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门发布“十一五”民生问题解决情况
稿源:   2010-12-01 15:28:25报料热线:81850000

  “十一五”宁波教育惠民情况介绍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十一五”期间,宁波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于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切实推进“教育惠民”工程,深入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项发展主要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十一五”提出的目标。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共有在校学生(幼儿)141.9万人,比2005年增加20万人;学前教育纯入园率和“初升高”比例分别达到99.2%和98.97%,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普及度更为巩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比2005年提升8个百分点,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年培训量达到280万人次,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可以说,通过5年的努力,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健康运行、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尤其在教育惠民方面呈现了以下十大亮点。

  亮点之一: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惠及62万中小学生

  我市在2002年率先对14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和6个片区义务教育阶段的3.3万余名中小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助” (即免杂费、住宿费和补助其中一半学生的代管费)政策基础上,2006年秋季起,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每年约有62万名学生受惠,涉及经费1.3亿元;2008年春季起,在全市义务教育段范围内,实施免课本费、作业本费教育,每年共免除学生约62万名,涉及经费约2亿元;2010年春季起,在全市免除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住宿费,全年约有3.6万余名学生享受了该项政策,共涉及经费1300万元。至此,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亮点之二:高等教育提升层次圆宁波学子博士梦

  2007年6月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批准宁波大学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该校工程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和水产养殖等3个学科专业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结束了宁波高校无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历史。当年9月26日,宁波大学首次迎来3位博士生。2008年12月28日,教育部批准宁波诺丁汉大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在文化研究、英语研究、商务、计算机科学、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工程等领域开展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试点工作,每年招收20至50名博士生。2010年,两校在读博士研究生已达到100人。

  亮点之三:“宁波职教现象”造就数万“白天鹅”

  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宁波市以计划单列市的身份在全国37支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代表团中脱颖而出,获得20项一等奖(其中4个项目夺得全国第一)、21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0个优秀奖,总成绩居全国第三,被全国职业教育界专家称为“宁波职教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是宁波职教立足学生成长,对接产业发展,创新育人模式,把入学时的“丑小鸭”培养成自强自信、技能出众、企业欢迎的“白天鹅”的不懈探索。特别是2009年《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后,职业学校主动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与政府、社会形成了良好互动,形成了前厂后校型、产业集群合作型、骨干专业+产教企业型、骨干专业+实训基地型、技能鉴定+走班教学型等人才培养模式,宁波代表团在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均名列前茅,中职毕业生当年一次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10年,我市中职毕业生“双证率”达90%以上,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亮点之四:“四有”目标促学前教育新发展

  2007年12月,市政府召开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我市学前教育要通过加快建设、强化师资、加大投入、创新模式四条途径,着力解决“有房、有人、有钱、有质量”四个问题。2007年至今,全市累计投入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超过10亿元,新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1136名,每年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目前,我市共有幼儿园1198所(其中城市幼儿园502所,农村幼儿园696所),在园幼儿共25.8万人,本地户籍人口净入园率达99.2%。省三级(市一星级)以上幼儿园占60%,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75.1%,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和标准化率均为100%。全市98%以上幼儿教师具有合格学历,58%以上幼儿园教师为本专科毕业,较2006年,分别提高2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

  亮点之五:民办教育立法保障市民多样化教育选择

  2007年初,我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实现民办教育地方立法,实施《宁波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在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和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等方面取得较大的政策性突破。目前,宁波基本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2010年,全市共有全日制民办中小学(幼儿园)1186所,在校生约29万人,占全市全日制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园)生数的27%。

  亮点之六:25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保障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贯彻国务院“两个为主”的原则,市政府于2007年制订《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全面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适龄儿童少年共同成长、就学环境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助学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管理等五项行动计划。截止2010年9月,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总人数为25.4万人(比2005年增加9.9万人),其中小学20.5万人,初中4.8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18.3万人(比2005年增加10万人),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总人数的72%(比2005年提高18.3个百分点)。全市102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中有98所通过平安校园评估,占96%;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和99.5%,具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达到92%。从2006年起,我市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步免除了学杂费、借读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2010年秋季学期,各县(市)区财政共为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达5400多万元,享受免费政策的学生人数占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总数的85%。

  亮点之七: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居全国前列

  据麦可思(MyCOS)公司2010年7月、8月对毕业一年后的2009届宁波市高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届宁波市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0.8%,略高于浙江省总体就业竞争力指数89.4%,在全国各副省级城市中,本科就业竞争力位居第二,高职位居第三。该报告同时指出,2009年在甬高校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2.6%,高于浙江省1.7个百分点,高于副省级城市平均4.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4%,高于浙江省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毕业生大学满意度为87%,高于浙江省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毕业生母校推荐度为61%,高于浙江省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毕业生留甬工作比例为42.1%,高于副省级城市平均8.6个百分点;毕业生半年后月薪相当于2321元,高于2009届浙江省高校生毕业半年后月薪74元,高于2009届全国高校生毕业半年后月薪191元,略高于全国副省级城市高校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2287元)。

  亮点之八:教育资源走出校园与百万市民共享

  一是硬件资源共享。启动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工作,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前提下,除寄宿制学校及部分不适合开放的学校外,寒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等非教学时间,学校室内外体育设施已基本实现了对社区开放。目前,室外体育场所器材免费开放率全市达到75%,市三区达到85%。(因受学校安保因素的影响,今年五月份起,学校体育场馆一度停止对外开放,现在主要对俱乐部、社区有组织的开放)。

  二是信息资源共享。2008年1月,宁波市数字图书馆首期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平台已整合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和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以及宁波大学等在甬高校18家成员单位约95%以上的文献资源,可供检索元数据达2.17亿条,网站总访问量达550多万人次,后台文献传递98.6万篇,服务推广的单位达1362家。

  三是科研资源共享。高校纵横向科研经费总额从2005年的1.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53亿元。2006年以来高校科研成果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43亿元,其中2009年就达11亿元,是2005年的三倍。2005年以来,宁波大学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学校教师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关键难题。

  四是培训资源共享。高校、职业学校充分发挥师资、设备、教学等资源优势,实施全员培训计划、引进高端培训机构,形成了立体化的社会培训网络。全市教育部门培训机构达165家,占全市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54.5%,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培训年培训量达280余万人次,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亮点之九: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为80万中小学生减压

  我市于2006年下半年全面启动了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创建工作,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并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课业负担减轻。市教育局设立55万专项经费,对通过省级示范区验收的每个县(市)区给予5万元的奖励。2008年,我市海曙、江东、江北、北仑、慈溪五区(市)成为首批省级示范区,约占全省总数的一半;2009年,镇海、鄞州、余姚、象山四县(市)区通过第二批省级示范区验收;2010年,奉化通过第三批省级示范区验收。今年底宁海县将迎接省级评估,预计至今年底,我市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省级中小学生课外文体工程示范区全覆盖的市。

  亮点之十:“组合拳”助推农村教育优质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连续推出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包括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同时辅之以城乡师资科学配置,“集团化办学”、“1+1”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等,全面改善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5年来,每年有1.5万余名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困难补助;投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项经费2777万元,共配备教室多媒体629套,计算机近4000台,计算机教室56间,新建、改造或扩容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80所学校,省、市、县和主要学校的远程教育将于12月底前实现全省联网;完成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共项目177个,建筑面积近2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5亿余元;2005-2009年,共完成全市中小学校校舍改扩建面积300.6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2.58亿元;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通过率达到83%,100%的乡镇建成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四部门发布“十一五”民生问题解决情况

稿源: 2010-12-01 15:28:25

  “十一五”宁波教育惠民情况介绍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十一五”期间,宁波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于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切实推进“教育惠民”工程,深入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项发展主要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十一五”提出的目标。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共有在校学生(幼儿)141.9万人,比2005年增加20万人;学前教育纯入园率和“初升高”比例分别达到99.2%和98.97%,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普及度更为巩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比2005年提升8个百分点,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年培训量达到280万人次,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可以说,通过5年的努力,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健康运行、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尤其在教育惠民方面呈现了以下十大亮点。

  亮点之一: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惠及62万中小学生

  我市在2002年率先对14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和6个片区义务教育阶段的3.3万余名中小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助” (即免杂费、住宿费和补助其中一半学生的代管费)政策基础上,2006年秋季起,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每年约有62万名学生受惠,涉及经费1.3亿元;2008年春季起,在全市义务教育段范围内,实施免课本费、作业本费教育,每年共免除学生约62万名,涉及经费约2亿元;2010年春季起,在全市免除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住宿费,全年约有3.6万余名学生享受了该项政策,共涉及经费1300万元。至此,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亮点之二:高等教育提升层次圆宁波学子博士梦

  2007年6月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批准宁波大学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该校工程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和水产养殖等3个学科专业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结束了宁波高校无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历史。当年9月26日,宁波大学首次迎来3位博士生。2008年12月28日,教育部批准宁波诺丁汉大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在文化研究、英语研究、商务、计算机科学、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工程等领域开展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试点工作,每年招收20至50名博士生。2010年,两校在读博士研究生已达到100人。

  亮点之三:“宁波职教现象”造就数万“白天鹅”

  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宁波市以计划单列市的身份在全国37支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代表团中脱颖而出,获得20项一等奖(其中4个项目夺得全国第一)、21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0个优秀奖,总成绩居全国第三,被全国职业教育界专家称为“宁波职教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是宁波职教立足学生成长,对接产业发展,创新育人模式,把入学时的“丑小鸭”培养成自强自信、技能出众、企业欢迎的“白天鹅”的不懈探索。特别是2009年《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后,职业学校主动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与政府、社会形成了良好互动,形成了前厂后校型、产业集群合作型、骨干专业+产教企业型、骨干专业+实训基地型、技能鉴定+走班教学型等人才培养模式,宁波代表团在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均名列前茅,中职毕业生当年一次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10年,我市中职毕业生“双证率”达90%以上,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亮点之四:“四有”目标促学前教育新发展

  2007年12月,市政府召开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我市学前教育要通过加快建设、强化师资、加大投入、创新模式四条途径,着力解决“有房、有人、有钱、有质量”四个问题。2007年至今,全市累计投入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超过10亿元,新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1136名,每年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目前,我市共有幼儿园1198所(其中城市幼儿园502所,农村幼儿园696所),在园幼儿共25.8万人,本地户籍人口净入园率达99.2%。省三级(市一星级)以上幼儿园占60%,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75.1%,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和标准化率均为100%。全市98%以上幼儿教师具有合格学历,58%以上幼儿园教师为本专科毕业,较2006年,分别提高2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

  亮点之五:民办教育立法保障市民多样化教育选择

  2007年初,我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实现民办教育地方立法,实施《宁波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在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和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等方面取得较大的政策性突破。目前,宁波基本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2010年,全市共有全日制民办中小学(幼儿园)1186所,在校生约29万人,占全市全日制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园)生数的27%。

  亮点之六:25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保障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贯彻国务院“两个为主”的原则,市政府于2007年制订《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全面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适龄儿童少年共同成长、就学环境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助学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管理等五项行动计划。截止2010年9月,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总人数为25.4万人(比2005年增加9.9万人),其中小学20.5万人,初中4.8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18.3万人(比2005年增加10万人),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总人数的72%(比2005年提高18.3个百分点)。全市102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中有98所通过平安校园评估,占96%;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和99.5%,具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达到92%。从2006年起,我市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步免除了学杂费、借读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2010年秋季学期,各县(市)区财政共为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达5400多万元,享受免费政策的学生人数占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总数的85%。

  亮点之七: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居全国前列

  据麦可思(MyCOS)公司2010年7月、8月对毕业一年后的2009届宁波市高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届宁波市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0.8%,略高于浙江省总体就业竞争力指数89.4%,在全国各副省级城市中,本科就业竞争力位居第二,高职位居第三。该报告同时指出,2009年在甬高校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2.6%,高于浙江省1.7个百分点,高于副省级城市平均4.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4%,高于浙江省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毕业生大学满意度为87%,高于浙江省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毕业生母校推荐度为61%,高于浙江省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毕业生留甬工作比例为42.1%,高于副省级城市平均8.6个百分点;毕业生半年后月薪相当于2321元,高于2009届浙江省高校生毕业半年后月薪74元,高于2009届全国高校生毕业半年后月薪191元,略高于全国副省级城市高校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2287元)。

  亮点之八:教育资源走出校园与百万市民共享

  一是硬件资源共享。启动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工作,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前提下,除寄宿制学校及部分不适合开放的学校外,寒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等非教学时间,学校室内外体育设施已基本实现了对社区开放。目前,室外体育场所器材免费开放率全市达到75%,市三区达到85%。(因受学校安保因素的影响,今年五月份起,学校体育场馆一度停止对外开放,现在主要对俱乐部、社区有组织的开放)。

  二是信息资源共享。2008年1月,宁波市数字图书馆首期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平台已整合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和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以及宁波大学等在甬高校18家成员单位约95%以上的文献资源,可供检索元数据达2.17亿条,网站总访问量达550多万人次,后台文献传递98.6万篇,服务推广的单位达1362家。

  三是科研资源共享。高校纵横向科研经费总额从2005年的1.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53亿元。2006年以来高校科研成果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43亿元,其中2009年就达11亿元,是2005年的三倍。2005年以来,宁波大学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学校教师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关键难题。

  四是培训资源共享。高校、职业学校充分发挥师资、设备、教学等资源优势,实施全员培训计划、引进高端培训机构,形成了立体化的社会培训网络。全市教育部门培训机构达165家,占全市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54.5%,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培训年培训量达280余万人次,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亮点之九: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为80万中小学生减压

  我市于2006年下半年全面启动了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创建工作,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并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课业负担减轻。市教育局设立55万专项经费,对通过省级示范区验收的每个县(市)区给予5万元的奖励。2008年,我市海曙、江东、江北、北仑、慈溪五区(市)成为首批省级示范区,约占全省总数的一半;2009年,镇海、鄞州、余姚、象山四县(市)区通过第二批省级示范区验收;2010年,奉化通过第三批省级示范区验收。今年底宁海县将迎接省级评估,预计至今年底,我市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省级中小学生课外文体工程示范区全覆盖的市。

  亮点之十:“组合拳”助推农村教育优质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连续推出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包括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同时辅之以城乡师资科学配置,“集团化办学”、“1+1”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等,全面改善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5年来,每年有1.5万余名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困难补助;投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项经费2777万元,共配备教室多媒体629套,计算机近4000台,计算机教室56间,新建、改造或扩容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80所学校,省、市、县和主要学校的远程教育将于12月底前实现全省联网;完成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共项目177个,建筑面积近2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5亿余元;2005-2009年,共完成全市中小学校校舍改扩建面积300.6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2.58亿元;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通过率达到83%,100%的乡镇建成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