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民生
识破非法金融广告,中国银行为您支招
2018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中国银行在行动
稿源:   2018-03-16 15:34:46 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银行理财经理为客户讲解贵金属投资相关知识

  近年来,宁波当地多次爆出财富管理公司跑路新闻,投资者损失惨重。从“E租宝”到“钱宝网”,随着互联网金融兴起,金融市场构成进一步多元化,不法分子也闻风而动,各种渠道平台投放非法金融广告,误导金融消费者购买不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甚至通过吸引眼球的广告内容诱骗金融消费者参与非法金融活动。对此,中国银行提醒大家一定记得这个道理:千万别广告说啥,您就信啥!要识破这些诡计,中国银行教您几个简单招式。

  一、认准金融广告基本特征,小心浑水摸鱼

  (一)这样的广告才合法

  1.取得金融机构业务资质:无论“E租宝”还是“钱宝网”,这些不法分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缺乏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对于广告主尚未取得金融业务资质,或是广告内容与所取得的金融业务资质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大家看到以投资理财、投资咨询、贷款中介、信用担保、典当等名义发布存款、信用贷款内容等广告,请一定多一个心眼。

  2.合理风险提示:一条合法的金融广告应当对金融产品或服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责任有合理提示或警示,如标明“投资有风险”字样等。

  (二)这样的广告不合法

  1.违规承诺保本、保收益:市场上各类金融产品、服务存在的风险不尽相同,金融机构不应无视风险,作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

  2.夸大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在未提供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对过往业绩作虚假或夸大表述,违法利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二、提升金融广告识别能力,识破诡计

  大家通过金融广告接触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通过中国银行等正规渠道咨询专业人士,了解相关知识,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谨慎的选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问。涉及具体金融产品的广告,都应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可以询问该公司是否具备发行金融产品和投放广告的资质,询问推销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明,询问产品存在的风险和目标群体。

  二是多想。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之前,想一想广告中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在哪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大。个人应对自己做出的金融决策负责,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当金融广告的收益让人心动时,不妨先去做一下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后再做出明智的决策。

  三是多学。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广告层出不穷,金融产品和服务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但是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金融消费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金融行为习惯和态度,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

  当大家遇到非法金融广告时,请及时向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举报,也可就近去中国银行等各家金融机构反映。创建和谐金融环境,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行与您一起在行动。

原标题:

编辑: 吴旻纠错:171964650@qq.com

识破非法金融广告,中国银行为您支招

2018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中国银行在行动

稿源: 2018-03-16 15:34:46

中国银行理财经理为客户讲解贵金属投资相关知识

  近年来,宁波当地多次爆出财富管理公司跑路新闻,投资者损失惨重。从“E租宝”到“钱宝网”,随着互联网金融兴起,金融市场构成进一步多元化,不法分子也闻风而动,各种渠道平台投放非法金融广告,误导金融消费者购买不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甚至通过吸引眼球的广告内容诱骗金融消费者参与非法金融活动。对此,中国银行提醒大家一定记得这个道理:千万别广告说啥,您就信啥!要识破这些诡计,中国银行教您几个简单招式。

  一、认准金融广告基本特征,小心浑水摸鱼

  (一)这样的广告才合法

  1.取得金融机构业务资质:无论“E租宝”还是“钱宝网”,这些不法分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缺乏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对于广告主尚未取得金融业务资质,或是广告内容与所取得的金融业务资质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大家看到以投资理财、投资咨询、贷款中介、信用担保、典当等名义发布存款、信用贷款内容等广告,请一定多一个心眼。

  2.合理风险提示:一条合法的金融广告应当对金融产品或服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责任有合理提示或警示,如标明“投资有风险”字样等。

  (二)这样的广告不合法

  1.违规承诺保本、保收益:市场上各类金融产品、服务存在的风险不尽相同,金融机构不应无视风险,作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

  2.夸大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在未提供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对过往业绩作虚假或夸大表述,违法利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二、提升金融广告识别能力,识破诡计

  大家通过金融广告接触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通过中国银行等正规渠道咨询专业人士,了解相关知识,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谨慎的选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问。涉及具体金融产品的广告,都应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可以询问该公司是否具备发行金融产品和投放广告的资质,询问推销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明,询问产品存在的风险和目标群体。

  二是多想。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之前,想一想广告中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在哪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大。个人应对自己做出的金融决策负责,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当金融广告的收益让人心动时,不妨先去做一下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后再做出明智的决策。

  三是多学。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广告层出不穷,金融产品和服务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但是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金融消费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金融行为习惯和态度,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

  当大家遇到非法金融广告时,请及时向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举报,也可就近去中国银行等各家金融机构反映。创建和谐金融环境,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行与您一起在行动。

原标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吴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