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取得良好开局
稿源:   2011-12-20 16:13:47报料热线:81850000

  (2011年12月20日)

  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办副主任任建成

  “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是“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最受社会关注的热点。一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通力配合,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投入,优化支出结构,注重舆论宣传和引导,“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的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合力得以增强,绝大部分年度计划已经提前完成,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市居民享受品质生活的基础更加扎实、服务更有质量、机制更加优化,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特点。

  一、突出全过程服务体系建设,就业富民成效显著

  就业创业是民生之本,民生之基,是生活品质加快提升的根本。今年,我市以打造“最充分就业城市”为目标,把就业创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全面推进充分就业县市区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创建,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创业项目和创业典型相继涌现,居民收入显著增长。

  一是充分就业县市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全面推进充分就业县市区创建活动,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强化政府就业创业服务职能,落实各项就业帮扶措施,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充分就业县(市)区8个,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就业人员14.2万,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6万,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33%的低位,全市“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基数归零、动态归零”。

  二是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今年下半年,市人力资源大厦正式投入运营,整合市本级多个就业服务市场职能,每年可为40万劳动者提供各类就业服务,形成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站(室)实现全覆盖,全市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形成5000多个终端服务机构,所有街道、乡镇、社区建立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站(室),建站(室)率均达到100%。

  三是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按照国家考核体系建设要求,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通知》、《宁波市创业场租补贴实施细则》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各类创业平台建设,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全市创业队伍持续壮大,全社会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创业带动就业效果逐步显现。截至今年9月,全市新增创业实体超过7.4万家,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30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7%,直接扶持创业人数达528人,并带动(吸纳)就业人数3275人,一批优秀创业者更起到了很好的创业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居民增收全国领先。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和增收领域,拓展城乡居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渠道,农民增收机制不断完善。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223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893元,增幅分别为12.5%和1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连续七年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其中,农村居民收入继续领先城镇居民1.5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关系持续优化。

  二、突出政策惠民便民,社会保障稳步迈向人群全覆盖

  “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的核心是惠民,社会保障是惠民的基础。一年来,我市以政策全覆盖为起点,加快推进基本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完善转移接续制度,及时调整社保待遇水平,进一步巩固扩大参保覆盖面,为实现社保人群全覆盖奠定扎实基础。

  一是社会保障待遇稳步提升。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达到2010元,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居国内前列;下发《关于调整市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通知》,提高筹资标准和政府补助标准,预计今年可以实现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左右的目标;市城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440元调整为525元,调整后全市平均低保标准排在全省第一位;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22万平方米、17002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二是社保制度加快完善。启动实施“社会保障卡”工程,医保“一卡通”平台投入运营,目前已完成所有定点医疗机构的改造和测试,全市领取社保卡的参保人员在大市范围内可凭“一张卡参保,一张卡就医”,不再需要“费用垫支”和“报销跑腿”;出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有关实施意见,做到统一相关政策待遇,进一步保障广大职工权益;同时,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转移衔接制度,调整市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办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间衔接转换渠道进一步明确。

  三是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至11月底,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9.8万、304.4万、200.1万、250.8万、213.6万,同比分别增加12.2%、9%、8.3%、7%和7.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6.7万人,同比增加19.3%,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到57.7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三项医保制度参保率年底均有望达到95%以上。

  四是各类困难群体得到更多保障和关爱。在全省率先出台高龄津贴制度,全市约15万高龄老可按月领取50-500元的高龄津贴;完善困难群众物价补贴联动机制,近8.4万人得到实惠;完成1.38万部“一键通”电话机安装工作,新增养老床位1200余张,老年人生活更加便捷、更有保障;完成1585户下山移民和1500户农户危房改造。

  三、突出服务内涵式提升,群众就医环境持续改善

  健康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核心内容,医疗卫生服务是维系和增进居民健康素质的必要手段。今年以来,我市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指导,继续加大投入,完善资源布局,加快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探索和创新公立医疗机构运营管理机制,“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一是医疗资源总量快速增加。市第一医院原地扩建项目年底即将投入使用,至此,“十一五”十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部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新十大医疗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全年增加床位1000张以上,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已完成新(改、扩)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55家,新增开放床位300张,其中12家欠发达镇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均衡。

  二是群众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缓解。目前,全市已有148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9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今年1至9月,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14%,门急诊均次药费为52.46元,同比下降14.16%,每住院床日药费为153.61元,同比下降21.63%,医药费用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医疗服务效能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内涵建设成效显著,在医院环境、服务质量、医药费用控制等方面不断挖潜创新,探索出网上预约挂号、诊疗信息网上查询、多科联合门诊、医用设备检查结果互认等一系列便民利民的有效做法,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

  四、突出公平均衡发展,教育强民基础更加扎实

  加快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一年来,我市编制出台《宁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坚持全面均衡开放式发展,充分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积极破解学前教育入好园难等突出矛盾,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出台《宁波市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宁波市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实施国家级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各县(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不断增加,学前教育经费得到进一步保障;新改扩建幼儿园80所,新增班级559个,全市省等级(市星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80%,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二是全方位教育帮扶体系进一步完善。不断完善帮困助学政策,帮扶对象扩展到幼儿园和研究生阶段,其中,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62万名学生享受免杂费和课本作业本费,基础教育爱心营养餐政策惠及学生1.7万多人次,8万多学生享受中职免学费政策,各类普高、高校奖学助学政策惠及面进一步扩大;建立学生免费体检制度,制度覆盖所有在甬学生(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全国具有开创性意义。预计全年用于帮困助学经费超8亿元,公平受教育机会得到进一步保障。

  三是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着手实施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十大应用型人才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与在甬100余家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50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组织85家市内外高校与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宁波大学成立海洋学院,积极研究推进海洋产业人才基地建设,宁波TAFE学院成功获批。

  五、突出普惠出精品,群众文体生活更加丰富

  文体活动是品质生活的不可或缺组成部分,是生活品质提升的精神动力。一年来,我市以文化强市战略为指导,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和引导文化产品创作,居民生活更具活力。

  一是文体普惠取得显著成效。持续打造“天然舞台”、“群星课堂”、“天一讲堂”等系列群众文化品牌,举办“天下汇”戏曲展演等惠民演出,举办各类文化文物展览、公益讲座等3700多场,建成农家书屋近2200家,行政村覆盖率达82%,截至目前,全市6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了图书馆分馆,30%的乡镇街道建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所有公共图书馆配备了流动图书车;全市博物馆、陈列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群艺馆已全面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场馆总数累计达到110家,经验在全国推广;市中心城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96.5%,其他县(市)达到76.7%,体育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群众健身环境有效改善。

  二是文化作品创作和交流广泛开展。鼓励和引导高质量文化作品创作,甬剧、越剧、电视连续剧、广播剧等一批优秀剧目纷纷获奖;全市引进访演、商演、展览等境外文化交流项目50多个,举办高雅艺术演出500多场,文化对外交流日益深入。

  六、突出监管体制创新,居民食品药品安全更有保障

  食品药品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环节。今年以来,我市坚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放松,探索创新适应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监管工作机制,突出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管,确保居民食品药品安全更有保障。

  一是深化食品安全源头控制战略。在全国率先绘制大宗食品购销“路线图”,目前已完成绘制生猪、水产品、蔬菜、豆类制品、食用油等10大类食品,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建成114个追溯子系统并试运行,肉菜流通环节安全更有保障;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机制,在全国率先编发“城市食品安全报告”,完成43383批次各类食品检验,达到5批次/千人的检测强度,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

  二是严把药品质量安全关。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药品信息等行为,继续强化药品生产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基本药物安全全程监管,完善“小药店”药品质量规范长效机制,全市共组织实施药品批发企业监督检查75家次,药品零售3100多家次,医疗机构3298家次,药品市场流通秩序进一步规范,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七、突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六个加快”战略部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更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一年来,我市把社会管理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并重,不断完善新老市民和谐共享机制,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管理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是社会组织规模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不断加强,目前,已达到每个社区平均拥有10个社会组织,其中公益服务类占50%以上,海曙、鄞州先后建立区域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促进会,已有40多个社会组织参与和进驻,实现居民求助办结率100%。

  二是社会和谐共建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不断健全,11个县(市)区全部建立社会矛盾联合调处中心,调节组织覆盖100%的乡镇(街道)和80%的社区(村);社区基层服务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北仑的党组织、公共服务中心、和谐理事会“三位一体”模式,江东的“社工+党员+居民”的社区理念等都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和肯定;81890服务、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等有效经验得到总结推广,“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不断完善。

  总体来看,2011年我市生活品质相关领域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顺利实现良好开局。2012年,我们要按照“六个加快”重大战略部署的总体要求,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改革创新,破解瓶颈制约,及早谋划,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完成各项任务,让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庄伊岚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取得良好开局

稿源: 2011-12-20 16:13:47

  (2011年12月20日)

  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办副主任任建成

  “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是“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最受社会关注的热点。一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通力配合,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投入,优化支出结构,注重舆论宣传和引导,“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的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合力得以增强,绝大部分年度计划已经提前完成,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市居民享受品质生活的基础更加扎实、服务更有质量、机制更加优化,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特点。

  一、突出全过程服务体系建设,就业富民成效显著

  就业创业是民生之本,民生之基,是生活品质加快提升的根本。今年,我市以打造“最充分就业城市”为目标,把就业创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全面推进充分就业县市区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创建,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创业项目和创业典型相继涌现,居民收入显著增长。

  一是充分就业县市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全面推进充分就业县市区创建活动,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强化政府就业创业服务职能,落实各项就业帮扶措施,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充分就业县(市)区8个,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就业人员14.2万,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6万,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33%的低位,全市“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基数归零、动态归零”。

  二是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今年下半年,市人力资源大厦正式投入运营,整合市本级多个就业服务市场职能,每年可为40万劳动者提供各类就业服务,形成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站(室)实现全覆盖,全市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形成5000多个终端服务机构,所有街道、乡镇、社区建立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站(室),建站(室)率均达到100%。

  三是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按照国家考核体系建设要求,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通知》、《宁波市创业场租补贴实施细则》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各类创业平台建设,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全市创业队伍持续壮大,全社会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创业带动就业效果逐步显现。截至今年9月,全市新增创业实体超过7.4万家,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30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7%,直接扶持创业人数达528人,并带动(吸纳)就业人数3275人,一批优秀创业者更起到了很好的创业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居民增收全国领先。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和增收领域,拓展城乡居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渠道,农民增收机制不断完善。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223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893元,增幅分别为12.5%和1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连续七年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其中,农村居民收入继续领先城镇居民1.5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关系持续优化。

  二、突出政策惠民便民,社会保障稳步迈向人群全覆盖

  “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的核心是惠民,社会保障是惠民的基础。一年来,我市以政策全覆盖为起点,加快推进基本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完善转移接续制度,及时调整社保待遇水平,进一步巩固扩大参保覆盖面,为实现社保人群全覆盖奠定扎实基础。

  一是社会保障待遇稳步提升。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达到2010元,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居国内前列;下发《关于调整市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通知》,提高筹资标准和政府补助标准,预计今年可以实现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左右的目标;市城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440元调整为525元,调整后全市平均低保标准排在全省第一位;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22万平方米、17002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二是社保制度加快完善。启动实施“社会保障卡”工程,医保“一卡通”平台投入运营,目前已完成所有定点医疗机构的改造和测试,全市领取社保卡的参保人员在大市范围内可凭“一张卡参保,一张卡就医”,不再需要“费用垫支”和“报销跑腿”;出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有关实施意见,做到统一相关政策待遇,进一步保障广大职工权益;同时,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转移衔接制度,调整市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办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间衔接转换渠道进一步明确。

  三是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至11月底,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9.8万、304.4万、200.1万、250.8万、213.6万,同比分别增加12.2%、9%、8.3%、7%和7.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6.7万人,同比增加19.3%,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到57.7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三项医保制度参保率年底均有望达到95%以上。

  四是各类困难群体得到更多保障和关爱。在全省率先出台高龄津贴制度,全市约15万高龄老可按月领取50-500元的高龄津贴;完善困难群众物价补贴联动机制,近8.4万人得到实惠;完成1.38万部“一键通”电话机安装工作,新增养老床位1200余张,老年人生活更加便捷、更有保障;完成1585户下山移民和1500户农户危房改造。

  三、突出服务内涵式提升,群众就医环境持续改善

  健康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核心内容,医疗卫生服务是维系和增进居民健康素质的必要手段。今年以来,我市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指导,继续加大投入,完善资源布局,加快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探索和创新公立医疗机构运营管理机制,“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一是医疗资源总量快速增加。市第一医院原地扩建项目年底即将投入使用,至此,“十一五”十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部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新十大医疗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全年增加床位1000张以上,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已完成新(改、扩)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55家,新增开放床位300张,其中12家欠发达镇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均衡。

  二是群众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缓解。目前,全市已有148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9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今年1至9月,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14%,门急诊均次药费为52.46元,同比下降14.16%,每住院床日药费为153.61元,同比下降21.63%,医药费用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医疗服务效能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内涵建设成效显著,在医院环境、服务质量、医药费用控制等方面不断挖潜创新,探索出网上预约挂号、诊疗信息网上查询、多科联合门诊、医用设备检查结果互认等一系列便民利民的有效做法,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

  四、突出公平均衡发展,教育强民基础更加扎实

  加快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一年来,我市编制出台《宁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坚持全面均衡开放式发展,充分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积极破解学前教育入好园难等突出矛盾,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出台《宁波市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宁波市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实施国家级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各县(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不断增加,学前教育经费得到进一步保障;新改扩建幼儿园80所,新增班级559个,全市省等级(市星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80%,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二是全方位教育帮扶体系进一步完善。不断完善帮困助学政策,帮扶对象扩展到幼儿园和研究生阶段,其中,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62万名学生享受免杂费和课本作业本费,基础教育爱心营养餐政策惠及学生1.7万多人次,8万多学生享受中职免学费政策,各类普高、高校奖学助学政策惠及面进一步扩大;建立学生免费体检制度,制度覆盖所有在甬学生(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全国具有开创性意义。预计全年用于帮困助学经费超8亿元,公平受教育机会得到进一步保障。

  三是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着手实施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十大应用型人才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与在甬100余家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50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组织85家市内外高校与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宁波大学成立海洋学院,积极研究推进海洋产业人才基地建设,宁波TAFE学院成功获批。

  五、突出普惠出精品,群众文体生活更加丰富

  文体活动是品质生活的不可或缺组成部分,是生活品质提升的精神动力。一年来,我市以文化强市战略为指导,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和引导文化产品创作,居民生活更具活力。

  一是文体普惠取得显著成效。持续打造“天然舞台”、“群星课堂”、“天一讲堂”等系列群众文化品牌,举办“天下汇”戏曲展演等惠民演出,举办各类文化文物展览、公益讲座等3700多场,建成农家书屋近2200家,行政村覆盖率达82%,截至目前,全市6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了图书馆分馆,30%的乡镇街道建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所有公共图书馆配备了流动图书车;全市博物馆、陈列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群艺馆已全面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场馆总数累计达到110家,经验在全国推广;市中心城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96.5%,其他县(市)达到76.7%,体育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群众健身环境有效改善。

  二是文化作品创作和交流广泛开展。鼓励和引导高质量文化作品创作,甬剧、越剧、电视连续剧、广播剧等一批优秀剧目纷纷获奖;全市引进访演、商演、展览等境外文化交流项目50多个,举办高雅艺术演出500多场,文化对外交流日益深入。

  六、突出监管体制创新,居民食品药品安全更有保障

  食品药品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环节。今年以来,我市坚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放松,探索创新适应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监管工作机制,突出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管,确保居民食品药品安全更有保障。

  一是深化食品安全源头控制战略。在全国率先绘制大宗食品购销“路线图”,目前已完成绘制生猪、水产品、蔬菜、豆类制品、食用油等10大类食品,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建成114个追溯子系统并试运行,肉菜流通环节安全更有保障;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机制,在全国率先编发“城市食品安全报告”,完成43383批次各类食品检验,达到5批次/千人的检测强度,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

  二是严把药品质量安全关。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药品信息等行为,继续强化药品生产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基本药物安全全程监管,完善“小药店”药品质量规范长效机制,全市共组织实施药品批发企业监督检查75家次,药品零售3100多家次,医疗机构3298家次,药品市场流通秩序进一步规范,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七、突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六个加快”战略部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更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一年来,我市把社会管理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并重,不断完善新老市民和谐共享机制,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管理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是社会组织规模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不断加强,目前,已达到每个社区平均拥有10个社会组织,其中公益服务类占50%以上,海曙、鄞州先后建立区域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促进会,已有40多个社会组织参与和进驻,实现居民求助办结率100%。

  二是社会和谐共建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不断健全,11个县(市)区全部建立社会矛盾联合调处中心,调节组织覆盖100%的乡镇(街道)和80%的社区(村);社区基层服务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北仑的党组织、公共服务中心、和谐理事会“三位一体”模式,江东的“社工+党员+居民”的社区理念等都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和肯定;81890服务、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等有效经验得到总结推广,“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不断完善。

  总体来看,2011年我市生活品质相关领域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顺利实现良好开局。2012年,我们要按照“六个加快”重大战略部署的总体要求,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改革创新,破解瓶颈制约,及早谋划,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完成各项任务,让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庄伊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