%,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4.1%;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910.6亿元,同比增长13.3%,预计2018年将首破千亿元大关,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劲;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提速发展,宁波软件园启动建设,江北引进中科院计算所宁波创新中心,北仑、鄞州创建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海天精工智能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

  过去一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强化“争”的意识、咬定“争”的目标、拿出“争”的行动,克难攻坚、协力奋进,以超常规力度推进“科技争投”,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技术交易额、引进高能级大院大所和顶尖人才数量等主要指标均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预计提高到2.6%,科技统计监测评价居全省第2,城市创新竞争力指数居全国第9。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我们建立形成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四个体系”:

  一是建立科技争投工作体系。健全完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市级各部门、区县(市)共同参与、专班运作,建立形成每一项行动任务都有领导负责、有专班成员攻关、有联络员沟通的工作队伍。建立项目任务落实机制,每一项重点任务细化到季度、月度工作计划,定期开展督查与监测评价,每季度以展板形式对科技创新指标进展对外公开,营造“亮绩排位、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二是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整合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创新资源,谋划建设海洋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甬江实验室。按照“一区一特、一个产业至少一个服务综合体”的原则,在新材料、精细化工、智能装备等领域启动建设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8家、市级11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组织实施10个“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面向全国“张榜招贤”,通过项目合作方式,形成与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的协同机制,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进行攻关。第一批8个重大专项吸引集聚了365个高端创新团队,其中市外团队近100个。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梯队,新备案创新型初创企业1976家,培育高新技术苗子企业1039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18家,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65家,居全省第一。

  三是健全科技交流合作体系。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推进国际技术对接、产业联合研发,促进科技创新开放融合,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1家。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达成沪甬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拓展了与上海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举办第三届中国(宁波)创新挑战赛、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赛区等活动,获全国新材料行业总决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推荐获奖率达85.7%,居全国第二。完善宁波科技大市场运作机制,建设专业技术市场10家,培育专家型技术经纪人193人,完成技术交易额135.5亿元,同比增长65.7%,超额完成省下达年度考核任务。

  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深入开展“双创”行动,新增省市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0家,创建首批省级海外创新孵化中心1家、全省唯一“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孵化基地”1个。成立全省首个涉外知识产权联盟,获评国家首批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仲裁调解机构。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引进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子基金和百亿规模国投(宁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成立宁波银行科技支行,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放大效应超过12倍,累计扶持初创项目221个。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免企业2017年度所得税71.6亿元,同比增长34.7%。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推进专业技术人员分类评价,赋予顶尖人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为创新主体营造了更具活力的创新环境。

  2019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总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各项部署,对标对表“两迈进、八倍增”,深入推进“科技争投”攻坚行动,着力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重大科技攻关、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开放合作和创新生态优化等五大创新行动,卯足干劲加油干、奋勇争先创新篇,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编辑: 李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