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的海曙实践
稿源:   2012-10-22 16:36:03报料热线:81850000

海曙区政府 

  近年来,海曙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创新总体思路,坚持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推动全区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整体筹划、系统推进。坚持把创新社会管理与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把完善公共服务与改善保障民生结合起来,把提升城区品质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加大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力度,加快推进社会管理由适应型、单质化向开放型、内涵式转变,由注重单项创新、方式方法改革向系统配套改革、建立长效机制转变,涌现出一批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一、发展社会自治,奠定社会管理公民基础

  一是完善社区自治制度。于2003年、2006年、2009年三次开展社区居委会直选工作,在规范选举委员会推选、居民代表推选、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候选人竞选、投票等程序,创新候选人与选民接触、设立室内投票站、半透密投票箱、操作人员回避等制度上积累了一定经验。2009年,全区75个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工作,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自治制度。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浙江省“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区”。二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成立全省首家区级社会工作协会,建立培训基地和高校毕业生社会工作实践基地,聘请专家开展“菜单式”培训,设立“社区社会工作示范岗”,加快社区工作者向社会工作者转型,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运作、社工引领、各方参与”的社会工作模式,成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全国社区服务先进单位”。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成立了全省首家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全区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促进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对公益性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取消主管单位的前置审批。同时,建立起“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行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引导和支持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此举为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平台,加速了基层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进程。截至目前,全区共备案登记各类社会组织1299家。

  二、完善公共服务,夯实社会管理民生基础

  一是打造81890求助服务中心。链接24个政府审批职能部门、800多家服务企业和1000多名志愿者,采用电话、短信、网站等方式为市民无偿提供涵盖家政、维修、购物、交通旅游等20大门类201项生活服务信息和超过320个项目的党群、政务服务信息。81890服务模式是“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全天候、全方位、全称式跟踪监督服务”。81890可以直接满足一部分居民的需求,而更多需求则通过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予以满足。对于行政性服务,81890通过整合政府资源来提供;对于市场性服务,81890承担了对加盟企业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作用,组织加盟企业为居民提供;对于社会公益性服务,81890组织社会力量,特别是组织志愿者来提供。该平台创办11年来,共受理市民求助550万件,办结率达100%,满意率99.8%,群众从81890服务网站获取信息4450万余次。被誉为“中国公共服务新模式”,获得“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典型事例100例”、“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130多项。二是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2004年,海曙区率先为高龄、独居且生活困难的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由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星光敬老协会负责运作,开启国内养老服务“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和“走进去、走出来”模式先河,构建起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荣获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近年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引入精神养老服务,海曙区创办了18家街道、社区日托中心,成立了432家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区民间组织,惠及3.17万老年人。2012年,又将关爱失独老人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三是建立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整合党政、社会各方资源,打破区划隔阂,建立“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通过迅速对接失业人员和用工信息,为辖区失业人员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就业服务。截至2012年9月底,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挖掘就业岗位,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40655人次,其中困难人员23238人次,主动求职登记64661人次,推荐培训27675人,职业介绍成功58421人次。海曙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成功创建宁波市首批充分就业区。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方面,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绑定改革,加快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率先实现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待遇同城化,促进教育服务均等化。卫生医疗方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1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2008年,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组建“1+3”(社区+社工、和谐促进员、社区健教宣传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初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目标。海曙区荣获了浙江省首批“卫生强区”称号。

  三、推动社会综合治理,稳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

  一是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建立一支由1.3万名社区工作者、墙门楼道小组长和社区热心群众组成的和谐促进员队伍,承担信息采集员、宣传教育员、矛盾调解员、社区服务员、社会监督员等“五员”职责,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管控不稳定因素、改善社会治安环境的一支重要力量。自2008年实施和谐促进工程以来,截至2012年9月,和谐促进员为民服务75965人次,解决实际问题5935件,排查矛盾纠纷6825件,成功调处6512件,协破案件425起,协助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员440人。二是构建社会管理虚拟平台。自主研发“社区警务e超市”信息平台,综合全区实有人口管理、场所行业管理、社会资源管理、消防管理、巡防管理、案件研判、指挥调度管理等七大功能,实现从地图到信息的共通、共融、共享,具有信息及时准确、人口管控效率高的特征。借助信息技术,社区警务e超市已成功破解了因社区民警新老交替而出现的信息“传承难”、信息采集分属不同民警造成的“共享难”、纸质台账信息造成的“查询难”、传统基础信息管理内核决定的“关联难”等四大难题。该平台荣获首届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奖一等奖。三是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整合纪检、综治、公安、司法、民政、城管、劳动、工商、环保等部门力量,联合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基层接访,建设街道、社区“社情民意接待站(室)”,开展“组团式、零距离”服务。以白云街道“组团式、零距离”服务为例,截至2012年9月,累计收集到居民反映的意见和建设568件,涉及交通混乱、小区环境脏乱、教育咨询等多方面内容,已经顺利解决558件,解决率达98.2%,还有10件处于解决过程中。四是改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重视社会、社区和家庭力量的共同介入,引入社会工作师心理行为矫正服务、创建“青少年维权岗”、实施青少年刑事污点限制公开规定等措施,开展段塘街道“阳光之家”、南门街道社区矫正试点等工作,切实加强对特殊人群的人性化服务与社会化管理。海曙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浙江省平安区”、“宁波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四、建设政务微博平台,彰显社会管理时代特征

  微博问政是自媒体时代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载体。2011年10月以来,我区主动顺应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率先推行集体政务微博平台,通过网络集聚政府服务资源,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探索一条区域化社会管理新路径。目前,该平台本着“多元互动、倾听民意、服务群众、问政于民”的理念,统一收录了通过新浪实名论证的区各部门、街道等56个单位和个人微博,粉丝累计约34万人,发布微博约2.5万条,受理网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建议和咨询3769条,处置3750条,处置率达99 %。今年1月,政务微博“@海曙小微”被评选为“新浪微博浙江政务微博10佳”之一;7月,区政府主要领导微博被评为省内政府官员微博影响力第一。政务微博平台的使用和推广,在推动党委政府工作、畅通民意、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台风“海葵”防御和抢险救灾中,我区政务微博平台和全市政务微博、媒体微博以及草根微博积极互动、守望相助,诠释大爱宁波,取得良好成效。一是落实主体单位进行串、并联处置。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海曙区政务微博平台运作流程(试行)的通知》,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以及“及时、谨慎、依法依规”要求,对责任主体明确的、跨区管辖的、跨部门协调的,进行分类处置和答复,形成“快发现、快受理、快转办、快反馈”的开放、循环式联动运作流程。二是由81890试行24小时发现、5分钟响应今年5月,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为群众服务效率,我区制定了《宁波市海曙区区长热线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由81890试运行区长热线微博(@海曙小微)职能,24小时发现、5分钟响应,及时受理网民反映的咨询、求助、投诉、建议四大类事项,通过发现、转办、督办、反馈、跟踪等措施,督促责任主体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处置并回复网民。

  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区将在认真总结业已取得的社会管理创新成果基础上,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最近下发的《宁波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纲要(2012—2016年)》,坚持从创新突破、完善提升、总结推广三措并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富有海曙特色、体现中心城区发展水准的社会管理特色之路。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社会管理创新的海曙实践

稿源: 2012-10-22 16:36:03

海曙区政府 

  近年来,海曙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创新总体思路,坚持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推动全区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整体筹划、系统推进。坚持把创新社会管理与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把完善公共服务与改善保障民生结合起来,把提升城区品质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加大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力度,加快推进社会管理由适应型、单质化向开放型、内涵式转变,由注重单项创新、方式方法改革向系统配套改革、建立长效机制转变,涌现出一批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一、发展社会自治,奠定社会管理公民基础

  一是完善社区自治制度。于2003年、2006年、2009年三次开展社区居委会直选工作,在规范选举委员会推选、居民代表推选、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候选人竞选、投票等程序,创新候选人与选民接触、设立室内投票站、半透密投票箱、操作人员回避等制度上积累了一定经验。2009年,全区75个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工作,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自治制度。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浙江省“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区”。二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成立全省首家区级社会工作协会,建立培训基地和高校毕业生社会工作实践基地,聘请专家开展“菜单式”培训,设立“社区社会工作示范岗”,加快社区工作者向社会工作者转型,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运作、社工引领、各方参与”的社会工作模式,成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全国社区服务先进单位”。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成立了全省首家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全区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促进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对公益性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取消主管单位的前置审批。同时,建立起“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行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引导和支持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此举为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平台,加速了基层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进程。截至目前,全区共备案登记各类社会组织1299家。

  二、完善公共服务,夯实社会管理民生基础

  一是打造81890求助服务中心。链接24个政府审批职能部门、800多家服务企业和1000多名志愿者,采用电话、短信、网站等方式为市民无偿提供涵盖家政、维修、购物、交通旅游等20大门类201项生活服务信息和超过320个项目的党群、政务服务信息。81890服务模式是“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全天候、全方位、全称式跟踪监督服务”。81890可以直接满足一部分居民的需求,而更多需求则通过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予以满足。对于行政性服务,81890通过整合政府资源来提供;对于市场性服务,81890承担了对加盟企业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作用,组织加盟企业为居民提供;对于社会公益性服务,81890组织社会力量,特别是组织志愿者来提供。该平台创办11年来,共受理市民求助550万件,办结率达100%,满意率99.8%,群众从81890服务网站获取信息4450万余次。被誉为“中国公共服务新模式”,获得“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典型事例100例”、“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130多项。二是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2004年,海曙区率先为高龄、独居且生活困难的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由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星光敬老协会负责运作,开启国内养老服务“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和“走进去、走出来”模式先河,构建起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荣获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近年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引入精神养老服务,海曙区创办了18家街道、社区日托中心,成立了432家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区民间组织,惠及3.17万老年人。2012年,又将关爱失独老人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三是建立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整合党政、社会各方资源,打破区划隔阂,建立“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通过迅速对接失业人员和用工信息,为辖区失业人员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就业服务。截至2012年9月底,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挖掘就业岗位,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40655人次,其中困难人员23238人次,主动求职登记64661人次,推荐培训27675人,职业介绍成功58421人次。海曙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成功创建宁波市首批充分就业区。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方面,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绑定改革,加快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率先实现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待遇同城化,促进教育服务均等化。卫生医疗方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1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2008年,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组建“1+3”(社区+社工、和谐促进员、社区健教宣传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初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目标。海曙区荣获了浙江省首批“卫生强区”称号。

  三、推动社会综合治理,稳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

  一是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建立一支由1.3万名社区工作者、墙门楼道小组长和社区热心群众组成的和谐促进员队伍,承担信息采集员、宣传教育员、矛盾调解员、社区服务员、社会监督员等“五员”职责,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管控不稳定因素、改善社会治安环境的一支重要力量。自2008年实施和谐促进工程以来,截至2012年9月,和谐促进员为民服务75965人次,解决实际问题5935件,排查矛盾纠纷6825件,成功调处6512件,协破案件425起,协助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员440人。二是构建社会管理虚拟平台。自主研发“社区警务e超市”信息平台,综合全区实有人口管理、场所行业管理、社会资源管理、消防管理、巡防管理、案件研判、指挥调度管理等七大功能,实现从地图到信息的共通、共融、共享,具有信息及时准确、人口管控效率高的特征。借助信息技术,社区警务e超市已成功破解了因社区民警新老交替而出现的信息“传承难”、信息采集分属不同民警造成的“共享难”、纸质台账信息造成的“查询难”、传统基础信息管理内核决定的“关联难”等四大难题。该平台荣获首届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奖一等奖。三是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整合纪检、综治、公安、司法、民政、城管、劳动、工商、环保等部门力量,联合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基层接访,建设街道、社区“社情民意接待站(室)”,开展“组团式、零距离”服务。以白云街道“组团式、零距离”服务为例,截至2012年9月,累计收集到居民反映的意见和建设568件,涉及交通混乱、小区环境脏乱、教育咨询等多方面内容,已经顺利解决558件,解决率达98.2%,还有10件处于解决过程中。四是改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重视社会、社区和家庭力量的共同介入,引入社会工作师心理行为矫正服务、创建“青少年维权岗”、实施青少年刑事污点限制公开规定等措施,开展段塘街道“阳光之家”、南门街道社区矫正试点等工作,切实加强对特殊人群的人性化服务与社会化管理。海曙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浙江省平安区”、“宁波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四、建设政务微博平台,彰显社会管理时代特征

  微博问政是自媒体时代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载体。2011年10月以来,我区主动顺应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率先推行集体政务微博平台,通过网络集聚政府服务资源,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探索一条区域化社会管理新路径。目前,该平台本着“多元互动、倾听民意、服务群众、问政于民”的理念,统一收录了通过新浪实名论证的区各部门、街道等56个单位和个人微博,粉丝累计约34万人,发布微博约2.5万条,受理网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建议和咨询3769条,处置3750条,处置率达99 %。今年1月,政务微博“@海曙小微”被评选为“新浪微博浙江政务微博10佳”之一;7月,区政府主要领导微博被评为省内政府官员微博影响力第一。政务微博平台的使用和推广,在推动党委政府工作、畅通民意、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台风“海葵”防御和抢险救灾中,我区政务微博平台和全市政务微博、媒体微博以及草根微博积极互动、守望相助,诠释大爱宁波,取得良好成效。一是落实主体单位进行串、并联处置。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海曙区政务微博平台运作流程(试行)的通知》,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以及“及时、谨慎、依法依规”要求,对责任主体明确的、跨区管辖的、跨部门协调的,进行分类处置和答复,形成“快发现、快受理、快转办、快反馈”的开放、循环式联动运作流程。二是由81890试行24小时发现、5分钟响应今年5月,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为群众服务效率,我区制定了《宁波市海曙区区长热线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由81890试运行区长热线微博(@海曙小微)职能,24小时发现、5分钟响应,及时受理网民反映的咨询、求助、投诉、建议四大类事项,通过发现、转办、督办、反馈、跟踪等措施,督促责任主体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处置并回复网民。

  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区将在认真总结业已取得的社会管理创新成果基础上,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最近下发的《宁波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纲要(2012—2016年)》,坚持从创新突破、完善提升、总结推广三措并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富有海曙特色、体现中心城区发展水准的社会管理特色之路。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