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住房和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9-10-13 17:28:54报料热线:81850000
宁波网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中国宁波网10月13日讯(记者孙世云)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宁波住房和城乡建设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把它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宁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品位迅速提升,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先后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

  城市空间历史性拓展,城市功能体系更加完善

  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解放初期,宁波仍是一个沿海小城,城市建成区面积狭小,仅有18.3平方公里,市区道路狭窄,人均道路面积不足1平方米。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宁波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特别是2006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宁波城市空间得到了历史性拓展。高水准改造老城区,先后建成了天一广场、和义大道等一批特色工程,打造精美的城市名片;开发建设东部新城,加快新城区对老城区的功能承接,加速形成“一城二核”的总体空间格局;加快北仑、镇海、鄞州新城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新形象;加强5个副中心城市和13个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大五中十三小”的城镇体系初步确立;以杭州湾大桥通车为契机,积极推动余慈组团发展,加快形成“双心多点”的城市格局。至2008年底,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64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4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63%以上,完成了从商埠小城到现代化港口大都市的华丽蜕变。

  交通建设快速发展。近年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开通了世纪大道、通途路、北外环路、南外环路等骨干道路,新建了庆丰桥、长丰桥、芝兰桥,建成药行街开明街交叉口、中山路日新街交叉口等地下通道,拓宽改造新河路彩虹路交叉口等多个卡口,道路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城区道桥设施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至2008年底,全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51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38平方米。

  环保设施不断完善。建成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0万吨)和开发区岩东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6万吨),完成城区雨污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开工建设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工程,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1.29%。建成枫林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1000吨)、大岙垃圾填埋场(日处理能力950吨)、医疗垃圾焚烧厂(日处理能力24吨),一大批垃圾中转站、污泥中转站投入使用,垃圾收集、中转、处理系统趋于完善,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近年来,宁波市积极开展以绿化美化、污水垃圾处理和空气净化为重点的生态体系建设。推进百里三江生态文化长廊建设,建成了千里“绿色通道”和“清水河道”,建成了日湖公园、福民公园等一批市级、区级公园,初步构建了“三江六河,双湖呼应”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到2008年底,全市人均公绿达到8.88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公绿达到10.31平方米。加大内河治理力度,城区 多条内河重现水清岸绿的全新景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引水工程等相继建成使用,气、水、声环境质量大大提高,中心城市居民的用水、用气保障更加便捷。城市品位持续提升。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体现出宁波独有的城市气质和文化特征,特别是三江文化长廊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如大剧院、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在母亲河畔联结成一片风格各异、蔚为壮观的现代建筑,现在三江口核心滨水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甬城中心区,成为宁波市一张靓丽的名片。近年来加强街景市容整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城市建设中,宁波坚持把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同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相结合,把城市建设与历史自然、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有效地促进了城市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外滩历史文化街区整修后重现光彩,成为宁波时尚新地标;慈城古镇通过保护性开发,积淀在这里的文化被重新点燃;月湖景区经过拆迁改造基本恢复了古月湖的“十洲景致”。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陈佳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住房和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9-10-13 17:28:54

宁波网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中国宁波网10月13日讯(记者孙世云)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宁波住房和城乡建设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把它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宁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品位迅速提升,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先后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

  城市空间历史性拓展,城市功能体系更加完善

  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解放初期,宁波仍是一个沿海小城,城市建成区面积狭小,仅有18.3平方公里,市区道路狭窄,人均道路面积不足1平方米。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宁波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特别是2006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宁波城市空间得到了历史性拓展。高水准改造老城区,先后建成了天一广场、和义大道等一批特色工程,打造精美的城市名片;开发建设东部新城,加快新城区对老城区的功能承接,加速形成“一城二核”的总体空间格局;加快北仑、镇海、鄞州新城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新形象;加强5个副中心城市和13个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大五中十三小”的城镇体系初步确立;以杭州湾大桥通车为契机,积极推动余慈组团发展,加快形成“双心多点”的城市格局。至2008年底,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64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4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63%以上,完成了从商埠小城到现代化港口大都市的华丽蜕变。

  交通建设快速发展。近年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开通了世纪大道、通途路、北外环路、南外环路等骨干道路,新建了庆丰桥、长丰桥、芝兰桥,建成药行街开明街交叉口、中山路日新街交叉口等地下通道,拓宽改造新河路彩虹路交叉口等多个卡口,道路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城区道桥设施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至2008年底,全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51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38平方米。

  环保设施不断完善。建成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0万吨)和开发区岩东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6万吨),完成城区雨污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开工建设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工程,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1.29%。建成枫林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1000吨)、大岙垃圾填埋场(日处理能力950吨)、医疗垃圾焚烧厂(日处理能力24吨),一大批垃圾中转站、污泥中转站投入使用,垃圾收集、中转、处理系统趋于完善,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近年来,宁波市积极开展以绿化美化、污水垃圾处理和空气净化为重点的生态体系建设。推进百里三江生态文化长廊建设,建成了千里“绿色通道”和“清水河道”,建成了日湖公园、福民公园等一批市级、区级公园,初步构建了“三江六河,双湖呼应”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到2008年底,全市人均公绿达到8.88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公绿达到10.31平方米。加大内河治理力度,城区 多条内河重现水清岸绿的全新景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引水工程等相继建成使用,气、水、声环境质量大大提高,中心城市居民的用水、用气保障更加便捷。城市品位持续提升。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体现出宁波独有的城市气质和文化特征,特别是三江文化长廊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如大剧院、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在母亲河畔联结成一片风格各异、蔚为壮观的现代建筑,现在三江口核心滨水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甬城中心区,成为宁波市一张靓丽的名片。近年来加强街景市容整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城市建设中,宁波坚持把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同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相结合,把城市建设与历史自然、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有效地促进了城市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外滩历史文化街区整修后重现光彩,成为宁波时尚新地标;慈城古镇通过保护性开发,积淀在这里的文化被重新点燃;月湖景区经过拆迁改造基本恢复了古月湖的“十洲景致”。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