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四十年  改革开放谱新篇

  ——象山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

  象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陈兴立

  40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象山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引领下,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一、40年奋斗奠定了现代化滨海城区建设新起点

  (一)40年来,我们把握时代机遇,坚定不移谋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象山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化,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续13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2018年排名第55位。

  综合实力大幅攀升。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498.9亿元,增长410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67元,增长至2017年的90640元,增长340倍。户籍人口从1978年的45万,增长到2017年的55万。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1900万元,攀升至2017年的67.2亿元,增长350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原先的50:30.8:19.2,调整优化为14.7:44.6:40.7。

  现代产业茁壮成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坚持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0.33亿元,到2011年的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2017年的169.5亿元,增长513倍,跻身省工业强县第二梯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针织服装、汽模配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大数据大平台应用为主的智能经济“6+1”产业体系。平台建设扎实推进,1994年成立经济开发区、并于2015年合并产业区成为象山经济开发区,2012年5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浙台经贸合作区,2013年12月与宁波保税区合作共建宁波象保合作区,已初步形成各有侧重、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民营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企业培育取得突破,现有民营企业12872家、其中规上企业550家,上市挂牌企业14家。全域旅游蓬勃发展。象山旅游起步于1997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形成了“一带四区多组团”的发展格局,目前正在全力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核心景区品质不断提升,建成了松兰山—大目湾、渔港古城、中国渔村、象山影视城4家4A级景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石浦获评省旅游风情小镇,省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达到27个,省A级以上景区村67个,精品民宿56家,农家床位突破1.48万张。接待游客从1997年的5万人次,跃升到2017年的2200万人次,增长440倍,旅游综合收入从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40亿元,增长240倍,荣获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省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省全域疗休养发展十佳县等称号。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也极大带动了服务业发展,相继建成了涌金广场、国际风情街等一批休闲街区和大型商业中心。服务业业态不断丰富,重点发展了现代商贸、电子商务、金融服务、航运物流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0.2亿元,猛增到2017年的203.1亿元,增长了101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5334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91.3亿元,增长300倍。建筑经济稳步发展。起步于70年代末,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建筑之乡”到“建筑强县”的历史性跨越,建筑业总产值从最初的600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271.8亿元,增长了2118倍,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五。企业培育、市场拓展等取得突破,培育特级企业5家、一级企业25家,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市、直辖市和10多个国外市场,获得国家优质工程80项、国家级工法35个,建立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个。农渔业提质增效。总产值从1978年的0.8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24.36亿元,跃居全省各县市第二位,先后荣获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等称号。精致农业加快发展,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4个,现代农业园区36个,发展设施农业面积10万余亩,实现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率80%以上。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培育了柑橘、梭子蟹等“7+1”农业龙型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核两带多园百点”的产业格局。农业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个,创建市级以上名牌商标57个。

  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招商引资量质齐升,实际利用外资、内资从零起步,2017年达到1.4亿美元,实到内资60亿元,到2017年底,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3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5个。开放平台积极搭建,2012年省政府同意将浙台经贸合作区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设立浙江象山海峡两岸渔业合作示范区,国家批复同意石浦新港码头临时对外开放。外贸外经快速增长,自营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52万美元,达到2017年的28.3亿美元。对外拓展不断深化,华翔、乐惠等一批优势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累计新设境外投资项目140个,核准中方投资额18亿美元,中方实际投资额6亿美元,境外工程承包额52亿美元。

  创新驱动全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系列行动计划,科技经费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从1978年几乎为零提高到2017年的4%,先后获评省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引进设立了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象山中心、宁波工程学院象山研究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3家、省市企业研究院9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76家。产学研协调创新加快,全省首个专家服务基地授牌成立,中国电科院创新分中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浙江理工象山纺织研究院等签约落户。专利、品牌和人才工作取得突破,授权发明专利从1985年的1件,增长到2017年的1547件,累计创建市级以上名牌49个,引进高层次人才200个。

  (二)40年来,我们坚持久久为功,聚精会神搞建设,城乡面貌翻天覆地

  象山行政区划经过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2001年并镇设街道等调整后,全县从1985年下辖5区5镇32乡调整为现在3街道10镇5乡,现有49个社区居委会和490个行政村。40年来,始终坚持城乡互生共进、协调发展理念,积极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绩,被评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绿色发展百强县,位列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第十。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县域交通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变,象山港大桥建成通车,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即将贯通,我县从交通末端变成交通节点,对外交通格局逐步打开。县内交通路网日趋完善,路网长度395.86公里,“一轴二环三纵四横”的干线公路骨架网初步成型。公共交通实现城乡一体化,公交通达率达到100%,建成投用公共停车场25个、公共停车泊位2377个、专用停车位5.51万个。城乡供水实现一体化,完成城乡镇村联网供水、饮用水源地建设两个十亿工程,实施农村供水“一户一表”,水务管理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水利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累计投入95.9亿元,建成具有防洪、御潮、排涝、供水、灌溉、水生态保护等功能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除、台能防、潮能挡的水利格局。电网建设突飞猛进,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4座、容量总计261.15万千伏安,相比1978年增长78倍,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2倍,城乡供电可靠率达到99.9%。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主动抢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城镇建成区用地规模扩大到55.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上升至57.9%,“一主一副四组团”县域城镇空间结构基本形成。中心城区框架不断拉大,先后建成14条中心城区主干道,主城区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建设路以北区域往南拓展至当前的丹山路以北区域,规模达30平方公里;实施滨海新城提升行动计划,大目湾新城快速崛起,南部新城商务区建成,“山海田园城、港湾后花园”特色城市空间逐步形成。大力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实施棚户区、老小区改造,建设丹东、丹西美丽街区,累计棚改面积64万平方米、征收改造49万平方米,改造老小区38个,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施主城区品质提升行动,开展两城创建、四城联创,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市政设施大幅改善。房产经济蓬勃发展,建成主要住宅小区93个、总面积422.8万平方米。深入实施城市精细化、品质化、智慧化管理,持续开展民生“顽疾”大排查大整治等七大专项整治,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乡村发展魅力彰显。深入推进小城镇建设,6个镇乡通过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验收,石浦镇列入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高水平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建成农村公路里程1218.3公里,获批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三居”专项行动,建成省市美丽乡村示范乡镇4个,获得省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一主线,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实现首次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分红,再到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关键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一批改革为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重要实践经验,其中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成为全国样板。

  人居环境焕然一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投入资金50多亿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行动,成功创建省生态县、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7个乡镇成为国家生态镇。深化“三改一拆”,念好拆、控、用“三字诀”,创造了省首批“无违建县”创建的象山样本,“无违建乡镇”创建实现全覆盖。开展“五水共治”,累计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式处理164个村、铺设污水管网488公里,剿灭劣V类水通过省市验收,多次夺得省治水“大禹鼎”。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城乡垃圾分类处置覆盖率分别达53%、80%,机关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成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单位。从露天粪坑整治到“厕所革命”,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爱国卫生运动取得实效。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完成印染、铸造等五大重污染行业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连年达标,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深入开展“一打三整治”,湾(滩)长制全国推广,全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1995年从象山发起,获评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40年来,我们牢记初心使命,全心全意惠民生,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677元,为全国的1.39倍,是1995年的7.1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85元,为全国的2.11倍,是1978年的290倍;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46.4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61.85平方米。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象山书城、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礼堂等一批公共文体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渔文化、象(吉祥)文化、丹(不老)文化等海洋特色文化和塔山文化形成品牌,非遗保护走在全国前列,被列为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先后荣获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非遗保护综合试点县,连续举办21届的中国开渔节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全民健身意识日益增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1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35.8%,实现省体育强镇(乡)全覆盖,获评省体育强县。特别是2017年,亚帆中心花落象山,并取得2022年杭州亚运会帆船帆板比赛承办权,开启了象山“亚运时代”。

  社保体系基本建立。就业创业更加充分,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540人、失业率1%,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资金1.04亿元、惠及1.27万人。从无到有相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不断扩面提质,“五险一金”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本地户籍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91.1%、医保参保率99%,大病医保制度实现全覆盖。养老服务网络全域覆盖,高标准建成县老年公寓,全县养老机构床位达到5933张。社会救助水平大幅提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664元/月,特困、低保、重度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得到有效帮扶。基本建立以公租房为主,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人才公寓为辅的住房保障体系,建成保障性住房8000余套,建筑总面积逾72万平方米。殡葬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火化率100%,提前10年达到民政部要求,被列为“全国殡葬改革试点”单位。积极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5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7次蝉联“省双拥模范县”。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投入、校舍面积、仪器设备、电教图书等实现了质的飞跃,建成各级各类学校159所,其中中小学62所、幼儿园88所,在校学生8.3万人。教育改革步伐稳健,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成功跻身国家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两轮实施学前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先进县。卫生计生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99家,每千人口床位、医师、护士分别达到4.26张、3.29人、3.14人,人均卫生经费从1.72元提高到905.9元,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省卫生强县、全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县。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人均期望寿命80.59岁、比全国高出3.89岁,5岁以下儿童、孕产妇死亡率均已保持在历史低水平。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推进法治象山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被评为省法治政府建设优秀单位,建成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2个。平安象山建设成效显著,刑事立案数、信访总量、安全生产事故、突发公共事件等持续下降,连续12年荣获“平安县”,成功夺得省“平安金鼎”,2017年全县人民群众安全感达98.44%。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村民说事制度全国推广,成立全省首家海事渔事纠纷调处中心,“海上枫桥经验”得到省市主要领导肯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有力,被评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省食品安全县、国家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积淀形成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善行象山、婚丧礼俗整治等引领城乡文明新风尚,累计入选中国好人6人、浙江好人17人、宁波好人51人,成为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二、40年探索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象山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全县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辛奋斗,也是历届县委、县政府从象山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中央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回顾40年发展历程,可以从中得到许多经验和启迪。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改革为先。40年来,我们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高举改革旗帜,深入实施“一体两翼”“桥海兴县”“双突破双驱动”等发展战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干成了一批过去想干而不能干、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了先机。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把牢发展主动权,争创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天地。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特色发展、错位竞争。40年来,我们始把发挥特色优势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充分依托海洋、生态、文化等优势,精准发力、差异发展,在特色平台、全域旅游、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创造了许多品牌,走出了一条独具象山特色的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越走越宽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40年来,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工作思路上突出为民,在经济发展上突出富民,在文化建设上突出惠民,在社会管理上突出安民,凝民心、集民智、聚民力,全县民生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赢得支持、增进和谐,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一线实干、争先创优。40年来,我们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以“一线工作法”为抓手,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奋发创业、开拓创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探索并创造出许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率先”,有效突破了一批体制机制障碍和重点难点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深入实际,求真务实,真抓实千,才能担当新时代的伟大使命,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三、象山未来发展的展望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将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决胜期、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按照县委十四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加快建设宁波现代化滨海城区的决定》的部署安排,勠力同心、奋勇争先、再谱新篇章。

  从现在到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坚定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迎接亚运时代加快建设宁波现代化滨海城区行动纲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低收入百姓增收、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奋力加快发展、追赶跨越,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奠定建设宁波现代化滨海城区更加坚实的基础。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乘势而上、砥砺奋进,分两个阶段进一步提升宁波现代化滨海城区建设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建成宁波现代化滨海城区。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建成长三角地区更具竞争力、更有吸引力的宁波现代化滨海城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高水平协调发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全国领先,城市品质和创新创业生态全国领先,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水平全国领先,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象山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

稿源: 2018-12-04 15:50:00

  砥砺奋进四十年  改革开放谱新篇

  ——象山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

  象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陈兴立

  40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象山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引领下,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一、40年奋斗奠定了现代化滨海城区建设新起点

  (一)40年来,我们把握时代机遇,坚定不移谋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象山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化,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续13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2018年排名第55位。

  综合实力大幅攀升。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498.9亿元,增长410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67元,增长至2017年的90640元,增长340倍。户籍人口从1978年的45万,增长到2017年的55万。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1900万元,攀升至2017年的67.2亿元,增长350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原先的50:30.8:19.2,调整优化为14.7:44.6:40.7。

  现代产业茁壮成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坚持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0.33亿元,到2011年的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2017年的169.5亿元,增长513倍,跻身省工业强县第二梯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针织服装、汽模配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大数据大平台应用为主的智能经济“6+1”产业体系。平台建设扎实推进,1994年成立经济开发区、并于2015年合并产业区成为象山经济开发区,2012年5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浙台经贸合作区,2013年12月与宁波保税区合作共建宁波象保合作区,已初步形成各有侧重、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民营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企业培育取得突破,现有民营企业12872家、其中规上企业550家,上市挂牌企业14家。全域旅游蓬勃发展。象山旅游起步于1997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形成了“一带四区多组团”的发展格局,目前正在全力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核心景区品质不断提升,建成了松兰山—大目湾、渔港古城、中国渔村、象山影视城4家4A级景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石浦获评省旅游风情小镇,省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达到27个,省A级以上景区村67个,精品民宿56家,农家床位突破1.48万张。接待游客从1997年的5万人次,跃升到2017年的2200万人次,增长440倍,旅游综合收入从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40亿元,增长240倍,荣获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省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省全域疗休养发展十佳县等称号。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也极大带动了服务业发展,相继建成了涌金广场、国际风情街等一批休闲街区和大型商业中心。服务业业态不断丰富,重点发展了现代商贸、电子商务、金融服务、航运物流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0.2亿元,猛增到2017年的203.1亿元,增长了101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5334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91.3亿元,增长300倍。建筑经济稳步发展。起步于70年代末,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建筑之乡”到“建筑强县”的历史性跨越,建筑业总产值从最初的600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271.8亿元,增长了2118倍,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五。企业培育、市场拓展等取得突破,培育特级企业5家、一级企业25家,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市、直辖市和10多个国外市场,获得国家优质工程80项、国家级工法35个,建立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个。农渔业提质增效。总产值从1978年的0.8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24.36亿元,跃居全省各县市第二位,先后荣获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等称号。精致农业加快发展,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4个,现代农业园区36个,发展设施农业面积10万余亩,实现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率80%以上。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培育了柑橘、梭子蟹等“7+1”农业龙型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核两带多园百点”的产业格局。农业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个,创建市级以上名牌商标57个。

  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招商引资量质齐升,实际利用外资、内资从零起步,2017年达到1.4亿美元,实到内资60亿元,到2017年底,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3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5个。开放平台积极搭建,2012年省政府同意将浙台经贸合作区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设立浙江象山海峡两岸渔业合作示范区,国家批复同意石浦新港码头临时对外开放。外贸外经快速增长,自营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52万美元,达到2017年的28.3亿美元。对外拓展不断深化,华翔、乐惠等一批优势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累计新设境外投资项目140个,核准中方投资额18亿美元,中方实际投资额6亿美元,境外工程承包额52亿美元。

  创新驱动全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系列行动计划,科技经费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从1978年几乎为零提高到2017年的4%,先后获评省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引进设立了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象山中心、宁波工程学院象山研究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3家、省市企业研究院9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76家。产学研协调创新加快,全省首个专家服务基地授牌成立,中国电科院创新分中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浙江理工象山纺织研究院等签约落户。专利、品牌和人才工作取得突破,授权发明专利从1985年的1件,增长到2017年的1547件,累计创建市级以上名牌49个,引进高层次人才200个。

  (二)40年来,我们坚持久久为功,聚精会神搞建设,城乡面貌翻天覆地

  象山行政区划经过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2001年并镇设街道等调整后,全县从1985年下辖5区5镇32乡调整为现在3街道10镇5乡,现有49个社区居委会和490个行政村。40年来,始终坚持城乡互生共进、协调发展理念,积极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绩,被评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绿色发展百强县,位列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第十。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县域交通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变,象山港大桥建成通车,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即将贯通,我县从交通末端变成交通节点,对外交通格局逐步打开。县内交通路网日趋完善,路网长度395.86公里,“一轴二环三纵四横”的干线公路骨架网初步成型。公共交通实现城乡一体化,公交通达率达到100%,建成投用公共停车场25个、公共停车泊位2377个、专用停车位5.51万个。城乡供水实现一体化,完成城乡镇村联网供水、饮用水源地建设两个十亿工程,实施农村供水“一户一表”,水务管理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水利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累计投入95.9亿元,建成具有防洪、御潮、排涝、供水、灌溉、水生态保护等功能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除、台能防、潮能挡的水利格局。电网建设突飞猛进,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4座、容量总计261.15万千伏安,相比1978年增长78倍,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2倍,城乡供电可靠率达到99.9%。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主动抢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城镇建成区用地规模扩大到55.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上升至57.9%,“一主一副四组团”县域城镇空间结构基本形成。中心城区框架不断拉大,先后建成14条中心城区主干道,主城区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建设路以北区域往南拓展至当前的丹山路以北区域,规模达30平方公里;实施滨海新城提升行动计划,大目湾新城快速崛起,南部新城商务区建成,“山海田园城、港湾后花园”特色城市空间逐步形成。大力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实施棚户区、老小区改造,建设丹东、丹西美丽街区,累计棚改面积64万平方米、征收改造49万平方米,改造老小区38个,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施主城区品质提升行动,开展两城创建、四城联创,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市政设施大幅改善。房产经济蓬勃发展,建成主要住宅小区93个、总面积422.8万平方米。深入实施城市精细化、品质化、智慧化管理,持续开展民生“顽疾”大排查大整治等七大专项整治,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乡村发展魅力彰显。深入推进小城镇建设,6个镇乡通过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验收,石浦镇列入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高水平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建成农村公路里程1218.3公里,获批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三居”专项行动,建成省市美丽乡村示范乡镇4个,获得省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一主线,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实现首次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分红,再到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关键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一批改革为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重要实践经验,其中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成为全国样板。

  人居环境焕然一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投入资金50多亿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行动,成功创建省生态县、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7个乡镇成为国家生态镇。深化“三改一拆”,念好拆、控、用“三字诀”,创造了省首批“无违建县”创建的象山样本,“无违建乡镇”创建实现全覆盖。开展“五水共治”,累计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式处理164个村、铺设污水管网488公里,剿灭劣V类水通过省市验收,多次夺得省治水“大禹鼎”。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城乡垃圾分类处置覆盖率分别达53%、80%,机关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成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单位。从露天粪坑整治到“厕所革命”,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爱国卫生运动取得实效。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完成印染、铸造等五大重污染行业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连年达标,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深入开展“一打三整治”,湾(滩)长制全国推广,全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1995年从象山发起,获评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40年来,我们牢记初心使命,全心全意惠民生,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677元,为全国的1.39倍,是1995年的7.1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85元,为全国的2.11倍,是1978年的290倍;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46.4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61.85平方米。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象山书城、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礼堂等一批公共文体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渔文化、象(吉祥)文化、丹(不老)文化等海洋特色文化和塔山文化形成品牌,非遗保护走在全国前列,被列为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先后荣获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非遗保护综合试点县,连续举办21届的中国开渔节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全民健身意识日益增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1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35.8%,实现省体育强镇(乡)全覆盖,获评省体育强县。特别是2017年,亚帆中心花落象山,并取得2022年杭州亚运会帆船帆板比赛承办权,开启了象山“亚运时代”。

  社保体系基本建立。就业创业更加充分,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540人、失业率1%,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资金1.04亿元、惠及1.27万人。从无到有相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不断扩面提质,“五险一金”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本地户籍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91.1%、医保参保率99%,大病医保制度实现全覆盖。养老服务网络全域覆盖,高标准建成县老年公寓,全县养老机构床位达到5933张。社会救助水平大幅提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664元/月,特困、低保、重度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得到有效帮扶。基本建立以公租房为主,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人才公寓为辅的住房保障体系,建成保障性住房8000余套,建筑总面积逾72万平方米。殡葬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火化率100%,提前10年达到民政部要求,被列为“全国殡葬改革试点”单位。积极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5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7次蝉联“省双拥模范县”。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投入、校舍面积、仪器设备、电教图书等实现了质的飞跃,建成各级各类学校159所,其中中小学62所、幼儿园88所,在校学生8.3万人。教育改革步伐稳健,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成功跻身国家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两轮实施学前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先进县。卫生计生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99家,每千人口床位、医师、护士分别达到4.26张、3.29人、3.14人,人均卫生经费从1.72元提高到905.9元,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省卫生强县、全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县。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人均期望寿命80.59岁、比全国高出3.89岁,5岁以下儿童、孕产妇死亡率均已保持在历史低水平。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推进法治象山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被评为省法治政府建设优秀单位,建成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2个。平安象山建设成效显著,刑事立案数、信访总量、安全生产事故、突发公共事件等持续下降,连续12年荣获“平安县”,成功夺得省“平安金鼎”,2017年全县人民群众安全感达98.44%。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村民说事制度全国推广,成立全省首家海事渔事纠纷调处中心,“海上枫桥经验”得到省市主要领导肯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有力,被评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省食品安全县、国家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积淀形成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善行象山、婚丧礼俗整治等引领城乡文明新风尚,累计入选中国好人6人、浙江好人17人、宁波好人51人,成为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二、40年探索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象山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全县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辛奋斗,也是历届县委、县政府从象山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中央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回顾40年发展历程,可以从中得到许多经验和启迪。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改革为先。40年来,我们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高举改革旗帜,深入实施“一体两翼”“桥海兴县”“双突破双驱动”等发展战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干成了一批过去想干而不能干、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了先机。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把牢发展主动权,争创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天地。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特色发展、错位竞争。40年来,我们始把发挥特色优势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充分依托海洋、生态、文化等优势,精准发力、差异发展,在特色平台、全域旅游、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创造了许多品牌,走出了一条独具象山特色的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越走越宽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40年来,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工作思路上突出为民,在经济发展上突出富民,在文化建设上突出惠民,在社会管理上突出安民,凝民心、集民智、聚民力,全县民生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赢得支持、增进和谐,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一线实干、争先创优。40年来,我们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以“一线工作法”为抓手,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奋发创业、开拓创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探索并创造出许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率先”,有效突破了一批体制机制障碍和重点难点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深入实际,求真务实,真抓实千,才能担当新时代的伟大使命,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三、象山未来发展的展望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将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决胜期、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按照县委十四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加快建设宁波现代化滨海城区的决定》的部署安排,勠力同心、奋勇争先、再谱新篇章。

  从现在到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坚定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迎接亚运时代加快建设宁波现代化滨海城区行动纲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低收入百姓增收、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奋力加快发展、追赶跨越,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奠定建设宁波现代化滨海城区更加坚实的基础。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乘势而上、砥砺奋进,分两个阶段进一步提升宁波现代化滨海城区建设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建成宁波现代化滨海城区。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建成长三角地区更具竞争力、更有吸引力的宁波现代化滨海城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高水平协调发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全国领先,城市品质和创新创业生态全国领先,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水平全国领先,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编辑: 李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