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新闻发布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高水平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吹响了我市全面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号角,明确了“12345”的发展战略。在此,我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发展绿色都市农业的基本背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阶层的基本共识,中央和省市不断加大对绿色生态、健康休闲等新兴消费的政策支持力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宁波作为“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当前正在着力推进全域都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城市发展对农业功能的需求正在发生转变,要求农业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和更好的生态环境;城市居民对农业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要求农业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更好更丰富的农业休闲旅游去处。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却总是绕不开“多了多了,少了少”的怪圈,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经常出现“卖不掉”的问题,农民利益难以保障。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都市消费为导向,以农产品高品质、农业高效益和农民高收入为目标,以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健康养生为特征的绿色都市农业。

  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农业“两区”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等举措,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去年,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率先跨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上个月,浙江省农业厅发布了《2015年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宁波以86.45分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二。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市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化大交通格局已基本形成,农业主导产业集中区块基本纳入“两环十射”快速交通网络,城市的电、气、水、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和农业产业集聚区延伸,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说,我市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内外部条件已经成熟。

  二、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主要内容

  “十三五”时期,我市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实施绿色都市农业“12345”发展战略,即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大路径”,建设“三个平台”,突出“四个重点”,健全“五大体系”。

  “一个目标”,就是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这是“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方向。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业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健康养生”的绿色都市农业强市。

  “两大路径”,就是纵向拉长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农业的生态和生活功能,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这是“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旋律。拉长农业产业链,重点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十三五”期间,全市要打造10条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业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70%以上。拓展农业的生活和生态功能,重点要加快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兴业态,着力打造一批集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旅结合精品线路,培育一批旅游风情小镇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

  “三个平台”,就是都市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区,这是“十三五”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主载体。都市农业示范区是以服务城市为目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是绿色都市农业的精致“盆景”。主导产业集聚区是以慈溪市杭州湾、余姚市滨海、宁海县东部和象山县大塘港等四大现代农业先导区为核心,以工业化园区式建设为特点,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齐全、全程服务配套的综合性园区,是绿色都市农业的靓丽“风景”。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区建设,重点是抓农田排灌和防洪设施建设,目的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型蔬菜供应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市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主导产业集聚区,建成100个都市农业示范区、 80万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万亩保障型蔬菜生产功能区。

  “四个重点”,就是突出农业规模化、设施化、生态化、信息化发展,这些既是当前我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短板”,也是“十三五”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主抓手。具体来说,就是要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一批农业设施齐全、农机装备先进的农业产业基地;研究推广一批循环利用、生态环保的绿色技术;集中发展一批“互联网+农业”模式,建立起全市统一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到2020年,全市要培育5000个家庭农场、300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150个市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农业规模经营率达到70%以上,畜禽排泄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7%和92%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0万亩,农业信息化服务面达到100%。

  “五大体系”,是指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和要素保障体系,这也是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主要举措。

  三、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主要举措和进展

  一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在“结构调整、功能拓展和产业延伸”上做文章。目前,我市已完成了“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等待市政府审议发布。农业“三区”建设已全面启动,第一批13个农业“三区”暨土地治理项目获批立项,计划总投资11378万元,建设面积8.44万亩。今年计划建设20个都市农业示范区、1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8000亩蔬菜生产功能区。

  二是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在“主体培育、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上下功夫。目前,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7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39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24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21家,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700余家,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67%和67.9%。

  三是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重点在“现代种业、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上求突破。目前,全市已有省级以上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42个,“甬优系列”杂交水稻享誉全国,振宁黄鸡、浙系长毛兔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全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6%,粮食批次烘干能力达到13300吨,均为全省第一。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已初步制定建设方案,明确了“1493”的建设框架,即1个大数据平台、4个专业子云、9个业务支撑系统和3个农业大数据核心应用系统。

  四是注重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健全现代农业生态安全体系。重点在“生态循环和质量安全”上谋发展。目前,我市已基本完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完成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生态化改造400余家,建设省级美丽生态牧场21个。全市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30余万亩,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10多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1207个、产地面积190万亩,标准化实施面达到62.5%以上。上半年,我市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3%。

  五是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健全现代农业要素保障体系。重点在“政策引导、金融服务和保险机制”上抓创新。目前,我市正在积极筹建农业政策性贷款担保公司,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林权、滩涂养殖权和农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的抵押担保贷款,通过产业发展基金、农业贷款贴息、农业金融担保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向农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逐年扩大,目前全市已有各类险种42个,年参保农户近17万户,总保额超过50亿元。

宁波市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新闻发布

稿源: 2016-08-03 15:18:01

  宁波市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新闻发布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高水平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吹响了我市全面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号角,明确了“12345”的发展战略。在此,我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发展绿色都市农业的基本背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阶层的基本共识,中央和省市不断加大对绿色生态、健康休闲等新兴消费的政策支持力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宁波作为“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当前正在着力推进全域都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城市发展对农业功能的需求正在发生转变,要求农业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和更好的生态环境;城市居民对农业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要求农业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更好更丰富的农业休闲旅游去处。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却总是绕不开“多了多了,少了少”的怪圈,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经常出现“卖不掉”的问题,农民利益难以保障。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都市消费为导向,以农产品高品质、农业高效益和农民高收入为目标,以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健康养生为特征的绿色都市农业。

  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农业“两区”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等举措,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去年,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率先跨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上个月,浙江省农业厅发布了《2015年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宁波以86.45分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二。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市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化大交通格局已基本形成,农业主导产业集中区块基本纳入“两环十射”快速交通网络,城市的电、气、水、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和农业产业集聚区延伸,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说,我市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内外部条件已经成熟。

  二、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主要内容

  “十三五”时期,我市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实施绿色都市农业“12345”发展战略,即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大路径”,建设“三个平台”,突出“四个重点”,健全“五大体系”。

  “一个目标”,就是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这是“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方向。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业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健康养生”的绿色都市农业强市。

  “两大路径”,就是纵向拉长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农业的生态和生活功能,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这是“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旋律。拉长农业产业链,重点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十三五”期间,全市要打造10条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业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70%以上。拓展农业的生活和生态功能,重点要加快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兴业态,着力打造一批集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旅结合精品线路,培育一批旅游风情小镇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

  “三个平台”,就是都市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区,这是“十三五”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主载体。都市农业示范区是以服务城市为目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是绿色都市农业的精致“盆景”。主导产业集聚区是以慈溪市杭州湾、余姚市滨海、宁海县东部和象山县大塘港等四大现代农业先导区为核心,以工业化园区式建设为特点,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齐全、全程服务配套的综合性园区,是绿色都市农业的靓丽“风景”。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区建设,重点是抓农田排灌和防洪设施建设,目的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型蔬菜供应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市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主导产业集聚区,建成100个都市农业示范区、 80万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万亩保障型蔬菜生产功能区。

  “四个重点”,就是突出农业规模化、设施化、生态化、信息化发展,这些既是当前我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短板”,也是“十三五”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主抓手。具体来说,就是要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一批农业设施齐全、农机装备先进的农业产业基地;研究推广一批循环利用、生态环保的绿色技术;集中发展一批“互联网+农业”模式,建立起全市统一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到2020年,全市要培育5000个家庭农场、300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150个市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农业规模经营率达到70%以上,畜禽排泄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7%和92%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0万亩,农业信息化服务面达到100%。

  “五大体系”,是指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和要素保障体系,这也是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主要举措。

  三、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主要举措和进展

  一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在“结构调整、功能拓展和产业延伸”上做文章。目前,我市已完成了“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等待市政府审议发布。农业“三区”建设已全面启动,第一批13个农业“三区”暨土地治理项目获批立项,计划总投资11378万元,建设面积8.44万亩。今年计划建设20个都市农业示范区、1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8000亩蔬菜生产功能区。

  二是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在“主体培育、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上下功夫。目前,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7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39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24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21家,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700余家,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67%和67.9%。

  三是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重点在“现代种业、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上求突破。目前,全市已有省级以上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42个,“甬优系列”杂交水稻享誉全国,振宁黄鸡、浙系长毛兔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全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6%,粮食批次烘干能力达到13300吨,均为全省第一。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已初步制定建设方案,明确了“1493”的建设框架,即1个大数据平台、4个专业子云、9个业务支撑系统和3个农业大数据核心应用系统。

  四是注重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健全现代农业生态安全体系。重点在“生态循环和质量安全”上谋发展。目前,我市已基本完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完成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生态化改造400余家,建设省级美丽生态牧场21个。全市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30余万亩,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10多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1207个、产地面积190万亩,标准化实施面达到62.5%以上。上半年,我市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3%。

  五是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健全现代农业要素保障体系。重点在“政策引导、金融服务和保险机制”上抓创新。目前,我市正在积极筹建农业政策性贷款担保公司,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林权、滩涂养殖权和农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的抵押担保贷款,通过产业发展基金、农业贷款贴息、农业金融担保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向农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逐年扩大,目前全市已有各类险种42个,年参保农户近17万户,总保额超过50亿元。

编辑: 李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