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宁波新论

李书彦:多措并举更有力构建宁波创新生态链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1/08/05 01:44稿源:

  李书彦

  一、锻造硬核,构筑以甬江实验室为引领的高能级创新平台

  首先,举全市之力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新型实验室体系。甬江实验室承担着浙江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的重任,也是目前唯一聚焦新材料领域的省实验室。宁波要持续在资金、人才、金融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以超常规力度支持甬江实验室建设,助力甬江实验室跻身科技创新“国家队”。同时,支持高校、研究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围绕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特色优势领域,高起点建设一批实验室,形成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市实验室的合理梯队,构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新型实验室体系。

  其次,着力提升“大院大所”引进的层次和创新能级。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裂变式”发展,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国际前沿,在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不断延伸创新链。推动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宁波乃至浙江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科技创新高地。推动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宁波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嵌入宁波产业链“扎根式”发展,共同打造硬核载体,建设优势领域科技创新中心。

  二、补齐短板,提升以宁波大学为龙头的高校“创新矩阵”

  随着创新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不断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已经成为所在城市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近年来,随着深圳、青岛等城市在高等教育上不断发力,宁波在全国高等教育的“坐标”上,与头部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宁波要充分认识到面临的严峻形势,加快完善“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中外合作大学”高水平大学体系,破解制约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最大短板。

  参照深圳对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宁波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财政支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工程学科群。举全市之力,助力宁波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不断提升“段位”。大力支持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研究院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财经学院等通过提升办学层次,增强服务地方能力。

  在提升现有高校的基础上,借鉴西湖大学或南方科技大学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引进、设立一批高水平研究性大学,争取在新一轮高等院校资源引进上抢占先机,使高水平大学成为宁波城市的名片和宁波科技创新的“动力源”。

  三、优化环境,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从创新发展规律来看,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存在着点式创新、链式创新、群化创新等基本模式,要以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突破宁波科技治理中的短板弱项,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活跃起来,充分释放创新潜能,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首先,发挥“甬江科创大走廊”的综合牵引作用,围绕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产业领域,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工作机制上,可借鉴深圳经验,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融合,从而产生“链式反应”,激发出更大发展能量。

  其次,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协同机制,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依托宁波作为制造业强市、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优势,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完善培育壮大“科创企业森林”。同时,发充分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在成果转化中的纽带作用,推动科技与产业化结合,有效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目前,落户我市的各类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已超过70家,“栽树工程”成效显著。今后,要重点推动这些新型研发机构扎根宁波大地,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推产业链强链补链。

  四、开放融合,打造面向国内国际的“开放式”创新生态链

  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链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宁波要发挥开放优势,善于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要素,以“最优开放式创新”提升企业动态能力。

  从国内来看,要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为契机,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共建。首先,以平台化思维、项目化机制,整合杭州、上海和南京等城市创新资源,推动国家实验室等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其次,积极参与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机制。第三,推动与长三角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开展“科技飞地”合作试点,探索异地孵化器建设新机制,聚焦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着力完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环境。

  从国际来看,要强化国际创新合作,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宁波作为外向型经济大市,深入开展科技合作是提高科技自主能力、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宁波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为平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尤其要借助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平台,深化与中东欧国家科技合作,打造中国—中东欧(宁波)创新中心。同时,借助宁波企业“走出去”平台,在海外建设科技型经贸合作区,形成技术、产业一体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对外投资格局。【本文为2019年浙江省软科学项目《浙江参与“一带一路”海外科技园区合作的多元路径研究》(2019C35106)研究成果】

  (作者为宁波财经学院副教授、博士)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